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彩霞东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分册序:东海采撷 珠玑累累

我在数十年的报业生涯中,结识过许许多多德高望重、才华横溢、诲人不倦、令人仰慕的老新闻工作者,焦东海老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焦老师送来他的文集《彩霞东来》,让我给他写几句话,推辞再三,盛情难却,只好从命。

我第一次拜见焦老师是在1964年春天。那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因一篇小稿被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战士》报社的编辑看中,我便被分配到报社当了见习编辑。焦老师是这家报社的创办人之一,当然是资深编辑了。

3月的一天,雪域圣城拉萨风和日丽,春天已经来到了西藏高原。我怀着喜悦的心情,穿上佩有中尉军衔的崭新军装,来到我就要效力的报社报到并拜见各位编辑。来到编辑室,焦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到报社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编辑业务,恭恭敬敬地向老编辑请教。也常常到焦老师的办公室,看他编辑稿件,看他组版,看他审大样。

这年冬天,报社领导有意安排焦老师带我到日喀则驻军采访。这使我有了向焦老师学习的好机会。

关于这次采访,我在20多年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回顾: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在《高原战士》报社当见习编辑时,我曾随焦东海编辑来这里学习采访。驻在城边的班禅警卫营是我们采访的重点单位。焦编辑带着我来到警卫二连,我们和藏族战士们同吃糌粑,同喝酥油茶,工作得十分开心。我们还到驻日喀则的第八医院采访闻名全军的模范军医刘孝贤。我们采访的稿件被《高原战士》报和《西藏日报》同时刊登。

日喀则海拔四千米,这里几乎天天都是晴空万里。采访之余,焦老师常常带我到雅鲁藏布江畔观光。我们席地而坐,看蓝天白云,看雪山农田。焦老师一边给我讲西藏的历史和藏区的风土人情,一边讲他在西藏采访和办报的故事。我当时虽是报社的一名见习编辑,但我想,几年之后,我一定会成为一名正式编辑,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新闻报道,对编辑工作十分憧憬。所以对焦老师的话特别能听得进去。晚上,我常常把他的话记在我的采访本上。

渐渐地,我就对焦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1948年,焦老师还是一位正在家乡河南开封求学的热血青年。这年秋天,焦老师随学校南迁浙江常山。第二年5月,常山解放。他参军到了十八军五十二师当了一名记者。十八军接受进藏任务后,焦老师和战士们一起,开始了从乐山到拉萨两千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途中,他写了大量反映进藏部队艰苦开进的新闻报道,对鼓舞部队的士气起了很好的作用。1956年10月,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战士》创刊时,他便成为最先调来参与创刊的几位编辑中的一员。

《高原战士》报创刊后,焦老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经常扛起背包,下到部队,和战士促膝谈心,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新闻,把真实生动的战斗生活奉献给读者。

“文化大革命”中,报社同志既要参加政治学习又要按时出报,工学矛盾很大。焦老师责任心很强,即使学习任务再忙,他也要把编稿的任务完成好。所以,常常是夜已很深,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

焦老师心底无私,和同志们关系很融洽。1964年年初,我刚到报社。那时,全国掀起学习宣传焦裕禄的热潮。有一天,焦老师对我说:我们焦家出了一个模范。以前,有人给我打电话,问我贵姓,我说姓“焦”,人家老是听成姓“萧”。现在好了,谁再要问我贵姓,我就说姓“焦”,焦裕禄的“焦”,人家再也不会听成姓“萧”了。说罢,哈哈大笑起来,我也被他那爽朗的笑声深深感染了。

1968年12月,西藏军区调整为省级军区,《高原战士》报终刊。相处多年的报社同仁,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焦老师更是含泪离开,他忘不了20年前,自己就是从这里踏上进军西藏高原征途的,《高原战士》创刊和终刊都有他在场,苦苦耕耘了整整13年,转业后的焦老师随着编辑部到了乐山。他在工厂里办工人夜校,辅导工人学马列和毛主席著作,还经常给地委办的学习班讲新闻课。这期间,他还写了不少新闻作品,有些作品还被收录到向海外发行的图书中。

1984年,对西藏高原一往情深的焦老师接受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聘请,负责主编西藏党史刊物。焦老师编了一辈子党报,现在编党史,这也是顺理成章的。昨日的新闻,今天的历史。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他像热爱党报一样,工作非常投入,他觉得能编写自己经历过的这一段历史很光荣,很欣慰,一干就是十年。

1997年5月,西藏军区党委批准编辑出版一本反映《高原战士》报社历史的书,取名《雪山号角》。作为《高原战士》报社的元老,焦老师心中充满了喜悦,他成为了编辑部成员之一。从研究编写大纲到搜集资料、编辑稿件,他都极为认真,充满干劲。他多次在编辑工作会上讲:西藏党委批准编辑这本书,是充分理解了我们这些老报人的感情。我们一定要编好这本书,让党委满意,让部队满意也让报社所有的老同志满意。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本书,确实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岁月匆匆,当年的热血青年,现在已年逾古稀。焦老师从他半个世纪的作品中选出数十篇,编成《彩霞东来》一书,这是焦老师所写的文稿的精华。重新阅读这些在西藏写的和写西藏的作品,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令自己梦牵魂绕的雪域高原,回到了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年代。

在焦老师的这本文集中,可以说,每篇都写得真切感人。

焦老师文笔流畅,是有目共睹的。

焦老师的文集内容很丰富,除新闻作品和党史文章外,还有札记和诗歌,都写得饱含哲理,给人诸多启迪。读者只有细心品味,才能略知真谛。

我和焦老师共事数十年,对他的为人处事,都有很多了解。现在重读他的文章,回顾和他共事的难忘岁月,我感到对我有很好的启示,说出来愿与读者共勉。

一、焦老师一生默默耕耘,不为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焦老师正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的,在这方面,他的确是我们的榜样。

二、焦老师工作十分严谨认真。他在新闻战线几十年,后又长期从事党史工作,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作风。在新闻报道上,他最反对“客里空”。在编写党史工作中,他最主张“信史”。所以,凡经过他过手的文稿,都是很负责任的文稿。几十年来,我见到他的文稿,全是用稿纸誊写的。那秀气的字体,也可以说是一部书法作品。

三、焦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他对新闻战线、党史战线一些年轻的同志,总是循循善诱,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今天,仍有许多同志十分敬佩和怀念焦老师。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辉煌的21世纪。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到处是一日千里的建设景象。俯瞰大江南北,铁流纵横,大厦林立,稻谷飘香;遥望雪域圣地,昔日乱石杂立的荒原,建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边防部队的营区,更是鲜花盛开,欢声笑语。看到这一切,早期进入西藏工作的老同志们心中充满激情。在这个时候读到《彩霞东来》,无疑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这无疑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

我衷心地祝贺《彩霞东来》出版,祝已进入古稀之年的焦老师为党为人民再做贡献。我想,焦老师的这本书也如他的人品一样,会给人们留下很多很多的启示。

成都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

四川省新闻学会副会长

王富荣

2013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