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听懂世界超级名曲:世界名曲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世界名曲密码No.5 《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本名《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作于1791年。这首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交响曲题材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海顿在创作交响曲时,特别注意音乐的模仿效果,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比如他写的《第八十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的音响好像母鸡在咯咯叫唤,因此被称为《母鸡交响曲》。《第八十三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听起来好像一只笨拙的熊,发出沉重的脚步声,于是这首交响曲就被称为《熊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的得名来自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本来旋律平缓,海顿却在安详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强音,如同巨雷炸裂。当乐队演奏到这段旋律时,有些昏昏欲睡的听众突然被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于是,后人就给这首曲子冠以“惊愕”的标题。

1791年,59岁的海顿离开维也纳,跨海来到伦敦指挥乐队演出,为此他精心创作了第一套伦敦交响曲,其中《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是最负盛名的一部。这部作品在1792年音乐季的第六场音乐会上首演,获得极大成功。它的迅速成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第二乐章中那个突如其来的强音,而这不过是海顿有意为之的一个恶作剧。

海顿来到伦敦后,很多英国的贵妇人成了他的音乐会上的常客,但是她们听不懂海顿的音乐,来这里不过是为了附庸风雅,乐队演奏没有多久,她们就打起瞌睡来。海顿见了十分生气,就想让那些贵妇人们出出丑。这一天,海顿又有新作品问世了,社会名流们闻讯而来,音乐厅里座无虚席。

演奏开始了,第一乐章速度很快,给人的感觉轻巧而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这种催眠似的音乐提不起人们的兴趣来,那些坐在包厢中的贵妇人又昏昏欲睡了。突然间,乐队全体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巨大的声响,定音鼓猛烈地敲击,仿佛惊雷从天边滚滚而来。贵妇人们全都被惊醒了,目瞪口呆,睡意全无,不知所措,而海顿却快活地笑了。

这样的技巧在海顿的交响曲创作中并非绝无仅有。有一次,海顿的《第九十六交响曲》举行首演,一盏大吊灯突然落下来,摔得粉碎,幸好没有砸伤人。此后,人们便把这首交响曲称作《奇迹交响曲》。据说,这首交响曲也是突然乐声大震,才把吊灯震动下来了。

《惊愕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序奏为如歌的慢板,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围绕着同一主题发展,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即著名的“惊愕”乐章,听众们对它情有独钟,当年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时,这个乐章往往会被听众反复要求单独重新演奏。这个乐章在平凡中透出纯朴、宽广的气质,体现了海顿优秀的创作才华。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知识链接

交响曲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声音一起响”。它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到了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洛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交响曲的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为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奏鸣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