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紫禁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华殿区位于紫禁城外朝的东部,与西面的武英殿区形成呼应,一文一武,东西辅翼,拱卫着中央的三大殿区。文华殿区分前后两部分,文华殿为此区域院落的主体宫殿,前面的文华殿庄重规整,后院为乾隆朝修建的书楼——文渊阁,氛围清幽素雅。内金水河引至文华殿与文渊阁中间,蓄成方池,池上架一石桥,使文华殿区中轴线不为池水隔断。文渊阁东侧建一碑亭,阁后湖石堆砌成山,间植以松柏。文华殿区的文华殿和文渊阁是两处充满书卷气的建筑群,是难得的幽静之地,堪称紫禁城的“世外桃源”。

文华殿

文华殿在故宫东华门内,从午门进到太和门广场向右转,过广场东侧的协和门向东即可到达。文华殿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是皇太子宫,殿覆绿色瓦顶。皇太子未登基以前,都要先在文华殿摄事。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举行帝王学习、与文臣讲论经史的重要典制活动,建筑随之改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之日,文华殿被焚毁殆尽,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依照武英殿重建起来。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内阁中重要的辅政儒臣也会有幸被冠以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现在,文华殿辟作陶瓷展览馆,展出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历代陶瓷精品。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明、清官窑珍品,元代青花瓷器,更可以鉴赏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唐代越窑、邢窑瓷器以及汉魏青釉瓷器等。故宫博物院收藏陶瓷类文物约三十五万件,绝大部分属于原清宫旧藏。陶瓷馆展出其中遴选出的四百多件精品,按时代发展顺序,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予以展示。

文渊阁

文渊阁周围的环境空旷静谧,令人心旷神怡。文渊阁,原为明代圣济殿旧址,是清宫中最大的皇家藏书楼,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仿浙江范氏天一阁建造。阁分上下两层,面阔六间,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色调深沉雅致,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以保藏书楼的安全。

阁前有一砖砌方池,池上架一石桥,内金水河由此桥下流过,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帝御笔《文渊阁记》,背面刻有乾隆御笔文渊阁赐宴诗。

当年乾隆帝下诏编写的《四库全书》,分藏于宫内七个地方,文渊阁就是其中的一处。另外阁内还藏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后,除了皇帝来这里读书外,也允许臣工和学士们来此查阅图书。

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为了编纂这部庞大的百科全书,数千学者前后共花费了十年时间,收集了从先秦到清朝前期的各种图书三千五百多种,共有三万六千余册,内容相当广泛。并按经、史、子、集四大类编纂,故称《四库全书》。另外,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

《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七部之中或已亡佚,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