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记者的战略眼光
驻外人员培训班年年举办,但是,这一期与以往各期有很大不同。你们在国外工作的几年时间正处于世纪之交,在这样的重要时刻,你们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在是一生中的一大幸事。
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被选派到国外分社工作,大家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千万不要把自己禁锢在国外分社围墙之内的狭小天地,观察的范围和思考的范围都要更开阔一些,要多思考世纪之交的重大问题,多思考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新华社驻外记者要善于用战略眼光来探究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一、驻外记者要善于捕捉牵动全球的重大事件
“战略”是什么,“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它的基本特征是“全局性”。驻外记者的“战略眼光”就是善于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来观察和研究驻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善于思考这些重大事件与世界形势的联系及对世界形势的影响,从比较和联系中揭示重大事件的新闻价值。
有的驻外记者可能被分派到一个很小的国家、一个很小的城市,这并不妨碍用战略眼光观察世界。山东省淄博市一个山村里,建起一座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万杰医疗中心,许多访问者都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在这样偏僻的地方,为什么能建起知名度很高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董事长的回答是:“地球是圆的,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某一个领域的‘中心’。”当今世界,重大事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热点”遍布全球。新华社的驻外记者不论住在哪一个城市,面对着的都是整个世界。在现实世界之中,各个国家来来往往,各种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正是这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世界的各种力量、各种集团,引发了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各种较量、各种变动。
以“欧元启动”为例。1999年新年伊始,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终于问世,这是1999年发生的影响世界经济战略全局的重大事件。这虽然是欧洲的大事,但同时也牵动了整个世界。1999年1月1日零时,欧元启动的消息一宣布,万里之外的中国建设银行成都分行就开出了第一笔欧元即期付款信用证,这标志着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式向客户推出欧元业务。全世界的银行家纷纷就欧元的前景及其影响发表谈话。西非国家中央银行行长宣布欧元启动没有导致非洲法郎贬值;俄罗斯的银行家认为欧元启动可能给俄罗斯经济带来某些好处,但这种积极影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欧元启动对正在谋求国际化的日元形成巨大的压力,日本金融界人士认为日元将面临严峻挑战。在东南亚,经济界人士认为欧元启动有利于减少东南亚国家对美元的依赖,但同时会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产生一定的冲击。在众多的分析文章中,新华社国际部播发的《美国静观欧元启动》的新闻分析,可以说是一篇有战略眼光的力作。长期以来,美国在欧洲投下了大量资金,许多美国公司在欧洲设立了分公司,如果欧元启动能够促进欧洲国家调整金融货币政策,从而促进欧洲经济的增长,将使那些已经在欧洲立足的美国公司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启动的确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一些美国专家、学者认为欧元将对美元构成威胁。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0%,四倍于欧盟15国外汇储备的总和。如果欧元果真能够成为一种坚挺的货币,许多国家的银行将会抛出美元而储存欧元,不仅会给美国经济造成某种损失,而且会削弱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统治地位。1999年元旦过后,新华社派驻世界各地的记者用战略眼光剖析欧元启动的利弊得失,预测欧元的潮涨潮落,揭示欧元启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全球战略观念是应该积极倡导的。
再以北约推出的“战略新概念”为例。1999年4月24日北约在华盛顿正式推出“战略新概念”,规定了北约的目标任务、战略前景、21世纪解决安全问题的途径、北约军事力量指导方针。这一确定北约21世纪战略行动方针的“新概念”,涉及两个实质性的问题:一是北约性质的改变。1949年北约成立时签署的《华盛顿公约》第五条规定,北约只在成员国受到军事进攻时才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采取集体自卫行动;而在“新概念”中,北约以周边危机和冲突会影响北约的安全为由,决定必要时在北约以外地区采取军事行动,这意味着北约改变了作为一个“防御性组织”的宗旨,正在变为一个具有军事冒险性的同盟。二是北约行动的法律依据。“新概念”在北约行动的合法性上含糊其词,显然是要为今后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打开方便之门。随着北约范围的不断扩张,加上北约性质的变化和行动的无约束性,北约很可能成为一个为所欲为的军事集团,这将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的威胁。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敏锐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出“战略新概念”的用心,接连播发新闻分析和观察家文章,揭露美国推行“战略新概念”是为了强化美国对欧洲事务及世界事务的主导权;指出有了“战略新概念”这个挡箭牌,今后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危机和冲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都可以堂而皇之地作出“军事反应”。这就构成了对世界和平、欧洲安全、亚洲安全的严重威胁。从全球战略的高度观察和研究“战略新概念”,我们就不难看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阴险的战略图谋。
1999年发生的对亚洲安全构成威胁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日本国会众议院4月27日通过旨在加强日美军事合作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美国在亚太地区驻军10万,其中约半数驻扎在日本。美国要在亚太地区充当“世界警察”,以武力介入在这一地区发生的军事冲突,需要日本的全面合作。日美两国于1997年9月制定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将两国军事合作范围由“旧指针”中规定的“日本遭受攻击时”扩大到“平时”和“日本周边地区发生武力纠纷时”。这些法案的出笼及通过,标志着日美军事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两国军事合作的范围由过去的日本及远东地区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日本完全蜕变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进行军事行动的帮凶。为了落实“新指针”,日本政府制定了“周边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改案”和“日美物品劳役相互提供协定修改案”等相关法案。在“周边事态法案”中,日本政府还把“周边事态”定义为“对日本的和平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态”,而且不确切指明“周边”的地理范围,这实际上赋予日美军事合作以更大的机动性和随意性。日美可以根据“自主判断”将发生在亚太地区范围内的纷争定为“周边事态”,从而出兵干涉。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周边地区的国家对此无不深感忧虑。这是关系亚洲安全特别是我国安全的、牵动全局的重大事件。
此外,1998年以来还发生了印巴核试验、朝鲜半岛冲突,以及李登辉抛出“特殊两国论”。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倒行逆施,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损害了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再一次暴露了他一贯蓄意分裂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政治本质,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的不安。亚太国家和地区尤其关注“特殊两国论”引发的海峡两岸紧张局势,认为李登辉的分裂言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构成了威胁。台湾问题虽然是中国的内政,但由于有外国势力插手,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就成为牵动战略全局的重大事件。近一个多月,中国有关方面和各界人士表达了对台湾分裂势力的极大愤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也重申了“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立场。新华社编辑、记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投入这场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从1999年7月11日到8月15日连续向海内外播发了420多篇揭露和抨击李登辉分裂祖国言论的报道和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现在香港已回归祖国,澳门也即将回归,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新华社驻外记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特殊两国论”等分裂言行。与此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政界、军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的重要动向,警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图谋。
1999年对国际形势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许多国家的世界战略研究机构都在系统研究这场战争给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的驻外记者也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由于这方面的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谈了。
总之,1999年上半年的情况表明,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因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引发的局部冲突增多,动荡因素明显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驻外记者必须加强对全球战略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军事专家常说“战略学统帅战役学和战术学”。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我们要注意观察和研究一些牵动全局的重大事件,想一想在世界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国际形势越是复杂多变,驻外记者就越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二、驻外记者要善于把握世界格局变动的总趋势
1999年元旦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课题的深入思考。新华社驻外记者要善于用战略眼光对上述课题进行辩证的、历史的考察,以便掌握动向、描绘趋势、预测未来。在这方面,新华社老一代驻外记者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990年12月18日,新华社记者王崇杰写了一篇题为《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的新闻分析,试图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揭示世界格局变动的大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世界旧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瓦解;1990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初露端倪,但是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之际,国际上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出现严重的动荡和危机。透过迷雾,有三条主线日渐清晰:一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两极体系已基本瓦解;二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三是在世界旧格局向世界新格局转变的过程中,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是当务之急。王崇杰同志在对大量的事实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瓦解,但新的格局尚未形成。过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成为当前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的特点。涂上新油彩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时有表演,实际上各种矛盾交织发展,东欧震荡的余波未息,海湾危机又愈演愈烈。”
这篇3000多字的新闻分析,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的解体、当今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和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五项原则等重大问题一一阐明。这不是哲人式的预言,而是科学的分析的理性推断。九年间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印证了这篇新闻分析的精确预见。假如新华社驻外记者每人每年都能撰写一篇这类有远见的新闻分析,假若新华社国际部每个星期都能播发一篇这类反映重大动向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新闻分析,那么,我们在影响世界舆论方面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到了那时,新华社的新闻产品肯定会受到用户和广大读者的热诚欢迎。
作为新华社的驻外记者,当前应该对三个重大课题进行理性思考。
(一)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
这个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发表了谈话,谈话摘要稿收入《邓小平文选》时用的题目就是《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总起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核武器谈判,外层空间武器谈判,看不出有什么进展。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后来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日本人民不希望有战争。欧洲人民也不希望有战争。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希望自己发展起来,而战争对他们毫无好处。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
党的十五大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世界形势,明确指出“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世界形势指明了方向。
1999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战争,狂轰滥炸,气焰甚嚣尘上。“冷战”结束以前美国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手段是以渗透为主,这一次空袭南联盟是赤裸裸地推行霸权主义,是美国人权战略军事化的开端。霸权主义如果插手地区性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领土纷争,就会威胁地区安全,乃至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把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国际化,可以引发地区局势的较长时间的动荡,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主要根源。
从亚洲安全和中国的国家安全来看,美国搞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将严重影响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美国研制和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始于冷战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研制部署了“奈基-宙斯”“哨兵”“卫兵”等反导弹系统,后因实际效果不佳而先后放弃。1983年,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里根政府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使布什政府将弹道导弹防御的重点转为对付第三世界国家潜在的导弹袭击,“战略防御计划”被改为“对付有限打击全球防护系统”。然而,受“冷战”思维主宰,1993年克林顿政府又宣布将“对付有限打击全球防护系统”改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1999年3月17日和18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决议,要求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由此,导弹防御系统的地位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国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就是要搞反弹道导弹的系统,能够拦截射程3000多公里的中程导弹。“防御系统”包含可以直接打击导弹发射基地和指挥系统的攻击系统、主动防御系统、被动防御系统、情报系统,大大超出了防御功能,实际上是战区导弹攻、防系统。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为保持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维护惟一超级大国地位而采取的战略措施。这是逆世界和平的潮流而动,对国际局势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该怎样看待和平与发展问题呢?用邓小平理论作指导,我们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
——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同时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当今世界维护和平还缺乏有力的保障;
——当前人类处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时刻,人民会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我们要把握以上几个要点,对“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要坚信不疑。
(二)关于世界多极化的问题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同志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一文中说:“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多极化”的基本观点。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但是目前“单极”和“多极”的实力悬殊。美国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千方百计阻止世界多极化的进程。美国去年出笼的一份国情报告说,美国在下一个世纪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美国正在制定新的霸权战略,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新冷战。美国主张由它来领导世界,建立霸权主义,军事上搞“质量扩张”,近几年美国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今后六年还要增加1260亿美元的军费。美国有人估计在2015年以前,世界尚不会出现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因而他们主张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巩固其“世界领袖地位”,以期阻止和延缓多极化的进程。
近几年围绕“一超独霸”和“多极化”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几百年来,强国都想永远独霸世界。16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大英帝国无不如此,但结果是独霸世界的梦想一个接着一个地破灭。如今,美国又在做老牌帝国主义者那种独霸世界的梦。华盛顿凯托研究所美国外交和历史问题专家特德·盖伦·卡彭特认为:“在21世纪乃至21世纪之后,美国都会拥有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能力。”莫斯科全国民主研究所的政治分析家亚历山大·苏科洛夫斯基在接受《信使报》采访时说:“美国将在21世纪保持近30年的霸权。”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多米尼克·达维德也说:“美国是唯一具有超级大国的一切因素的国家。也就是说,文化大国:有能力推行和推广它的生活方式;经济和金融大国:拥有美元王国;军事大国:因为它是目前唯一有能力展示军事力量的国家。”
然而,作为“多极”的大国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世界格局的大变动中,欧、日、俄、中等多极的力量和影响逐渐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单极”同以欧、日、俄、中为代表的“多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俄、中法已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公开主张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法、俄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坚持与伊朗签署油气合作协定,使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名存实亡;欧盟启动东扩计划,试图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同美国争夺对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俄、法、德决定建立三方首脑会晤机制,这背后就有协调对付美国的因素;欧盟和日本、韩国等对美国经济霸权进行了有力的抵制。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多极化”时,总是持冷静观察的态度。他指出,世界的矛盾并不因多极化形成而消失;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充满了复杂的因素,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纵观世纪之交的世界风云,“单极”与“多极”势必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展开激烈的角逐。单极压制多极,多极抑制单极。多极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单极在同多极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较量中缓慢地、相对地削弱。经过复杂、曲折、漫长的发展变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多极化的格局,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三)关于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邓小平同志说:“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科索沃问题是南联盟的内政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联盟,既干涉了别国的内政,又干涉了别国的社会制度,严重践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一系列国际关系准则。这一事件是向“冷战”时期世界旧秩序的一种倒退和回归,对建立新秩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但是,科索沃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早晚会取代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经常会出现某种局部的、暂时的倒退现象。正像列宁所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也是不正确的。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倒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因而是相对的;而事物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则是绝对的。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告诫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
既然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波浪式的,因此,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应该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保持高度的警惕。
既然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不断前进的,因此,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不为纷繁的现象所迷惑,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始终把握住前进的方向。
为了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新华社驻外记者要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尤其要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思想。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思想的核心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实现两个根本性的战略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种和平的、宽松的国际环境,这就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我们改变了过去的国际战略思想,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我们的态度和对策。驻外记者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思想的实质,在观察和研究国际问题时就像有了一架望远镜,就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趋势、预测趋势、反映趋势。
三、驻外记者要紧紧抓住国力竞争的核心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无不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世界政治、经济和人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97年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增长率为4.2%左右,高于1996年的3.8%。1998年和1999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平稳发展,但也潜伏着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当前,亚洲金融危机虽已基本结束,但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经济复苏乏力;西方经济整体继续增长,但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球化的负效应凸现,南北经济、科技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社会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在西方经济中,美国经济继续增长,西欧增长放慢,日本仍未完全摆脱衰退之势。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9%,1999年第一季度为4.3%,全年经济增长预计可以达到3.6%。欧元经济区1998年增长2.9%,1999年可能增长2.1%。西方经济增长不平衡对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将产生不利影响。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对美国的依赖过大,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45%以上来自美国,而欧元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7%,日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999年预计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左右。一旦美国经济出了问题,世界经济将会发生剧烈的动荡。同时,由于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霸权地位也更加突出。据统计,1990年美国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24%,1998年已经上升到28%,这是对世界各国的严峻挑战。顺应时代潮流,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作为中心任务,以便在21世纪新的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各个国家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活剧”。
我们要抓住机遇,密切关注驻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要了解驻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而且要研究驻在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研究驻在国同美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欧洲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亚洲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研究驻在国同中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在发展双边贸易关系过程中将面临的特殊问题;要研究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对驻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世纪之交驻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要注意观察和研究驻在国怎样处理体制转轨、经济发展同保持稳定的关系,怎样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怎样避免全社会发生较大的震荡。要研究驻在国怎样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改变经济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怎样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落后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研究驻在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控制人口、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怎样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怎样正确处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用什么方法扶持农业,怎样促进第三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要研究驻在国怎样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防止产生“泡沫经济”,怎样有效地防止出现恶性金融危机。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的国际经济报道就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新华社的驻外记者,不仅要重视经济报道,而且要紧紧抓住国力竞争的核心问题,密切关注驻在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20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现在,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可以预料,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千方百计地阻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强凌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它们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加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要懂得决定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和劳力等有形资本,而是取决于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高科技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
新华社党组早就提出要调整国际报道的稿件结构,增加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这些年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收效不是太明显。在世纪之交,我们的驻外记者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加强对世界经济、世界科技领域的深入调查。要研究驻在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上的经验教训,研究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如何推进国家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要研究驻在国如何在全社会倡导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意识,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要研究驻在国如何确立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如何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要研究驻在国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如何加强全社会的大力协同,用较少的投资和较短的时间建立起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配套体系。要研究驻在国是怎样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怎样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怎样培养和吸引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用战略眼光观察和研究世界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经验与进步,我们就不会满足于发回几篇反映“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的零星简讯,我们的视野就会大为开阔。驻外记者要研究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研究驻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宏观引导;要研究驻在国的企业是怎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研究驻在国怎样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怎样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怎样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要研究驻在国怎样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怎样使这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成为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要研究驻在国怎样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研究驻在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要研究驻在国的政府实行了哪些金融扶持政策,金融机构怎样充分发挥信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怎样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怎样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要研究驻在国怎样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结合起来,怎样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维护国家主权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实际能力。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列为对国际经济、科技领域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重点选题。
过去,从“战役学”和“战术学”的角度,我们很难理解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而不大注意下功夫加强国际经济报道和国际科技报道;如今,我们要从“战略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我们难道不应该倾注全力去探索、去研究?希望我们的驻外记者当中能够涌现出几名、十几名热衷于经济报道和科技报道的专门人才,使新华社国际报道结构更加合理,使国际经济报道和国际科技报道的水准明显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这个动荡的、多变的、发展的、前进的伟大时代。
(本文是1999年8月30日在新华社驻外人员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