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奇功四父子
站在东兰县三石镇雄伟壮丽的巴则山上,我以敬仰的心情环视眼前这片神奇的土地。忽然,辽阔天地间,一位身穿铠甲的青年骑着一匹威猛的战马来到我的面前,向我讲述已经尘封了数百年的故事。这位青年就是来自明朝的传奇人物韦虎臣。
韦虎臣给予我的最初印象是他那位于三石镇纳腊村前面的墓地。韦虎臣的墓地原来是在纳腊村巴岸山的龙岁坡上。“文革”期间,韦虎臣的墓地被铲平。当地文管所在二十多年前从田间地头和荒野里收拢到韦虎臣陵墓的遗物,集中摆放到现在墓地的位置。韦虎臣现在的墓地里摆有韦正宝的墓志铭、韦虎臣的墓碑以及残缺的石狮、石象、石马、石麒麟等。墓地里立有一根已经断掉上半部分的华表。纳腊村的老人向我介绍说,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华表还没有受到破坏,有两米多高,顶部是一个用石头雕刻成的笼子,笼子里面站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石鸟。《楚辞•招魂》里说,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去,那是一个极乐世界,充满死亡,也充满再生。传说中鸟是招魂的使者,人们在韦虎臣墓地的华表上雕琢有鸟,说明了人们希望韦虎臣能够再生。华表的附近站有一尊高大的石马。据说曾有人在石马的身上题诗一首,“石马连鞍在腾休,古人曾制几百秋。风吹玉体毛不动,雨洒浑身有汗流。嫩草满蹄难下嘴,铁鞭百打不回头。可惜立身雄壮志,天作倚栏夜不收”,以此来表达人们对韦虎臣这位壮族英雄的怀念。
韦虎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又为什么如此地受到人们的敬仰与怀念?翻阅了相关史料以及了解了有关传说,我才知道韦虎臣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初三在广西西北部的东兰土州武篆出生。他满月时,家人请道公给他取名。道公说他的八字为三虎连排,可以说是百年罕见,万人难逢!而且民间有“二马并列则夫,三虎平排是王”的说法,所以道公就给他取名为“虎王”。可问题是,“虎王”有“君主帝王”的寓意,他的祖父韦祖鋐、父亲韦正宝担心将来朝廷说他有“篡夺王位”的企图,会带来殊灭九族之罪,所以不同意叫他“虎王”。道公便说,“王之下,乃臣也”,他当不了帝王,也可以当臣子,于是取名为‘虎臣’。大家同意道公的意见,就叫他韦虎臣。
韦虎臣从小性情忠厚,聪明伶俐,天赋超人。他八岁的时候,他的祖父韦祖鋐病故。按世袭的惯例,他的父亲韦正宝承袭了土司之职。他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学堂先生的教诲下奋发读书,四书五经、文韬武略、天文地理等样样精通,可谓才识超群。当时外敌频频入侵大明国土,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以致民不聊生。朝廷虽多次派兵抗击,但都是战不能胜。本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观念,韦正宝认为学文不如习武,从武胜于从文,于是决定让韦虎臣弃文习武,以便将来带兵打仗,报效国家。为此,韦正宝在武篆银海洲坡顶上开辟跑马道,建造演武厅,并从五台山请来僧人觉空,向韦虎臣传授兵书韬略及拳术、棍棒、刀功剑艺等。六年后,韦虎臣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武艺十分高强。
英雄有用武之地。一件事的发生让韦虎臣的才艺和武艺开始得到检阅。1508年,贵州东北边陲与四川、湖南交界三角地带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其部落首领龚耐安等人的煽动和组织下发动暴乱,部落首领自立为王。朝廷多次派官军前去清剿,可都是无功而返。1509年5月,朝廷下旨,命令东兰知州韦正宝在一个月内率狼兵前去平定。
关于狼兵,《岭南琐记》里这样写道:“狼兵鸷悍,天下称最,必土官亲行部署,才出。”此外另有史书注释:“狼兵者,明朝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之兵也。”意即狼兵就是当时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由地方管制,为维护地方平安所用,必要时朝廷直接调遣。当时,韦正宝有病在身,无法亲自挂帅出征。为了不耽误军事,14岁的韦虎臣自告奋勇替父出征,带领500多个狼兵赶往贵州平乱。在韦虎臣的神机妙算下,狼兵如神兵天降,将匪徒们打个措手不及。匪徒们抵挡不住,只好束手就擒。暴乱头目龚耐安认为狼兵只是侥幸获胜,心里不服,要与韦虎臣比武,以分高下。结果,龚耐安败在韦虎臣的手下,不得不叩首臣服,并且保证今后不再煽动和组织地方武装暴乱了。就这样,内乱得以平定,维护了地方的社会稳定。
内乱平定后,国家又面临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外侵。当时,倭寇蹂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在福建的漳州和广东的潮州、惠州沿海一带大肆掠夺财物,抢劫商船,屠杀居民,烧毁房屋,使得民不聊生。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朝廷召集兵力抗击倭寇。朝中军将知道广西壮族狼兵英勇善战,认为“寇强民弱,非借狼兵不可”,于是下令征调广西土司的狼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509年10月,时任东兰州第22任土司的韦正宝奉调率东兰、那地、南丹土州狼兵,奔赴广东潮州、惠州等地灭倭。狼兵出征时,韦虎臣才15岁。出于民族大义,韦虎臣慷慨请缨,随父出征,父子俩发出肺腑誓言:“此行也,誓不与贼俱生!”狼兵从东兰出发,取道宾州、桂平、苍梧、肇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行走一个多月才到达广东惠州,然后汇合粤省抗倭官兵,进剿倭寇。每次征战,韦正宝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狼兵们也都个个勇猛善战,舍生忘死,打得倭寇纷纷溃败。节节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开,总督王守仁很是高兴,觉得军民联合抗倭大有希望,于是召见了韦正宝,共同商议抗倭事宜。而节节败退的倭寇被迫逃窜到粤北连平县境内的九连山。
韦正宝对倭寇恨之入骨,两个月后就请命率1000多狼兵进攻九连山的倭巢。韦虎臣则和其余狼兵在行营待命。与倭寇开战当天,前线传来韦正宝中箭、与战狼兵全部战死的消息,让韦虎臣万分悲痛。情急之下,韦虎臣到主帅营前哭诉,要求主帅出兵去救他的父亲韦正宝。主帅畏敌,始终不肯出兵。韦虎臣求告无门,怒发冲冠,回到本营召集剩余人马前去与倭寇决一死战。韦虎臣虽然年轻,但是力量过人,而且精通排兵布阵之术。当他了解到倭寇以二人为伍,并肩作战,用锋利的倭刀砍削狼兵长矛的战术后,立即调整作战序列。将狼兵分为三人一组,一人持盾牌和短刀,一人持长戈,一人持装有石灰粉的竹矛,由什长指挥,互为犄角,遇敌有进无退。调整完毕,在营狼兵1000多人全部出动,抱着必死的决心杀上九连山。经过精心调整后的狼兵队伍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持竹矛者将竹矛伸出,倭寇挥刀来砍,竹矛内的石灰粉飞扬,使得倭寇睁不开眼。倭寇的二人并肩式战法很快就被狼兵的三人犄角式战法瓦解。没过多久,倭寇就全线崩溃,仓皇退入九连山寨。韦虎臣杀进倭寇的营地,救出父亲韦正宝。可惜由于箭伤恶化,韦正宝于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二十三日死在惠州行辕中。
韦虎臣杀敌立功,朝廷予以嘉奖,特许他护送父亲的遗体回乡安葬,并让他接任东兰知州,成为东兰州第23任土司。
与倭寇开战半年多,狼兵虽是以少胜多,但也伤亡惨重。韦虎臣念念不忘民族仇、父亡恨,便招募壮家子弟,在武篆银海洲上的跑马道和演武厅操练武艺,充实和扩大狼兵队伍。
为了验证武篆银海洲坡顶上是否开辟有跑马道,建造有演武厅,我和东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皓等人爬到武篆银海洲的坡顶上。经过仔细查找,我们在茂密的树林里发现了韦正宝当年修建的跑马道的遗迹。跑马道富有气势地沿着银海洲的几个土坡绕一圈,长达几里,道面高低不同,曲直不一。演武厅建造在跑马道的附近,面积有上百平方米。因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演武厅当时的模样,只是在遗址上挖掘到几块残存的砖头。我俯下身子捡起其中的一块砖头,然后问王皓,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什么遗迹与狼兵有关?王皓说,在武篆镇上圩村旧洲屯对面的山上有个名叫“拉丘”的山洞,那个山洞很特别,相传是与狼兵有关。很快,我们离开银海洲,在当地群众的引领下去到拉丘洞。
拉丘洞宽五六米,高三四米,走势往下,极为阴森。洞口左侧有个隧道,宽一米多,高近两米,可容两人并肩行走。隧道上方及左右两侧均用石料干砌,造工十分精湛,令人兴叹。可惜隧道大部分已经塌陷,被石土湮没,现存的隧道只有十几米长。我问拉丘洞及其左侧的隧道有什么用途。当地的群众告诉说,拉丘洞和隧道均用作狼兵行军的通道。狼兵进入洞中,可以往洞内行军,也可以反向进入隧道,到达其他地方,隐匿于山间里林。一旦出现敌情,将领便可传讯,秘密部署兵力,狼兵随时投入战斗……我感慨万千,觉得当年韦虎臣在壮大狼兵队伍方面用心良苦。而且值得赞赏的是,韦虎臣壮大狼兵队伍并非为了镇压当地百姓,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是为了日后更好地抗倭。
回乡三年后,也就是1513年,韦虎臣奉命赴江西赣州抗倭,将倭寇赶到福建漳州,然后再把倭寇逼到福建镇海。刚到镇海的第二天,韦虎臣就接到一位姓黄的大爷来报,说连日来倭寇疯狂劫掠镇海一带边民的粮食、牛马、布匹等财物,并抢走数十名妇女押到对面的一个小岛上,请求狼兵前往解救。韦虎臣根据黄大爷对小岛地形环境的描述,当夜就排兵布阵,组织400多名狼兵,乘坐十几艘小船,直奔小岛。黎明时分,韦虎臣带狼兵偷偷地爬上小岛,不声不响地干掉那股倭寇,救出被关押的妇女。黄大爷出于对韦虎臣的敬佩,把自己15岁的孙女黄翠青许配给韦虎臣为妻。于是,20岁的韦虎臣在镇海有了奇遇的姻缘。两情相悦地结合,心心相印地爱慕,黄翠青跟随韦虎臣进入漳州城休整,等待狼兵凯旋。
韦虎臣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和爱妻黄翠青一起回东兰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不料几个月后,也就是1514年初,武夷山地区的倭寇再次猖獗起来。武宗得知后,立即命令韦虎臣率东兰狼兵从漳州出发,直赴闽西,会同王守仁官军共同清剿倭寇。这一次,狼兵连续攻克了许多倭寇的据点,大大地削减了倭寇的势力范围。可是,穷凶极恶的倭寇要么负隅顽抗,要么另辟据点,让仗打起来总是没完没了。1515年春,倭寇被围困在南平以东、闽江以北的部分地区。总督王守仁命令所有入闽抗倭官兵全线向北清剿。为了防止倭寇向东潜逃入海,王守仁命令韦虎臣率领狼军从竹岐出发,经鼓山、连江,向闽北堵截。王守仁也攻下了建阳、麻沙、邵武等城池。到八月下旬时,两军合围,集中歼灭盘踞在浦城和武夷山两个据点的倭寇。至此,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的闽、浙、赣抗倭清匪战斗宣告结束。捷报传至京都,群臣庆贺,朝野欢呼,武宗朱厚照为勉励狼军,赐予韦虎臣“哀孝忠勇”匾额。
战功赫赫的韦虎臣带着爱妻黄翠青回到东兰,受到包括韦氏家族在内的东兰人民的热烈欢迎。三个月后,也就是1516年初,广东的潮州、惠州、江门等地倭患又起,韦虎臣又奉命率领东兰狼兵出征,到广东沿海配合王守仁抗倭。最终在清明节前将雷州半岛上的倭寇全部消灭,给东南沿海人民带来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武宗朱厚照得知情况,高兴地说:“虎臣乃神州虎也!朕今得虎臣及狼军,东南沿海无忧矣!”
抗倭斗争大获全胜,全国上下一片欢喜。1516年7月,狼兵从海南凯旋班师,回到广州新会。那时,王守仁因抗倭功高遭人妒忌,就抱病引退。钦差总督接见韦虎臣,以犒军为名,假称代敬御酒。谁知总督军里有人居心叵测,在酒里下毒。韦虎臣饮下“御酒”后,立刻感到胃肠作痛,犹如刀绞。他意识到自己遭人施毒暗算了,立即起身辞行。钦差总督假惺惺地为韦虎臣送行,还说要赏赐韦虎臣五百两银子,韦虎臣断言谢绝。还没上轿起程,韦虎臣便全身瘫软在地,口吐鲜血。一代抗倭名将,壮族狼兵首领,就此黯然殒命,时年22岁。
其遗体运回东兰的当天夜里,浩瀚的长空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忽然,一颗斗大的火球从东南方高空飘来,徐徐地掉落在三石纳腊的龙岁坡上。老道公卜卦道:是上天得知壮士殉难,悲泪如雨,凝结为石,那陨石掉落的地方,就是壮士安息的宝地……七七四十九天的沉痛哀悼后,英年早逝的韦虎臣被安葬在纳腊的龙岁坡上,躺在父亲韦正宝的墓旁。
韦虎臣的墓地遗址位于三石镇纳腊村前面巴岸山的龙岁坡上
石马、石兽已被收集到幼儿园的一间教室里,零乱地堆放着,像一大堆谁也说不清楚的往事
由于时代变迁,风雨零落,早在民国年间,韦虎臣陵墓就开始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在“文革”期间更是受损严重,几乎被夷为平地。图为墓地遗址上静静站立着两根残缺的石柱
韦虎臣墓地遗址处繁茂的古树
嘉靖年间,王守仁复出,韦虎臣的妻子黄翠青鸣冤叫屈,向嘉靖皇帝奏明事情的始末,朝廷追谥韦虎臣为“武夷侯”,批准给韦虎臣建墓、立碑、造石坊,以彰显韦虎臣的名声气节。今天人们在韦虎臣的墓地里看到的石狮、石象、石马、石麒麟、石华表等遗物就是当时建造的。
韦虎臣死时,他的儿子韦起云年仅三岁,州事由起云的叔父韦虎麟代理。1554年,倭寇大举侵犯江浙一带,沿海数千里同时告急。朝廷令各路军马奋力抗击,并任命田州瓦氏夫人为总兵参将,已袭位的韦起云为总兵副将,起调田州、归顺、南丹、那地、东兰等州狼兵共6800人奔赴抗倭前线。韦起云率东兰、那地、南丹的狼兵配合官军邹继芳部,在浙江嘉兴、王江泾、石塘湾等战役中共歼敌3000余人。此次战斗威震江南,日本海盗闻风丧胆。而骇人听闻的是,战后明朝奸相严嵩纵容义子赵文华冒功,陷害张经下狱,使军无主帅,将士寒心。瓦氏夫人与韦起云以粮草断送为由,撤师回乡。
1557年,韦起云因病去世,享年43岁。韦起云去世后,年少就跟他出征抗倭的儿子韦应龙接任东兰土知州之职。1569年,韦应龙奉朝廷之命率兵开赴广东南海卫抗倭前线,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斩获倭首级一千余个,战功卓著。此后,全国军民继续全力抗倭,直至东南沿海抗倭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土司制是农奴制在封建社会里的延续,是对农奴进行残暴统治的制度,东兰土司统治也不例外。但就韦氏四代率领狼兵抗倭的事实而言,他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急之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壮族人民抗击外敌侵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值得人们去传颂……
【作者简介】谭壮满,壮族,东兰县长乐镇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目前供职于河池电视台,任电视栏目制片人、电视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