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立志为第一
【曾国藩箴言】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箴言解读】
人才的高下,要根据他的志趣来决定。凡是平庸的人,大都是安于一些世俗规矩的束缚,不能超越其上,才使得其本身发展受到局限,变得越来越卑污,不能有所建树。而大凡建造辉煌业绩的卓越人才,往往都是从小就以古代先贤为自己的学习楷模,这就是所谓立大志者成大事。根据每个人的志向大小,就能得知这个人的优劣智愚,是否为人才也就区别开来。
一、人无志不立
曾国藩是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的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小的山村,却能一步一个脚印直到走上大清朝的庙堂之上,直至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大清圣哲”,无人能出其右。
曾国藩之所以能有这番成就,在于他有一套严格的做人准则,他总是以古代先贤为楷模,在不断地学习中,方才能从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并开一代风气之先,成就其丰功伟业。
对于“立志”,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份事业的重中之重。他曾在其家书中这样教导后辈:“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欲求变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平生言之,30岁前,最好吸烟,片刻不离,直道光壬寅(184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吸;46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脾气本性原本是很难改变的,如想要有所变化,就必须先要坚定地立下志向,才能有所为。就拿我这一生来说吧,30岁之前,我最喜欢吸烟,简直到了嗜烟如命的地步,半刻都不能离开,直到后来我立下志向,一定要戒烟。因此从道光壬寅(184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那天起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吸烟。再比如,我在46岁之前,做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废,因为没有恒心,使得很多原本可以成功的事情都最终失败,这几年我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因此告诉自己,不管大事小事,都一定要坚持做到底才可以。如今,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很好地做到有始有终。由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人只要有志气去改变,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古时候人们都说‘服了金丹,就可换骨成仙’,我认为立下志向,就是金丹。”
立志的确是人之大事,如果不懂得立志,不会立志,就算是拥有满腹经纶也是枉然。西汉时期的名相陈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陈平小时候,父母双亡,因此便随着哥哥相依为命,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但是陈平时时记得父亲的遗命,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光宗耀祖。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哥哥忙活家计,陈平闭门读书。
但是哥哥成亲以后,这种情况引起了嫂子的不满,面对嫂子的一再挖苦和羞辱,陈平都是闷不吭声。嫂子见状,于是变本加厉,陈平忍无可忍,只好选择离家出走。哥哥得知消息后,将陈平找回家,然后又要休掉妻子,陈平见状,立即阻止,并且帮助嫂嫂取得哥哥的原谅。这件事情在当地被人们广为传颂,一个以教授学生为生的老夫子得知此事后,便免费收其为弟子。
陈平自此潜心学习,又加之明师辅导,因此长进很快,最终学成之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如果说陈平没有成就一番大事的志向,在困苦的生活以及嫂嫂的压迫之下就选择放弃,从而和哥哥一样转向农事生产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成就了。
可见,一个人是否成功,事业大小,都是以其志向分不开的。正如曾国藩所说:“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二、志分长短
曾国藩做官之后,仕途是一帆风顺,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后来依靠努力和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引荐,十年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后来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兼任礼部右侍郎,并在数年间接连地兼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仕途的顺风顺水使他对清政府感激涕零,从而立下宏伟大志:要尽忠报国,做出一番事业。这与很多为名利而蝇营狗苟的官员可谓有天壤之别。并且也正是他尽忠报国的远大志向使他的一生功过载入史册,流传千古,为后人所铭记。可见,立志应当立大志。
曾国藩一生强调立志。他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古语云: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意思就是有大志向的人往往实现的是较大的成功,有较大志向的人实现的是小成功,而有小志向的人最终将无所得。俗话说:根有多深,树有多高。那么志向有多大,自己的人生就有多成功。
所以我们应当在心中有个大志向,一步步朝着自己的志向努力,最终才能接近并实现自己的志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得乎其无”的意思也是如此。
譬如周恩来总理。他在少年时就有“志在四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当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分割,内有连年的军阀混战,中国的老百姓处于那种外忧内患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异常的艰苦。年少的周恩来看到这些,心情格外沉重。有一年,他随伯父来到天津,看到在一个公园门口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到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被当作和狗一样来对待!多么令人气愤。所以当上学时老师问同学们的志向时,他说,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他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革命斗争,建国后又勤勤恳恳地日理万机,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试想,如果不是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那么今天就会少一个受世人永远敬仰和缅怀的周总理。
我们必须明白,远大宏伟的志向是成功者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陈胜有鸿鹄之志而名流青史;马克思在17岁就把“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有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今天的新中国。
曾国藩也曾说:“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子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看他的一生,也是以这些话作为自己写照的:其以先贤为楷模,尽忠报国,才最终成为了清朝的一代中兴名臣。
三、自己需先了解自己
立志要立大志,而立志之前首先应该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以及自己的能力有多大,潜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否则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还有可能陷入不必要的危机中。在晚清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中,曾国藩能够从一个农家子弟做到万户侯,能够手握重要的兵权而从握有生杀大权的统治者的身边,以及同事的嫉妒中全身而退,是与他深有自知之明分不开的。
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要穷尽一生去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复杂多变,别人对你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以及太过于为形象和面子操心,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就是接受自己,不管被人怎么看,只有通过建立和你内心力量的强大纽带来逐步了解自己,做好自己,才能对外界事物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请看下面的一个故事:
一只小羊在觅食时发现一个菜园,里面长满了茁壮的白菜,还看到远方有一座很大的苹果园,里面的苹果鲜艳诱人。它犹豫不定想到底吃哪种才好。经过一番考虑后,它决定先到菜园里去享受白菜的美味。可是,到苹果园跟前后,却发现菜园的围栏很密,很难挤进去。而这时,他突然看见在太阳的照射下自己的影子变得很长很长,于是小羊想:“我这么高,一定可以吃到那边树上的果子,那红艳艳的果子可是比白菜多汁又鲜美呢!”于是山羊朝苹果园奔跑过去。然而,等小羊到达苹果园的时候,已经正午时分了,日照当空,小羊的影子变成了很小一团,还只是躲在自己的身体下面,小羊左看看右看看,不得不感叹地说:“唉!原来我竟然是长得这么矮小的个头呀,这样怎么能吃得到树上的苹果呢?我还是回菜园去吃那肥嫩的白菜吧!大不了可以挤进那可恶的围栏。”于是,小羊转身向菜园跑去,然而等小羊再次跑到原来的围栏外的时候,太阳已经快日落西山了,这样,小羊的影子在太阳的斜照下又变得很长很长。小羊又前后左右看了看,很懊恼地说:“我为什么要回来呢?就凭我这么高的个头,肯定可以吃到树上的果子的呀!”
在这个故事中,小羊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身高体型,又十分缺乏主见,它所作的决定却随太阳照射产生的影子的长短而不停地改变,到最后什么也没吃到,还白白地来回跑了好几圈。如果它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多高的话,早就想出办法挤进栅栏,也早就已经饱餐一顿了!可见,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自己对作出正确决定甚至立志是多么的重要!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也即老庄思想。他认为“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他十分注重自身的人格修炼,在公务繁忙之余,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很多诗文。且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到自己的旗下,为其办事。
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曾国藩也非常注重韬光养晦,才不外露,能不与争。他十分清楚功高震主,盈满则亏的道理,于是在其人生的风光时期时时抱有一种恐惧感,并且用阴阳平衡协调的道理,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最终能够在看似风光实则危机四伏的政治生活中保全了自身和家人。
四、持之以恒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事情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是很高,属于那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但他一直以“勤”“恒”二字激励自己不断学习,最终才能成为了学识渊博的人。他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有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除了对待自身这样严格要求外,在教育子侄上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他曾多次告诫其长子纪泽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之中,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他教导纪泽说:“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其中常就是恒的意思。他还教导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
或许你不知道“持之以恒”这个成语也是出自曾国藩的《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顿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其实“持之以恒”这个成语不仅出现在此处,在曾国藩的很多文章和家书中都随处可见。
曾国藩不仅在做学问上严格律己,持之以恒。在其领兵打仗,尽忠报国时也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曾国藩曾率领湘军,奉朝廷之命去剿灭太平天国的军队。开始的时候他总吃败仗,几乎是打一仗败一仗。在鄱阳湖口一役中,湘军又打了败仗,他急得三次跳水自尽,然而都被人救起。这场战役之后,他上疏皇上表示自责。在上疏书里,他说自己“屡战屡败”,而一个幕僚建议改为“屡败屡战”,而皇上看了之后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表扬了他。后来,他又集结自己的部队,重新组建、操练。而此时太平军的内部首领开始内讧,互相残杀,力量一天比一天消弱,曾国藩最终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重镇安庆,几个月后,又攻克了太平军的首都天京(现在的南京)。
持之以恒,做事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一曝十寒。事实上,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俗语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功到自然成”。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具有持之以恒的品质。然而持之以恒并不简单。譬如说某人考研,刚开始考研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会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到最后,再难考的学校自己坚持下去也一定会考上。开始一两个月确实也能坚持下来,并且本着前松后紧的原则,每天的学习任务并不多。渐渐的他就放松了,英语单词太多了,今天心情不好,学不进去,就少记点,晚上或者明天再好好背诵好了;专业课的书看着太没意思了,不看了,什么时候提起兴致来再好好看,先看会儿小说吧,这可不难,看起来轻松极了。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学习任务被积累起来。当时间飞快地流逝,离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心情也就越来越紧张,与此同时,学习计划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每天的任务加大了,然而懒惰的心情却来的越来越重了,本着学习时有兴趣才会效率高,一次又一次他选择了放松自己。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该看的书没有看完,该背诵的单词没有背诵。最终考场上,他发现很多东西都见过,可是由于没有用心看,记得不牢,就答不出来了。回想考研的经过,他发现自己开始准备考研时候的决心和信心早就消失殆尽了。可见持之以恒是多么的重要。
你要持之以恒,首先就要战胜自己的惰性,惰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你大可不必为了它而自卑,只要有坚强的毅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坚持到最后一分钟,那么成功就在眼前。当然,如果觉得烦燥,觉得疲惫的时候,就放松自己,停顿下来,举步不前,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总之,无论做人做事,要想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目标,持之以恒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实际的行动,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决心,成功就会在离你半步之遥的时候消失无踪。正如曾国藩所说:“人初做事,如鸡孵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五、立志是自己的事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家。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主要依靠的还是自己。别人给的帮助再多,如果自己不认真努力地工作或者学习,那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俗语有“癞狗扶不上墙”,意思是没有出息的人,没有办法扶助他长进。话虽难听,但是却是真正正确的道理。
曾国藩能够在学术上和事业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就,靠的就是自身的志向宏伟和坚持不懈的奋斗。他很早就明白立志是自己的事情这个道理,从小以先贤为楷模,向自己的梦想挺进。他还教育弟弟也要立志靠自己。当他的九弟写信说自己与同窗刘霞仙相伴读书,以求长进时。曾国藩这样回信:“……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唯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可见,曾国藩非常注重自我立志的重要性。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能力最重要。而能力是别人给不了的,别人可以帮助你,能力却是自己从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中得来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抓住别人给的机会,获得成功。
一只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背着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的身体里面没有骨骼,只能在地上爬,却又爬不快,所以我们需要这个壳来保护我们!”小蜗牛又问:“那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得不快,她为什么不用背这种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毛虫姐姐到最后会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小蜗牛又说:“那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也爬得不快,也不能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着这种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笑着说:“可是蚯蚓弟弟会钻洞,大地会保护他呀。”小蜗牛听了这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呀,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蜗牛妈妈笑着安慰他说:“傻孩子,别哭了,我们有壳呀!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的是我们自己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立志需要靠自己,不必羡慕别人的能力或者别人有什么靠山,而自己却一无所有,要知道,有了志向之后,要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与别人相比较。对于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奥运健儿们,我们只看到他们在台上的精彩的动作和近乎完美的表现,而不知道他们在台下的训练却是那么的枯燥与乏味是不全面的。记得有个成功地获得了很多奖牌的运动员曾对记者说:“当我们训练时,感觉自己就像走在一片荒漠中,永远走不到边,一个动作需要重复千万次,才能达到完美,其间的痛苦和枯燥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虽然有教练的教导和陪伴,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中途就退缩了,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
可见,要想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就像上文中所讲的小羊的故事,总是随着太阳照射下的影子而改变决定,最终什么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