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奇的边缘求生系统,探寻人类本能的神经性反应
如此重要的边缘系统,非语言信息的主宰者
咬嘴唇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只需要一秒钟,做一下吧!然后,用手背擦一下前额;最后,抚摸一下你的脖子后面。这些动作都是我们经常做的。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大家也不时做这些动作。你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做这些动作?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些动作?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一个密室里,也就是我们大脑的颅顶。只要找到问题的关节,我们就能自如地破译非语言信息了。现在,让我们来近距离地研究一下这个密室吧,看看这个不可思议的3磅重的东西有何神奇之处。
人们几乎都知道自己拥有一个大脑,也明白这个大脑是自己认知能力的基地。了解大脑在控制人体的所有行为这一点很关键,虽然这种控制有时是自觉的,而有时又是一种潜意识的。有了这个前提,就为了解所有非语言交流行为打下了基础。不管是一个简单的挠头的动作还是创作一首交响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大脑控制或指导的。根据这种逻辑,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行为来破译大脑想要对外传达的信息。
生物学家发现,人的头颅中有三个“大脑”,而且每个大脑的职责各有不同。它们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枢”,它驾驭着我们身体的一切。1952年,一位名叫保罗·麦克林的科学先驱提出,人类大脑是由“爬虫类脑”(脑干)、“哺乳动物类脑”(边缘系统)和“人类大脑”(新皮质)组成的三位一体。在这三部分中,边缘系统在非语言行为表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将本书的重点放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上。
为什么大脑的边缘系统如此重要呢?很简单,它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反应是条件式的,是不加考虑的。即便对来自环境中的信息,它所做出的反应也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边缘系统从不休息,一直处于“运行”状态,它是唯一一个负责我们生存的大脑部位。另外,边缘系统还是我们的情感中心。各种信号从这里发出,传往大脑的其他部位,而这些部位分别管理着我们的行为,有的跟情感有关,有的则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当这些信号通过我们的手脚、躯干、四肢和面部表情表达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观察和解读了。这些反应发生时没有掺杂任何思考和语言,是我们最真实的表现,所以边缘系统又被称为“最诚实的大脑”。
边缘系统的生存反应不仅可以从我们的幼年时代找到踪迹,而且可以追溯至人类远祖时代。它就像我们神经系统中的硬件一样,无法伪装或剔除,比如听到很大的噪声时,就算再试图压抑还是会有吃惊的反应。因此,边缘反应是最为诚实可信的本能反应,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意图的真实反映。
由于我们的大脑的边缘系统是认知所不能左右的,所以了解行为的产生对非语言行为的破译工作非常重要。你可以试着在思想方面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是,边缘系统总会进行自我调节,并不自觉地泄露一些线索。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观察这些警示性的反应,并坚信它们是诚实和有意义的。有的时候,这种观察和信任甚至能够挽救生命。
在1999年12月,美国警方截获了一名被称作“千年轰炸者”的恐怖主义分子。入境检查的过程中,警官戴安娜·迪安发现一名叫阿默德的人神色紧张且汗流不止,于是便勒令他下车接受进一步询问。
那一刻,阿默德曾试图逃跑,但是很快就被抓住了,警方人员从他的车里搜出了炸药和定时装置。阿默德最终供认了他要炸毁洛杉矶机场的阴谋。迪安警官观察到的紧张神色和汗水就是大脑对巨大压力固有的反应方式。由于这种边缘行为是最真实的,所以迪安才会毫无顾虑地逮捕阿默德。FBI的强化培训让她知道,自己所观察到的身体语言将成为进一步侦查的证明。
阿默德事件证实一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通过他或她的身体语言反映出来。
跟边缘系统相比,我们大脑的第三部分加入颅顶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被叫做新皮质,即新大脑。这部分大脑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和记忆,因此它又被叫做“思考大脑”。正是因为这部分大脑的存在,我们才跟其他哺乳动物有了区别,才能够成功登上了月球。不过,它也是大脑中最不诚实的部分,因此它得名“爱说谎的大脑”。我们的这部分大脑擅长行骗,而且是一个惯犯。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文的案例,边缘系统会强迫那个恐怖分子在接受询问时不停地出汗,但是新皮质大脑却非常擅长让他将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藏起来。它可以“教唆”这名犯罪分子在接受询问时一口咬定“我的车上没有炸药”之类的话,尽管这完全是假话。新皮质大脑会让我们赞美朋友的新发型,尽管我们内心里并不喜欢;或者,它能帮助比尔·克林顿做出非常令人信服的陈述,如“我和莱温斯基小姐绝对没有过性关系”,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边缘系统已经出卖了他。
由于新皮质(思考大脑)是一个骗术高明的小骗子,所以我们很难从它那里获得可靠或准确的信息。因此,能够产生最诚实的非语言行为的边缘系统更值得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这部分大脑上。
大脑的边缘反应,舒适与不舒适的差别
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向外界传达着有关此刻我们感觉如何的信息。根据自己感觉舒适与否,我们来决定到底是远离威胁自身的事物,还是靠近保护自己的事物。这套生存机制跟随人类一起进化,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得以趋利避害,跟外界建立起某种必要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了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在大脑中,指引人类对生存信息做出反应的部分就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它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深埋于脑部的胼胝体(连接大脑的左右半球)、扁桃体(对任何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事物作出反应)、海马体(储存人的情感记忆和经历)、丘脑(提取感性信息的“CPU”)和下丘脑(调节人体平衡)。
就像电脑里的病毒防御程序一样,不管大脑皮层(大脑中负责掌握意识的部分)处于什么状态,大脑边缘系统都会在“后台”工作。一旦人体遭遇危险,大脑的边缘系统会本能地做出相应的神经性反应。这种危险可能是一名史前人遇到一头异常凶猛的狮子,也可能是现代的一名公司职员碰见了一位铁石心肠的老板。在这一过程中,边缘系统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非语言信息。几千年来,拥有这些边缘反应能力的人类不停地繁衍生息,因此,这种本能也像电脑硬件一样在我们的神经系统扎了根。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战或逃”(fight or flight)这个短语,它经常被用来形容我们在面对威胁或其他危险时的反应。可是,它只说出了一部分情况,还有一部分被隐藏了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动物,包括人类,一般会采取冻结、逃跑、战斗等三种反映来应对各种苦恼和威胁。
其实,人类格外在意舒适与否是基于生存的需要。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电视剧《星际旅行》中的观点:大脑边缘系统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要保证人类这一种族能够生存下去。通过编程,它能帮助人类避免危险或不适,从而保证人类的安全,并随时随地地寻找获得安全感或舒适感的机会。它会让大脑重复播放以前的遭遇,以便让人类从中有所借鉴。
大脑的边缘系统跟计算机的功能很相近,它能够接收或保存来自外界的数据,并且对消极事件的经历(比如手指被火炉烫伤了,受到同类或大型动物的攻击或受到让人沮丧的批评等)和高兴的经历进行编辑和记忆。有了这些信息,人类就可以操纵那个危险甚至是邪恶的世界。比如,一旦边缘系统的注册表将某种动物认定为危险动物,这种印象就会深深植入我们的情感记忆中,当我们以后再见到这种动物时,我们会迅速做出反应。有时候,就算成年之后再偶然见到儿时班上的“小霸王”,我们的脸上可能还会表现出难以掩饰的厌恶之情,这就是大脑边缘系统储存的信息。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往往很难忘记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因为那些经历已经被边缘系统记录在案了,记录这些并不是为了找寻原因,而是为了帮助当事人做出反应。最近,我在联谊活动中遇见了一位我永远都不想将其归入好友一列的人。我们上次见面已经是6年之前的事了,但是我的边缘反应还是跟当时一样消极。我的大脑第一时间警示我,让我别忘了跟他保持距离。
当然,大脑的边缘系统也储存了很多舒适的记忆,它同样会有效地记录并保留各种积极的事情和经历,如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受到表扬和一段使人心情愉悦的交际关系等。当看到一张友好或熟悉的脸,边缘系统也会做出快速的反应,让我们体会到高兴或幸福的感觉。当我们遇见一位老朋友或品尝一种儿时的甜美味道时,也会有一种快感油然而生,因为这个人或这个味道已经被我们大脑边缘系统中的“舒适区”给储存了。
大脑的边缘系统将我们产生的舒适(幸福)感也当做一种信息,并且会将这种信息以身体语言的形式“泄露”给别人。仔细观察一下在凉爽的夏日里躺在吊床上休息的人,他的身体反映出他的边缘系统所感受到的高度舒适。相反,当一个人感到苦恼(不舒适)时,边缘系统指导的非语言行为就会将消极的一面反映出来。瞅瞅那些机场获知自己的航班被取消或被延误的乘客,他们的身体把苦恼和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
概括来讲,当边缘系统感到舒适时,这种精神或心理上的幸福就会在非语言行为上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就是满足和高度自信。然而,当边缘系统感到不适时,相应的身体语言就会传递压力过大或极度不自信的信息。掌握了各种身体语言的含义,我们就可以了解社交对象和工作对象的所思所想。
冻结反应,遭遇不利刺激的第一反应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种观点:“面对威胁,要么战斗,要么逃走。”但事实上,人在面对威胁时还会有第三种反应,那就是“冻结反应”。它是人类面对威胁时最先,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为什么呢?一个词:效能。
想象一下,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的早期原始人,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一只剑齿虎潜伏在树丛里时,你会吓得发抖。“边缘常识”告诉我们:这时你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要动,不要让这个食肉性动物注意到你,因为一旦那样做的话,这个大型的猫科动物可能会立马扑向你并开始撕咬。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具备定向反射的能力,所以阻挡这种威胁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静止不动。
另外,“停住不动”可以帮助我们保存能量,同时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周围环境,伺机而动。在人类进化的漫漫道路上,这一方法若是没有经过反复的试验而证明有效的话,人类是不可能存活到今日的,也就不会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的确如此,人们在面临具大威胁时,经常能够通过一种本能的反应逃过一劫,这种反应就是冻结反应。所谓冻结反应,是指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大脑和身体动作在瞬间出现短暂的静止的行为反应。美国哥伦布中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曾发生过两起严重的枪击案,有学生尽管距离凶手仅相隔几英尺,他们却神奇地躲过了一劫。他们逃过厄运的“技巧”值得玩味:要么吓得一动不动,要么吓得假死过去!
如果从相反的角度看待冻结反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假如在面对某场景或询问时,一个人出现了瞬间的行为停滞,说明有什么让他感到威胁。比如,一个逃犯躲在父母家里,突然门铃响了一声,那一刻他好像在瞬间冻住了一样,一动不动。
FBI在审讯某凶杀案疑犯时,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尽管该疑犯有一定的作案动机,还有目击证人看到该疑犯的行凶过程,可是他却一口咬定自己是清白的。任FBI怎么审讯,都无法让他吐露自己的罪行,这给破案工作带来了难度。
负责审讯的资深探员马科并没有放弃,他想:既然在审讯室撬不开你的嘴巴,那就来一次案件再现。马科蒙上疑犯的头,谎称要把他转移到FBI的另一个工作地点。实际上,马科带疑犯去了犯罪现场。
当马科取下疑犯的头套后,疑犯像中了魔咒般瞬间呆住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连呼吸都停止了。这种反应坚定了马科的信念:他就是凶手!于是,他轻声对疑犯说:“一个生命就这样被你毁灭了!”
过了好长的时间,疑犯才长出一口气,他闭上眼睛拼命摇着头,嘴中大喊:“我不想杀他的,都是他逼我!”
一目了然,疑犯对凶杀现场如临大敌是因为这个地方让他想起可怕的作案过程,唤醒了他脑中既往的不利刺激。因此,出现种种冻结反应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恰好印证了疑犯就是凶手这个事实。
FBI的读心专家发现,人类的冻结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
1.面部僵化
面对外部刺激时,面部的反应要更为克制,掺杂了很多主观控制的表现,比如勉强或者惭愧的笑。但是,假如外部刺激压力过大,冻结反应也会写在脸上,让当事人失去矜持,具体表现为面部肌肉僵化、表情呆板、缺少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就算是最灵活的眼睛也会显得呆滞无光。
2.呼吸放缓
呼吸的冻结反应是经典的冻结反应之一,主要指屏住呼吸或者降低呼吸的幅度和频率,也就是俗话说的“大气都不敢喘”。这种轻微呼吸的本质是隐藏,是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遭到负面压力,比如恐惧、忧虑等的时候,心理上也会希望通过隐藏的方式自我保护,减弱或者停止呼吸,试图让对手不那么关注自己。
3.手部反应
当受对局面没有控制感、缺乏安全感、担心出丑、不够自信等心态的支配时,人们就会出现手部的冻结反应。最典型的反应是把手交叉放在胸前,或者藏在兜里。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紧张,而实质上这是为了避免不利刺激。比如,某一天,你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邀请讲话,我相信在登台后的一段时间内你会不知道把手放在哪里。
4.脚部反应
双腿并拢挺直,肌肉僵硬是脚部中最常见的冻结反应。当一个人受讯问或挨批时,他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强烈的负面刺激,这时他很少会大大咧咧地叉开双腿站立,或非常随意地站立在一旁,而是会紧张地并拢双腿站直,一动不动。坐姿中也有一种很常见的冻结反应,就是把双腿交叉成一种无法乱动的状态,比如将双脚并拢在一起,或者紧紧贴着椅子腿上等。
逃离反应,不喜欢就离你远一点
如果说冻结反应并不能够帮助我们驱散威胁的话,那么逃离就会是下一个选择。在自然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群牲畜本来在安静地吃草,突然遭到了一头饿极了的猎豹的攻击。成百头牲畜先是被惊得一动不动,然而几秒钟后,整个牲畜群开始全速四散奔逃。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会避免做出令人不舒服的举动,但是大脑的边缘系统还是会时时刻刻告诉你要远离那些不好的事物。正像在第五章中你将看到的那样,人的腿和脚会非常“诚实”地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对于感觉异样的事或人,它们会马上退避三舍:当你想终止一段对话时,你的脚自然就会离开地面;当陪审员不相信证人所提供的证词时,脚自然就会向出口方向迈出;当有人在会议室里发表不当言论的时候,周围人会不由地转动起自己的椅子;面对不喜欢的人,我们也会下意识地想跟对方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人类的边缘系统对于厌恶的事物所做出的自然反应。
同样地,面对那些给人感觉有些奇怪的人,我们的身体也会不由地向一边倾斜,或是稍稍背过去一点。而面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我们更是会干脆背对着他们,还记得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在他们婚姻的最后一年的表现吗?我想你现在不会觉得奇怪了。有时为了保持距离,人们会人为制造一些间隔上的障碍(例如突然把皮夹放在腿上,把夹克外套扣上扣子,锁上车门,东张西望等)。有时,甚至连眼睛也能够充当防御工具,比如低垂下眼帘,用手指挡住眼睛等。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生活中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方法。
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令自己产生强烈负面感觉的刺激物在一起,因此,我们经常会选择和这个刺激物保持距离。这种躲避刺激物的逃离反应是人们在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的本能反应,具体表现就是和刺激源拉开空间和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在我们面对的刺激具有很强的威胁性,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和信心消除隐患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逃离反应。
假如你回顾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某些经历,你就会发现自己曾有过一些“回避”的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远离那些可能不利于你的人和事物。从我们两岁左右能够和成年人正常交流开始,父母总是会提醒我们:“说‘叔叔好’的时候,要同时对叔叔行注目礼。”可是,当你某一天觉得这个叔叔对自己特别严厉,你一见到他就浑身发毛时,你在说出“叔叔好”三个字时便可能只是转一下头,而躯体朝向根本不会变,甚至会无意间加快步伐,拉开跟叔叔的距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发现很多逃离反应是不礼貌的。于是,大部分逃离反应逐渐从明显的距离变化演变成了隐晦的角度变化。这样除了能满足自己逃离刺激源的需求之外,还能在礼仪上说得通,不至于让对方下不来台。对成年人来说,比较常见的逃离反应有以下几种:
1.头部的逃离反应
在两个人交谈的情形下,你可能发现对方倾听你谈话的时候,把头转向一边,好像在观察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稍后再转回来,听一小段,然后再转开。总之,转开的时间加起来比正面朝向对方的时间还要长。这意味着对方的眼睛开小差了,逃离你的话语。
2.躯干的逃离反应
身体的转动不仅仅会出现在多人对话情境中,还有可能出现在路遇的交谈中。当一个人不喜欢对方所谈的内容(或者是不喜欢谈话人)时,可能会将身体转向另外一个人,或者调整走路方向,虽然脸上可能还保持着礼节性的微笑,但他心里的真正想法却是快点结束掉这个对话。
3.下肢的逃离反应
美国有位前FBI资深探员曾经在书中总结过:“从头到脚,可信度逐渐增强。”头和身体都离中枢神经系统很近(大脑和脊髓),相对比较容易控制。而腿和脚距离中枢神经系统较远,控制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在正常交流的情况下,无论头和躯干的姿态怎样,双脚脚尖一定是指向对方的身体正面,或者双腿延伸线形成的扇形区域会把对方涵盖在中间。如果被测试人遇到足够大的外部威胁,那么更明显的逃离反应会出现在其腿和脚的姿态及小动作变化上,这些小动作也更加本能,更加可信。而在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站姿反应可能是转身(其实是脚尖转向逃离方向,引导着腿和躯干被迫跟着改变朝向),呈现出一腿向前一腿向后的起跑状。
而在一个人坐着的时候,其逃离反应则表现为双腿并拢。自然地朝一方倾斜,除了用于表现自己有点儿矜持之外,还可能是为了有意逃离某个人,将他驱赶出自己普通交流的可接受范围。也有可能双脚脚尖都接触地面,保持双腿肌肉适度紧张的状态,利于随时抬腿起身就走人。这两种反应,前者属于比较隐性的表现,后者属于相对比较明显的表现。
战斗反应,愤怒到极点就吹响战斗的号角
如果面对危险既不能停住不动,也无法逃跑的时候,那么人们只能选择武力反抗。事实上,战斗是这三种选择中付出代价最大的一个选项。因为它消耗能量,又有受伤的危险,将自己置于了跟敌人硬碰硬的境地。更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早已经把“明刀明枪”转化为了“被动反抗”(比如有些人表面上答应你完成工作,背地里却消极怠工)。争吵、咆哮、向墙上扔东西、气急败坏地跺脚骂人、把鞭炮放进别人的信箱里——这些手法早就已经“老掉牙”了。因为要受法律的限制,人无法对他人实施暴力,所以有时便将暴力施向了自己(比如用手猛击、往地上摔东西、把嘴唇咬破),或者找个代替者进行自我发泄(写恶意信件或让小狗到邻居家的院子里疯跑),或者是通过身体语言把怨气表现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个人身体的动作,就可以嗅出浓烈的火药味。下巴收紧、紧握拳头、猛捶胸膛、衣冠不整、鼻孔张大等,这些都是人要打架的前兆。一个因为愤怒而做出战斗姿态的人通常会借助一些动作将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构成种种的战斗反应。FBI对战斗反应尤其关注,因为读懂了这些反应就可以提前做出预防措施,或武力制服对方,或言语化解对方怒气。
FBI打交道的对象大多是杀人不眨眼的连环杀手,或者身强体壮的暴力狂……因此,在跟嫌疑人沟通时,假如不时刻关注这些危险分子的一举一动,一旦他们发怒了,想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就算是在审讯室,FBI探员也很难占到上风。而且,只要他们的战斗反应被引发,他们就很容易走向一条拒绝和FBI合作的道路。这是FBI探员不想看到的,也是极力避免的。
所谓战斗反应,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身体攻击、嘲笑、责骂、诘难等威胁行为时,怒火中烧,有了产生暴力行为的冲动。当然,这种战斗反应也会出现在那些具有攻击型人格的人身上,并不一定是被动地产生的。识别他人的战斗反应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FBI探员。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快对方一步作出反应,将对方的敌意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一位FBI探员在追捕一名嫌疑人,一番角逐后,二人在近郊的一处工厂门口正面交锋。这时,从工厂走出一名工人,嫌疑人快步向前,拿枪劫持他当作人质,然后向探员喊话:“给我准备一辆车,要不然就当场打死人质。”
这名探员一边口头应允着,一边密切注意嫌疑人的一举一动,期望找到漏洞,解救人质。可是,嫌疑人表现得非常专业,掩护工作做得滴水不漏。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流逝,半个小时过去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人质突然咬了嫌疑人的手。嫌疑人大叫一声,双目怒视人质。只听见“砰”的一声,FBI探员扣动了扳机,嫌疑人倒在血泊之中。
原来这名FBI探员发现,嫌疑人准备开枪射死人质,假如自己不出手,人质性命堪忧。于是,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开枪了,并成功了。可是,当他回到调查局后,竟然成了FBI的调查对象,因为人质向FBI投诉:“该探员不顾及我的安危贸然开枪,严重侵害了我的生命安全。”
该探员是如此为自己辩解的:“当时嫌疑人正要开枪,他的面部动作、他的眼神、他的肌肉跳动无一不说明了这点。”经过调查,最终认定该嫌疑人的确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恶徒,而且有过枪杀人质的先例。最后,该探员被判定无罪。
在所有的战斗反应中,愤怒称得上最强的体现。不管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个人生存、安全、尊严等遭遇到了威胁和触犯,如“同行是冤家”,便可以追溯到对生存的威胁;而“冲冠一怒为红颜”,则可以理解成对尊严的威胁。随着战斗反应的出现,不仅会体现为愤怒这一强烈的情绪,还可以预见到“不会轻易放弃”的行为趋势,也就是一发不可收的情景。
值得庆幸的是,愤怒情绪是很难掩饰的,这就给我们提早拉响了警报,为避免进一步刺激对方做出战斗行为争取到准备时间。愤怒是所有情绪中释放能量最大的一种,释放的能量比痛哭和狂笑都要多。因此,愤怒情绪一旦萌发,人体每一个肢体部分都会协调一致,甚至全身毛孔都会竖立起来,进入明显的战斗状态。这种能量的释放,会体现在呼吸与血液循环等每一个细节。当一个人产生愤怒时,他常常会增加呼吸的深度,试图吸入更多的氧气用于制造能量,用于释放,用于战斗。在愤怒情绪的指引下,血液循环系统会安排心脏加速用力收缩,以提高血液循环的量和速度。同时,血压也会跟着升高,当事人自己会感受到有力的脉搏跳动。
经过长期的观察,FBI总结出以下几类明显的警报:
1.脸部的警报
当战斗的欲望被愤怒情绪点燃后,行为人会出现身体驱前的动作,头伸向前、下巴降低、眼神犀利、虹膜(黑眼球)向上翻看对手、双眉紧皱、眉梢上扬、上下眼睑绷紧、鼻孔张大、咀嚼肌绷紧、嘴唇向下弯曲、可能露齿,等等,向敌人发出战斗的信息。
2.言简意赅,偶爆粗口
极度愤怒的人通常不会说话或者很少说话,大多会很用力地把嘴闭起来。假如战斗开始,所说的话也会尽可能单一且无意义,或者爆些粗口。
3.脖子变粗
由于行为人颈部肌肉绷紧、呼吸急促(偶尔发出“呼呼”声),兼之颈部两侧粗大的血管里流动着多出正常水平的血液,所以愤怒的时候会血管暴涨、脖子变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脸红脖子粗”。
4.全身肌肉绷紧
具体表现为双拳紧握,同时不管是站姿还是坐姿,双腿肌肉都会呈现紧张状态,甚至会不停地打颤。
大家要注意的是,有的战斗反应可能是伪装的。有时,行为人会刻意制造发怒的假象为自己争取利益,或者回避关键问题等。因此,不能依据某个小动作就判断对方准备战斗,而是要结合行为人的各种表现来综合考虑。
镜像法,舒适真的很重要
镜像法——谈话双方的动作和姿势相互匹配——是生活中展现舒服与自然的最有力的方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亲子关系中得到证明。如果我们把妈妈与孩子间的呼应动作(也被称为仿真实践,姿态呼应,或者同步模仿)放慢来看,你会觉得他们好像在跳舞一般:孩子笑,妈妈就笑;孩子咕咕地叫,妈妈也会发出相似的声音;孩子稍稍侧一下脑袋,妈妈也会跟着这么做。这就是母子之间感情交流的最初始阶段。这种方法在日后一个人恋爱和工作关系的建立和处理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对自然和舒适感有偏爱一样,人们也同样喜欢步调一致的感觉。在育幼室里,如果一个孩子哭了,你会发现其他小孩也会马上跟着哭起来;如果你的一个朋友由于接到了坏消息而唉声叹气,默默流泪,你可能也会通过表现相似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他的同情。这就是为什么在葬礼上,每个人都会做出同样悲伤的表情,而当心爱的球队取得胜利的时候,人们又都会一样地欣喜若狂。一致性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又能彰显社会的和谐。
我们不仅能从陌生人的身上看到“一致性”现象,在熟人身上这种现象也有所体现。比如说,你刚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初次见面的你们交谈甚欢、相处融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你们之间就会开始姿态呼应。不相信的话,你可以亲自去试验一下。在跟特别亲近的朋友聊天时,如恋人之间的交谈,聊着聊着,如果你突然换了个坐姿(假设一开始你们彼此面对对方而坐,双腿微微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中间你去了一次卫生间,回来后就换了一个姿势,将左腿放在了右腿的膝盖上,脚尖直冲着门),那你会看到神奇的一幕,你的倾慕者立马挺起身子,也按照你的样子更换了坐姿。等对方调换好坐姿后,你们会和之前一样进行愉快的对话。
其实,你的倾慕者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学做你的动作。真正的原因我想你应该猜到了:大脑的边缘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平行地执行多项任务。人类对于舒适感的默认性偏好来源于大脑记忆,来源于生活经历,来源于文化训练。时间转变,人的思维也在转换,来来回回,循环往复。大脑边缘系统会将人的每一次经历都划归到自然与非自然这两种范围中的其中一个,然后通过不断调整,使人体最终恢复到舒适的状态,因为那是人类本能向往的状态。
安慰反应,不舒适时就安慰一下
安慰反应是指人受到负面刺激后,如批评、压力、否定等可能出现的反应。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特别常见且明显,因为说谎是迫于某种压力而出现的行为。假如对话的情境存在某种压力,那么安慰反应就会映射出此人当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1992年,还在FBI担任探员的乔·纳瓦罗曾参加过一次审讯,他亲眼见证并利用安慰反应打开了审讯的新局面。
当时,他们的审讯对象是一名年轻男子和他父亲。乔·纳瓦罗和同事进来后坐在了沙发上,那名年轻人顺手抓起一个沙发靠枕,在随后近3小时的审讯中,乔注意到年轻人一直将靠枕抱于胸前,就如同紧紧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尽管这次遇到的障碍只是一个靠枕,但是它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这次审讯FBI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当话题趋于中性时,比如谈到跟个人兴趣相关的话题时,年轻人会将靠枕放在一边,但是当他们谈到案件经过时,他会重新拿回靠枕并死死地将其按于胸前,语焉不详。
在那次谈话中,他没有透漏FBI想要的任何消息。不过,下一次审讯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因为那个可以给他安慰的靠枕不见了。
遇到令自己不自在的刺激物后,边缘系统就会自动指令我们的身体出现平复紧张、恐惧、尴尬等情绪的小动作,同时,这个人的内心状态也就跟着显现出来。
安慰反应有很多类型,几乎在全身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体现。当一个人需要回应某些消极刺激物时,如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段令人尴尬的遭遇或听到、看到或想到什么引发不安的事物等,他经常会触摸脸、头、颈、肩、手臂、手或腿,这些都属于安慰反应。这些行为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但它们对暂时保持冷静有所助益。
安慰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比较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比较隐晦,很难察觉。像猛嚼口香糖、大口吸烟、舔嘴唇、手托下巴、手抚脸部、把玩身边的一些物品(钢笔、铅笔、唇膏或手表等)、梳理头发、一手紧抓另一手的臂膀或双手搓腿等,都是比较明显的动作。而某人轻轻弹扫衣服或校正领带的位置等,看起来虽然像在打扮自己,但实际上是在安慰自己紧张的情绪。
一般来说,常见的安慰反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1.脸部安慰反应
因为脸部集中了大量的神经末梢,所以它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重灾区”。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常见动作有:揉搓前额、触摸嘴唇、用手指拉耳垂、抚摸脸颊、触摸胡须、把玩头发等。此外,有的人还会通过鼓足腮帮吸气然后再缓缓呼气来达到进行自我安慰。
2.声音安慰反应
有的人之所以喜欢自言自语,就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压力。还有的人会长吁短叹,发出“嘘”、“呼”的声响,也是在安慰自己。还有的人会同时使用触觉和听觉安慰方法,如用铅笔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
3.口舌安慰反应
除了吹口哨、吞咽唾沫、舔或者抿嘴唇等口舌部位的明显安慰行为之外,过多的哈欠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只是它非常隐晦。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处于不适状态下的人一个劲儿地打哈欠,并发出轻微的“哈”声。当我们感到不适时,就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而打哈欠可以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缓解忧虑引发的口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打哈欠跟睡觉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有压力,需要缓解。
4.颈部安慰反应
接触或抚摸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安慰反应。FBI通过研究发现,男性的这类行为力度较大,给人“抓耳挠腮”的感觉,他们会用手抓或扯衣衫盖住下巴以下的部位,用力刺激那里的神经组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降低心率,并让自己很快恢复平静。有的时候,男性会用手指按摩脖子两侧或后侧,顺势调整领带打结处或衬衫领口的位置,这同样能起到安慰的作用。
而女性的颈部安慰反应则有很大不同,她们的颈部安慰反应表现为抚摸、扭转或把玩自己的项链(当然,前提是她们戴了项链)。女性还有一种颈部安慰行为,就是用手覆盖她们的胸骨,也就是所谓的“美人骨”。在感到压抑、忐忑、恐惧、不适、焦虑或受到胁迫时,有些女性就会习惯性用手抚摸或扯衣领覆盖这一部位。
安慰反应的产生源于人们寻求舒适感的心理需求,是一种近乎于天然的条件反射。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在不舒适和安慰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舒适就会产生安慰反应,反之,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安慰反应判断行为人处于心理不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