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强势的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古老文明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遭到了一系列挫败。由于西方国家主导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对非西方世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己度人的解读,常常不自觉地用西方文明中的一些概念来解读中国。而由于近代以来西强我弱的文化态势,中国学术界一些人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盲目照搬西方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来解读中国自己的历史。目前,中西方的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存在很大误解和偏差。这里指出三个主要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把自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简单等同于封建社会,把《诗经》里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西周时期特有的分封现象看成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普遍现象。

第二个误解是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简单概括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并且根据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来断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第三个误解是把儒家尊卑有序的纲常伦理看成是中国两千多年社会现实的观念反映,把中国古代社会看成是一个等级森严、缺乏平等观念的等级社会。

这几个误解的产生,跟西方接触中国的时间点有关。西方人近距离观察中国,是在地理大发现,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这个时候的中国,实际上正处于一个王朝的晚期,处于一个历史的衰败期。而对于中国过去的古代社会,西方学者更多是根据书中的记载进行想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是对西周分封制的一种描写,而这种分封制度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就开始崩溃,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土地个人所有制。

另一方面,西方人很自然地把他们看到的晚清衰败现象看成是中国秦汉以来的普遍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特定时期的衰败现象看作是中国传统的总图画。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经济机制越来越成熟,西方人很自然地得出上面的结论:中国的私有经济发展是不完全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很弱小的。显而易见,把处于衰败的中国跟正在兴盛的西方进行对照,并不能对中国的整体形成一个完整准确的图画。

上述误解在中外史学界根深蒂固,影响很大,造成社会一般民众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商品经济有很大误解。而这两个方面正是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点。本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和商品经济的分析,发掘出决定中华民族基本面貌的历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