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继创者的困境和修炼
第一节 传承障碍
重点提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似乎成了一个魔咒,让很多家族事业的掌门人颇为忧虑。古今中外的大量案例也证明,能“富过三代”的家庭只在10%左右,绵延数百年的卓越家庭可谓万里挑一。传承成为家族事业的生死坎,纵览古今中外,很多大业最终倒在了接班人的问题上。培养一名优秀的继创者,是基业长青的根本,是企业家们的头等大事,这是需要两代人共同面对和完成的事情。
继创者需跨越的五大传承障碍(图2-1):
图2-1 继创者需跨越的五大传承障碍
1.缺乏领导能力。
2.缺乏代际沟通。
3.缺乏创新能力。
4.缺乏共享精神。
5.缺乏家庭责任。
对话
甲:继创者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领导能力?
乙:继创者需要提高决策的谋略能力、提高凝聚能力、提高工作创新能力。此外,作为一名中国继创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进而提升领导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修炼。
甲:继创者与父辈之间如何减少代际冲突?
乙:首先,上一代必须理智对待自身观念陈旧、权威失落,积极培养子辈的经营兴趣;继创者要学习父辈的创业精神,要主动加强代际沟通形成良好传承氛围。两代人都要用同理心去看待对方,都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其次,化解代际冲突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放手让继创者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历磨合。最后,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沟通成为一种制度或者习惯。
甲:如何培养继创者的家庭责任感?
乙:每个家庭都是一棵树,孩子便是这棵树上的“果”。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果。家庭责任感来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一个人一生所处时间最长的即在家庭中,所以在人生的前半阶段,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整体的知识面和素质以及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不爱,何以爱他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继创者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家庭责任感,才会发自内心热爱家族的事业,才会珍视父母创下的基业,才会孜孜不倦地愿意将事业一代代传承下去。
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什么?
乙:家庭教育的重心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是孩子社会行为习得的楷模。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只要一个家庭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那么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必然是具有家庭责任感的。
案例思考
李锦记家族议事会——代际沟通的范例
香港李锦记集团是华人社会中少见的长寿家族企业,从创办至今已有128年历史,目前已发展成员工近5000人的大型跨国公司,下辖酱料和健康产品两类业务。李锦记发展至今经历了清末、民国以及新中国时期,更经历了家族的两次内部纷争,最终成为百年企业。除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之外,与近些年来李锦记建立正式的家族治理机构,以及施行家族宪法有深层次的关系,而这些都得益于李锦记家族建立起了家族委员会这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它促进了代际沟通,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家族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1888年,原籍广东新会的李锦裳因避乱迁居至珠海南水镇,在当地开了一家小茶寮并出售蚝豉,因为一次偶然煮蚝用时过长而发明了蚝油。李锦裳后成立李锦记,经营蚝油和虾酱产品,还顺利进军美国,1932年,李锦裳将公司迁到香港以谋求更大发展。
随着业务发展和自己年事已高,李锦裳决定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李兆荣、李兆登和李兆南接手自己的事业。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三个儿子对企业发展的前景产生了巨大分歧,李兆荣和李兆登认为李锦记已经发展得相当好,不应再冒险继续扩张。而三子李兆南和长孙李文达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并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双方意见无法调和,导致家族矛盾逐渐升级。1972年,李文达获得了准备退居幕后的父亲李兆南的支持,买下了两位叔叔李兆荣和李兆登的所有股份,并接手管理公司。李文达为此承担了巨额债务,公司第一次出现了负资产,兄弟不和对李兆南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从此以后,兄弟之间不再往来,这是李锦记家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分家。
在李文达的经营下,李锦记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父亲李兆南退休后,李文达邀请弟弟李文乐一起管理公司,同时给了弟弟相当可观的股份并委以重任。但是到了1986年,由于对企业发展的看法不同,弟弟提出退休,弟媳提出巨额的股权变现要求。李锦记再次面临分裂,冲突日渐升级,甚至诉诸法律。李锦记被法院责令停业半年,李文达后来斥巨资从弟弟手中全额回购了李锦记股权,亲人间关系剑拔弩张,从此不再往来。这是李锦记家族历史上第二次分家。
两次分家给李氏家族成员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对于李文达而言,他不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再面对第三次家族矛盾。秉承“家和万事兴”的理念,2003年,李文达四子李惠森向家族成员提议成立家族委员会。按照李惠森的设想,李锦记家族委员会是家族核心成员的沟通平台,同时也是家族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
目前,李锦记的家族委员会由第三代李文达夫妇及第四代的五个兄妹组成,总共七人,大家轮流出任委员会主席一职。主席要按照家族事业现状选择议题,安排日程,每3个月举行一次家族委员会会议,每次会议持续4天。家族委员会会议的第一天到第三天讨论家族内部事务,最后一天交流彼此家庭生活近况和孩子们的问题。李锦记的家族委员会会议的第一天先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打高尔夫球,活跃气氛,为后3天创造愉快和信任的气氛,李惠森组织兄长和姐姐共同阅读,加深理解,学会相互欣赏。大家在同一环境下思考和提高,在同一个平台上沟通,不仅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和成果,而且便于家族委员会的决策运作。
家族委员会主要负责家族宪法的制定和修订,关注家族价值观的传承与强化,以及全部家族成员的学习与培训。家族委员会负责挑选和委任董事会成员,通过董事会主席的任命及挑选,委任家族委员会下属各机构的负责人。
家族委员会下属5个部门,分别是:业务(酱料和健康产品)、家族办公室、家族基金、家族投资和家族学习与发展中心。每个项目由四兄弟分别负责,任期两年,可以连选连任。李锦记家族宪法规定:除李文达夫妇以外,其他家族委员会成员到了70岁便一律退出家族委员会。家族宪法在家族委员会成员超过75%投票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修改,其他议题则可以50%投票通过。如果出现双方票数相同的情况,则通过摇骰子的方式决定,较高的投票门槛要求家族成员必须有充分的沟通和谅解。
李锦记家族委员会制定了人性化的议事规则,其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可接受的行为包括:“我们大于我”,坦诚表达,建设性反馈,畅所欲言,积极争论,对事不对人;不可接受的行为包括:负面情绪,一言堂,“我就是这样”,言行不一致,人身攻击。一旦有人在激烈辩论中失控,这些条规有助于缓和气氛,让会议继续进行。
最近几年,李氏兄妹5人已经在家族委员会的头三天独立召开会议,到会议的最后一天才请父母参加,为企业的平稳过渡做准备。目前的李锦记,第三代2位,第四代10位,第五代14位,总共26人。每个成员都是家族议会的成员,家族议会从属于家族委员会。李氏家族每年都举行家族旅游,26个家庭成员全部参加。
家族宪法也随之诞生在这个平台,李锦记的家族宪法已经成为李氏家族成员人人都要遵守的根本大法。家族宪法是由家族最高权力机构家族委员会制定和通过的。制定家族宪法是为了保障家族的延续,现在制定和考虑中的宪法条文是为家族第四代、第五代,以及将来的家族成员准备的。
在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的兴趣、爱好、性格、学科知识背景差异大于共性,如李氏家族第四代的五个孩子接受的专业教育从食品科学与技术、市场学、财务到化工不同,大家学识不同,合作又是必需的。家族宪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家族成员能够有效遵守,其来源于家族宪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解决合作与沟通问题,是形成家族宪法的必要条件。
思考:你的家庭存在哪些代际冲突?是如何应对的?
观古鉴今
朱由检——缺乏领导能力的亡国之君
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识人用人的能力。而明朝崇祯帝朱由检却恰是一个不会用人的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在位17年,朝中阁臣要员像走马灯一样更易。先后出任阁臣的50余人,吏部尚书13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7人。由于他的喜怒无常,这些阁臣、尚书下场大都悲惨,多数是罢官、遣戍,有的被关入牢狱,甚至被诛戮。作为朝廷钦差的总督、巡抚,下场亦惨。其中总督为他所诛者多至11人,巡抚被他所戮者亦达11人之多。这不仅在明代,就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是罕见的。他这样凶横地践踏朝臣,群臣自然也不会死心塌地为他效劳尽忠。崇祯帝所固有的罕见的猜疑,使他直到临死之时,还认定他不是亡国之君,而臣下则全是误国之臣、亡国之臣。在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下,使他对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不存戒心,这种多疑多忌,在他与臣下之间筑起了一道无法填补的鸿沟,并使他机关算尽,作茧自缚。其间,崇祯皇帝的用人之策的确发人深思。
一是朝三暮四,随意择相。如周道登,正式任命后又觉其奏对浅薄,立即罢去。文震孟正值盛年,一心持正讽谏,崇祯遂以其讥己,仅两月即罢去其职。其他阁臣或数月,或半年,或一年,或两年即去位者,比比皆是。
二是待贤无方,有才不用。如韩扩是崇祯再次召回的知大局识大体的顾命老臣。崇祯元年十二月到任,崇祯三年正月罢去,任期仅一年。孙承宗才兼文武以阁臣兼治兵,崇祯二年十一月受命于危难,崇祯四年十一月罢去,任职仅两年。办事极有活力的刘鸿训,只因背后说了句“皇上毕竟太年轻”,就为崇祯所忌恨,必欲置之于死地,因众臣力救才得免死,充军后死于戍所,其任职不足半年。
性宽厚、识大体的成基命,在袁祟焕问题上一再请求崇祯处置慎重,被少年自负且气盛的崇祯斥之为“因循”。成基命以为多事之秋,治国如理乱丝当逐步理出头绪,崇祯则以为治国当操切,要纠之以猛。总之,其见解不合崇祯的口味,任职不足半年就被周延儒代替。
以刚方贞介的崇高人品著称,又精于《春秋》经书,以做皇帝讲官而入阁的文震孟被称为颇具古贤之风的醇儒。他主张对穷困痛苦的人民实行抚绥而不是屠杀镇压的政策,宽免多年积累的赋饷,反对全国性的竭泽而渔,在位仅两月而罢。
后期起用的学问渊博见识甚多的蒋德璟,关心民瘼,条奏救荒事宣,提出不可夺民田,应允许人民开荒和重视农田水利。崇祯皇帝根本不采纳蒋德璟提出的很多建议,仍一意孤行,蒋德璟怏怏不得志,任职不足两年便被罢相。
三是阁中庸才比比皆是。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问民间疾苦不知的士大夫猎取相位的,除前述的周道登浅薄不值一提以外,更奇特的还有一群是利用崇祯狐疑阴暗的心理向上爬并久居相位的。原来崇祯心中疑臣结党,有意抑制言官,言官对谁弹劾越多意见越大,崇祯不问是非反其道而行之,就越提拔谁任用谁,借以体现皇权的专横,唯我独尊,至高无上。
身患恶疾且形容奇丑、庸劣无知的张四知被提拔重用就是一例。给事中张淳表奏张四知任国子祭酒时贪污,其他各官也有上言相附的。张四知利用崇祯的党疑心理力辩,说自己无党,所以为人妒忌,孤立而无援助,从而触动了崇祯。桃明恭、魏照乘也都是众人公认的无才德的庸才,也是因为言官们的弹劾,崇祯竟荒谬绝伦地于崇祯十一年下诏,令三人同入阁。
四是接踵任用奸相。在五十余次任相中,崇祯寻觅到一串“知音”。第一位是周延儒。周延儒早在二十来岁时便春风得意,会试、殿试中第一,得了状元,且容独美,性情警敏,善察人意。入仕初,他单独被召对于文华殿与崇祯皇帝做长时间交谈。这次交谈竟使崇祯如鱼得水,好似刘备得了孔明一般,表示:“朕以天下听先生。”于是,崇祯首次打破规矩,于崇祯二年十二月,特旨拜周延儒为东阁大学士,次年春,又加封其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又援引温体仁入阁,迫使首辅成基命下台,以周延儒为首辅。周延儒、温体仁并相,以“柔、佞”媚崇祯。崇祯所宠田贵妃纤研娇小,多才艺,幼长于扬州。周延儒特在江南寻巧精制苏绣花鞋敬献田贵纪,甚至在鞋口上若明若暗地绣上“臣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周延儒拜”米粒小字,以讨贵妃和皇上欢心。他在相位三年半之后,被温体仁暗算排挤去位,但又于崇祯十四年九月被皇上再次召回做首辅,前后为相达五年之久。虽然他最终被皇上赐死,但这庸驽并无才略的贪官落此下场,也算天网恢恢。
比起周延儒来,温体仁更善于利用崇祯的心理。他对人表面上温良恭俭让,而实际猛蛰刺骨,机关算尽。他攀附周延儒,千方百计赢得皇上的好感,从而排挤并代替了周延儒,“独居相位八年,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俸,思礼优渥无比”,但从未对边境民生建一策、设一谋。每逢崇祯问他军国大事,他就老实承认自己只值得写八股文章,军国大事只有请圣明的皇上裁决。崇祯却不以为温体仁无能不称职,反觉温体仁“朴忠”而愈加亲信。
魏藻德是崇祯十三年进士,殿试时由崇祯亲自选中状元。其人华而不实,有口才善吹牛。崇祯只通过唾沫星星盲目揣度魏藻德有抱负有才气,甚至还可能力挽狂澜,因此,破格提拔他为首辅,其人其实只有一个本事,那就是倡议百官出钱捐助以解决明朝财政危机。李自成入京师,刘宗敏追赃,入阁总共不足四年的魏藻德出万金,可见其贪污成性,私囊才如此充实。
总之,崇祯统治时期的吏治混乱,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大吏任、免、罢、杀的大翻炒!古来有一句至理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鱼)。”任何稍悉烹小鱼奥妙的掌勺人都知道,不能用炒勺勤炒勤翻。崇祯的悲剧就在于,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蹩脚的掌勺人,他不停地对国家和人民炒、翻、穷折腾,搞得国家面目全非,天怒人怨,最后连同他自己也在“炒锅”中化为灰烬。
思考:你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哪项能力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