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幕府时期的“非主流”商人
1185年,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源平合战”结束,这场战争由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引发,激战厮杀之后,武将源赖朝打败各派势力,逼死战功显赫的兄弟源义经,登上权力巅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权的时代就此终结,在贵族时代地位卑微的武士站到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政权主宰。
在1185—1867年长达683年的时间里,日本一直处于封建政权的统治之下。跟中国封建王朝不同的是,日本的实际权力不是由皇家独揽,而是旁落幕府手中,以武士阶层的代表“征夷大将军”为首,天皇这个名义上的君主只是一种象征。
在这漫长的700年里,日本文化经过洗礼、融合、升华。当权的武士们鄙视贵族阶层的奢靡享乐之风,他们推崇“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精神,这种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等各种思想,慢慢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武士道”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日本的未来。
日本历史上经历了镰仓幕府(源氏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时代的更迭。到德川幕府时代,作为德川将军们掌控权力的手段,日本的阶级分化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阶级结构的顶端有两个人,一是天皇,二是将军,他们分别是名义上的君主和实际统治者。其余人口划分为四个阶级:士(武士、士兵)、农(农夫、农民)、工(手艺人、制造者)、商(商人)。商人处于社会阶层的最底层,地位比没有身份的“非人”“贱民”稍微高一丁点儿。
这是一种被意识形态和政治强权重压形成的卑贱地位,日本商人积蓄的力量,如同被挤压到极致的弹簧,随时都可能反弹出令人震撼的威力。“非主流”时代,商业变局暗流奔涌,商人命运跌宕起伏。
住友小次郎政友生于1585年,此时日本正处于动乱的战国时代。1573年,织田信长高举起义大旗,结束了室町幕府的统治,日本陷入全面的战乱之中,各路豪杰四处攻城略地,德川家康最终胜出,1603年上任征夷大将军,日本局势得以稳定。在战乱烽火中,住友小次郎政友出生成长于武士家庭,还不至于遭受普通民众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命运,却亲眼看着至亲的伯伯、叔叔、哥哥在战争中流血丧命,听到一个又一个死亡噩耗。住友小次郎政友内心深处充满恐惧,他一次又一次地梦到自己披甲上阵,迎面是敌人手中亮闪闪、带着血腥味的屠刀。
内心的恐惧令住友小次郎政友长期处于精神萎靡之中,他长到十几岁仍然身材瘦弱,而且毫无人生目标,整天在街头游荡。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有一天,住友小次郎政友结识“涅槃宗”的空源和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佛经让住友小次郎政友醍醐灌顶,瞬时顿悟。他与空源一见如故,每天朝夕相处,探讨佛法,树立信仰,住友小次郎政友重获新生。
可惜好景不长。1616年,德川家康将军决定继续打压天皇的影响力,因为天皇是涅槃宗的忠实信徒,德川家康选择向涅槃宗下手。政治斗争永远充满野蛮和暴力,德川家康的部下冲进寺庙,把和尚们赶到郊区,一番迫害之后,和尚要存活只有一条出路:将涅槃宗归入天台宗,取消涅槃宗的门户。对于信徒来说,精神上的摧毁无异于戕害性命,空源和尚一怒之下撒手西去。失去恩师,失去门户,住友小次郎政友只有黯然还俗。
可是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能靠手艺生存,对政治当局还满腹怨恨,也不可能从政。后来他决定做点小本生意,找姐夫苏我理右卫门借钱开书店。住友小次郎政友虽然经商,却是个很另类的商人。武士家庭的影响加上出家期间的思悟,使得他对“利益”的看法与一般商人截然不同,他认为凡事务求根本,绝不可以投机取巧或者非法牟利。没想到,他这种在当时看来很“傻”的理念,却能将书店经营得很红火,赚了不少钱。住友小次郎政友心怀济世救人的理念,又开了一家药店,生意同样兴旺。
闲暇时间,住友小次郎政友仍然坚持修习佛法,他把佛教中的很多理念与经商结合在一起,在每日迎来送往的生意中对佛法又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他把佛学的很多积极思想灵活转化到生意中,独创一套先进、有特色的商业伦理观念。
住友小次郎政友有个外甥名叫住友友以,是姐姐和掌控着“拔银术”的苏我理右卫门的儿子。苏我理右卫门慧眼识才,早在住友小次郎政友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就觉得小舅子不是凡人,所以住友小次郎政友提出要做生意,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笔钱全力支持。看到小舅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又恰巧没有儿子,他干脆亲上加亲,将儿子入赘到住友家。这样住友友以既是外甥,又是女婿,还是养子,住友小次郎政友对他视同己出,非常器重。15岁时,住友友以就当上住友家的大当家,而且他还继承亲生父亲苏我理右卫门的拔银术,逐步接手父亲铜精制、铜细工的“泉屋”工作,生意兴隆。
国家安定,天下太平,日本商业逐渐繁盛起来,不过京都作为天皇的居住地,被德川幕府虎视眈眈地控制、防范,形同圈禁,许多将军、士族都不敢靠近,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与此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阪已发展成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商业物资集散地,住友家族的商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进军大阪市场。
作为外地人,住友友以举步维艰,刚开始他尝试给大阪商界的重要人物送礼,结果被人家毫不留情地赶出来。一筹莫展之际,住友友以想起住友小次郎政友的话:经商一定要讲诚信,不能唯利是图,要坚持仁爱之心;做人须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方可成大器。住友友以不敢确定是否领悟,又好似抓住某种改变现状的关键方法。
他诚惶诚恐地找父亲苏我理右卫门如实诉说烦恼:“要想融入大阪的环境之中,必须给当地商人些好处。”
父亲轻轻点头:“那就给他们吧!”
住友友以猛然抬起头:“可那是父亲您的秘密啊,是我们家安身立民的根本啊!”
父亲追问道:“没有了这个秘密,你就没有信心了吗!跟同行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你有没有信心凭借你的实力胜出呢?”
“我有信心,我有!”住友友以猛然站起,握紧拳头。
“那就去做吧!”苏我理右卫门满意地点了点头。
“住友家愿意倾囊相授拔银术了。”第二天,大阪所有商人都喜出望外,奔走相告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他们满怀期待地欢迎住友友以进入大阪,恨不得立刻从铜矿石中提炼出白花花的银子。可是,不管他们多么急迫,在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一直无法超越“泉屋”,住友友以仅用了几年时间,就把住友家族发展成为矿山大鳄,占据日本铜矿1/3的市场份额。
成为铜矿领域的霸主之后,住友家族开始同心多元化扩张,在煤矿、冶炼、机械、金属、化工等重工业领域全方位进军,成为那一时期日本声名显赫的财阀之一。
住友小次郎政友生长于战国乱世,后潜心于佛法研究,他的经商理念是佛教和儒家的经典智慧,对于初入商界的年轻养子住友友以而言如璀璨的指路明灯。经过后世传承和发扬,住友小次郎政友的思想被总结成住友精神——不追逐浮利,绝不为了金钱而丧失真善美的本性,凡从事违反国益、公益乃至社会的商业行为,无论会获利多少也不可放手去做。违背社会大众的意愿,追求不正当得利的企业是很难持久的,这成为住友家族立业的根本,正是住友精神的推动和佑护,住友家族才得以在四百年的商业风雨中基业长青,大而不倒。
在日本幕府时代,武士是享受高官厚禄、万人敬仰的贵族,而商人排在最末,位于社会最底层,饱受歧视和打压。凡有志之人都想尽方法跻身士族阶层,三井高俊却逆势而为,可谓“自我沉沦”。1602年,他郑重发布声明:从今天起,我退出武士身份,正式成为商人。
目睹战火纷飞的乱世凄苦,三井高俊极度厌恶战争,武士手里的刀剑带来的只有杀戮和毁灭,这让他极其反感,他认为唯有经商在为大众真正谋福利。在众人的冷嘲热讽中,三井高俊选择酒、味噌酿造行业,投入大,不过收益高。经过几年苦心经营,他的“越后屋”远近闻名,后来又开当铺,生意也很兴旺。
三井高俊的儿子三井高利从14岁开始帮助父亲打理生意,虽然有诸多艰辛,但“越后屋”的发展一直非常顺利。不过,三井高利的志向比父亲更高远宏大,他不满足每天安逸自在的生活,更不愿偏居一隅,内心深处渴望更广阔的天地。1673年,三井高利离开家乡伊势松坂,只身来到江户。
在江户,三井高利创立一家布料店,仍旧取名“越后屋”,以贩卖布料为主,可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很长时间都不见起色。正当他准备关门收手之际,前路柳暗花明。有一天,三井高利去澡堂泡澡。日本的澡堂文化很早就形成,对日本人来说,清洁身体是澡堂最基本的功能,其次是社交,大家在这里赤裸相见,敞开心扉,高谈阔论。所以,澡堂是释放压力、传递资讯、搭建人脉的最好场所。满腹心事的三井高利独自一人泡在水里,突然,洗澡一角传来喧嚣嘈杂声。
有人发问:“两天后的庙会,你知道吗?”
旁人道:“知道啊,一年才有一次的庙会,一定要去参加啊。”
有人提议:“这么重大的庙会,我想去做一条新丁字裤(兜裆布),要不要一起做啊?”
这项建议立即获得积极响应,人声鼎沸。不过,现场只凑够六个人,还需两个人参与,才能凑足一匹布的用量。
三井高利欣喜若狂,他一下就明白突破困境的出路所在。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下,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围绕贵族展开,他们买布都是成匹购买,所以布料市场都是以匹为单位。可是普通老百姓要做丁字裤这样的小衣服,所用布料很少,通常做法就是团购,凑够一定的人数,然后共同买回一匹漂白布,再各自裁剪分配。不过,人数往往不容易凑齐,很多人想买又嫌麻烦。
“小块布料的需求其实很大,我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三井高利第一次把目光聚焦到普通大众身上。第二天,三井高利在店门口贴出一张布告:“本店布匹可以零卖。”布告贴出后,店里所有的漂白布当天一售而空。
通过这件事,三井高利领悟到:“倾听顾客心声是生意成功的根本。”他把吃饭的时间都节省下来,站在店门口接待顾客,用心倾听顾客的每一句话。有一次,他招待一对母女,女儿要出嫁,母亲带她采购嫁妆,进店之后,三井高利注意到母女两人一脸疲态,他就上前询问:“你们从哪里来?走了很多路吗?怎么会风尘仆仆?”
母亲回答:“女儿结婚的日子定得特别匆忙,采办嫁妆的时间只有三天,可需要采办的东西又太多,服装、衣柜、梳子、簪子、鞋子……我们要到西边来买衣服,到东边去买鞋子,来回奔波,所以才会这么疲惫。”三井高利一听,为什么不给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的便利环境呢?他因势利导,逐渐把各种商品引入,将布料店发展成日本第一家百货公司——“三越百货”。
1676年,三井高利亲自为三井设计商标,这是三井的第一个商标,图案由三个部分组成,外面一个圆圈,里面一个“井”字,中间是一个“三”字,三井高利通过这个商标表达对三井未来的美好期盼:三井家族要像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圆,不断发展壮大。
在三井高利手中,“越后屋”保持年均5倍的增长速度,迅速累积资本。1683年前后,为了更好地管理资金,三井高利借鉴父亲的成功经验,开设一家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两替屋”,名为“三井银两兑换店”。尝到金融行业的甜头之后,他越来越不满足商业流通所获取的利润。此时日本已经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商业兴盛,资金流动速度非常快,三井高利干脆把“两替屋”开到京都、江户等大城市,做起汇票交易的生意,逐渐发展成日本最早的有组织的金融企业。
在此之前,幕府每年都要费尽心思把大阪金库聚集的银两送到江户的金库,每趟至少动用三四十人,通常要花费三四个月时间,路上还有可能遭遇抢劫、地震、洪灾等意外风险。跟三井合作之后,只需几张小小的汇票就可以完成资金转移,无须跋山涉水就能让金钱进入江户。幕府越来越依赖三井家族,后者由此成为政府的御用商人。到1688年,三井家族已经在江户、京都、大阪三地拥有11家店铺,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横跨三都”的富商。这一年,三井高利已经66岁,他自知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是该把三井交到下一代手里了。
三井高利膝下共有11个儿子和5个女儿,其中有4个早逝,1个是养子。子嗣多,想法各有千秋,这让三井高利很纠结。他想起了父亲三井高俊的教诲,如果父亲在世会如何决断呢?想到这里,三井高利把父亲生前留下的只言片语都翻出来,一本未写完的厚册子《三井氏家规》让他眼前一亮,读着父亲留下的每一个字,三井高利如同又一次听到父亲的谆谆教导,受益匪浅:父辈用一生的经历总结出的人生教诲才是留给子孙的最大财产。直到1694年去世,三井高利投入很大精力,完成父亲留下的未竟的《三井氏家规》,里面内容包括:
一、一根树枝易折,许多树枝捆在一处则难断,汝等必须和睦相处,巩固家运。
二、各公司营业所得的总收入,必须扣减一定金额的公积金以后,才能分配给各公司。
三、由各公司推选一位年长老人,成为大家的首领,各司的负责人都必须服从他的指挥。
四、同族绝不可互相斗争。
五、严禁奢侈,厉行节约。
六、名将之下无弱兵,必须重视启用贤能的人,应该避免部属有牢骚和怨言。
七、家族统领者必须仔细地了解整个家族的大小事情。
八、同族的少主,某一时期应和店员一样待遇,让他在掌柜和大伙手下做苦工,而完全不以主人对待。
九、要有买卖不一定能成功的觉悟。
十、应该到岛崎或外国去做交易。
……
三井高利在家规中体现了父亲和他几十年经商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思想结晶直到今天仍不过时。最幸运的是,三井高利的子女们很好地遵守了父亲的遗训。三井高利去世后,下一代完全遵照祖训:“在兄弟们的有生之年,家族财产将永不分割,全做企业发展之用。兄弟当中,如对事业资产有所要求时,则根据长子三井高平的判断予以处置。”这份“分家不分业”的规定确保家族生意完整,为三井财团后来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井氏家规》在三井家族内部代代相传,每一代三井人都奉为圭臬,并依照家规艰苦创业,以“家”为重,这成为三井家族历时三百年而不衰不败的力量源泉。现在,《三井氏家规》被保存在东京大学,成为研究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工商管理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可能是受父亲影响,三井高利在别人只顾抬头仰望贵族喜好的时候,他首先低下头去倾听民众的心声,这才有了“越后屋”的崛起,并推动三井银行的诞生、发展,赢得政府的信任和尊重,最终获得贵族阶层的认可。世事就是这样有趣,三井高利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打开了三井商业王国的大门,然后留下比金钱更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辈铺平未来发展的道路。
住友小次郎政友求佛不成,为生计考虑,走上经商之路。三井高俊则是因为对武士阶层的厌恶,对普通民众的关注而创业。他们的创业初衷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在幕府时代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在日本萌芽,商人阶层凭借经济上的掌控力不断提升社会地位,“非主流”商人开始逐渐形成影响力,崛起为举足轻重的新贵族阶层。
幕府时期,战乱后的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耕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更多的经济作物开始出现,榨油业、调料业、酿酒业和食品加工业等农产品加工相关行业迅速发展。鸿池善右卫门的财富机会到来,一个新的财阀即将崛起。
1600年,鸿池家族的始祖鸿池善右卫门开始经营米酒生意。当时米酒刚从中国传入日本,跟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很多米酒一样呈浑浊状。有一天,鸿池善右卫门与仆人因为一件琐事吵了几句,仆人心存恨意,当天晚上伺机报复,暗中装了一袋子炉灰,悄悄倒进盛放米酒的桶里,他认为这批米酒加入炉灰之后肯定卖不出去,根本没法儿喝。主人遭受这样的损失肯定椎心刺痛,怒发冲冠。干完坏事之后,仆人就拎着包袱逃之夭夭。
第二天早上,鸿池善右卫门开门营业,打开酒桶后立刻惊呆了,酒桶里原本呈现米灰色的混浊米酒竟然变得清亮透彻。他试着尝了一口,这种清亮米酒的口感更加爽口。满腹狐疑之际,鸿池善右卫门发现桶底有一层炉灰,再加上他刚刚得知“昨天训斥的学徒逃走了”,很快猜中到底发生什么事。他意识到炉灰能过滤掉米酒中的浊质,使酒变清,味道更加纯净。他立即着手试验、研究,经过无数次改进之后,他终于找到使米酒变清的办法,有日本“国酒”之称的清酒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时期,日本全国划分成两百多个藩,大名在自己的藩内实行独立治理。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各个藩国的农业种植作物各具特色,为了互通有无,相互之间就需要彼此交换、密切经济往来,日本的金融和借贷业务慢慢发展起来。
鸿池家族通过清酒贸易积累雄厚实力,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到1675年前后,第二代的鸿池善右卫门逐步把经营重点改到钱庄上。他们的贷款对象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做买卖的商人,他们在经商过程中难免出现资金短缺,鸿池家族就会把资金贷给他们,商人先去购买货物,等出售以后再还贷,同时缴纳一定的利息。二是大名、武士等贵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族阶层的生活也日益腐化奢侈,收入远远不够挥霍,被逼无奈,他们不得不向商人借债。商人贷款给大名的利息一般比较高,月利1%,年利12%,堪称暴利。在1688—1703年,鸿池善右卫门的贷款对象中已经有超过20多家大名,贷款数额高达14875贯,逐年翻番的利息收入使他们手中积累起大量财富。
毫无节制的放贷潮流终于引来灾祸。很多大名为了追求奢华生活,不断向商人贷款。到19世纪中期,大阪商人给大名的贷款总额达到6000万两黄金,光利息就有300万石大米。实力雄厚的商人逐渐凭借财力迫使一些诸侯大名听候他们的差遣,进而控制和影响藩政,“藩政凋弊,权落商人”的局面逐渐形成。幕府对这种状况感到恐慌。1789年,幕府开始打压商人,“捐弃令”的政策被颁布,幕府宣布1784年以前“旗本”“御家人”等向商人借的钱都不用偿还,算作商人捐给国家做贡献。这种毫无信用可言的粗暴霸道行为令大商人、大高利贷者极为不满,一股野火在荒野积蓄能量,最终在倒幕运动中形成燎原之势。
发展到第十代,鸿池善右卫门家族的商业版图已拓展到钱庄、海运、建筑等多个领域。1877年,他们创立第十三国立银行,之后又创办日本生命保险,成为日本金融和贸易行业的领导者。
即便富甲一方,鸿池家族仍然发扬勤俭节约之风。有一天,第十代家长鸿池善右卫门独自一人驾着马车路过大阪繁华商业区心斋桥,他平时不大出门,立刻被道路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他走进一家商店,看每件东西都很精致、很喜欢,就都拿了下来,到结账的时候共计花费350元,可当时口袋里只有30元。鸿池家规中明确规定了每位家族成员每月可以支取的零花钱,其中也包括家长鸿池善右卫门。他有点后悔,想把东西放回去。店员眼很尖,认出了他,就很热情地表示,他们可以把东西送到府上,到时再付钱就可以了。鸿池善右卫门实在喜欢手里的东西,又不想丢面子,就答应了。
鸿池善右卫门前脚到家,商品马上就送到。店家跟着鸿池善右卫门到账房管家手中拿钱,没想到被一口回绝:“鸿池家法中有规定,任何人不得购买用于游玩的商品,哪怕是家长也不能例外。”鸿池善右卫门脸上挂不住,他恐吓威胁,账房管家无动于衷。他苦苦哀求,管家还是不答应,只好眼睁睁看着商家把东西又装上车拉了回去。
从17世纪末开始,为解决财政资金和生活支出,各幕藩开始实行专卖制,并经营地方性特色手工业,农村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规模,并且各具特色。京都西阵、九州博多以丝织业闻名,大阪附近的棉织业极其发达,越前、美浓则以造纸业为发展重点,池田、伊丹的酿酒业方兴未艾……
百业兴旺之际,善于发明创造的天才田中久重大放异彩。
田中久重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时代初期的著名发明家,1799年生于筑后国久留米(今福冈县久留米市),父亲是一名手艺人,受其影响,他从小就展现出机械制造方面的天赋。
田中久重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20多岁时,他就创造出闻名于世的“弓曳童子”机关人偶。启动开关,一个栩栩如生的男童偶人,自动拉弓射箭,接连四次才会停止,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迟钝,动作流畅,就像真人一样。为了提高娱乐性,田中久重特意在箭筒里放了一支没有羽毛的箭,玩偶射箭时会不时出差错,这个巧妙的安排让观众忍俊不禁。这种机关人偶极具观赏性,因为它的工艺性和艺术性,被奉为江户时代机关人偶的巅峰之作。
田中久重的发明才华得到时任摄政大臣鹰司政通的赏识,赐予他“仪右卫门”的名号,并且邀请他到京都学习机械制造学和天文学。在京都这个人才济济的广阔平台上,田中久重如饥似渴地汲取日本最前沿的知识,并且全身心投入到研发中。1851年,田中久重制作出“万年自鸣钟”,它既可以精准显示时间,还可以显示二十四节气、干支、太阳和月亮沿轨道运行的状况等。这一发明推出后广受赞誉,一夜之间,田中久重在京都家喻户晓。
一举成名天下知。政府向田中久重抛出橄榄枝,他由此参与政府的蒸汽机械、船舶、枪炮等军事装备的制造和研发。值得一提的是,田中久重很早就意识到实验的关键不在“创新”而是“应用”,他很注重创新技术的实用性。1853年,田中久重推出日本首批供车辆和船舶用的蒸汽发动机,日本蒸汽船就此问世,此后得到大规模应用。
1875年,田中久重已经76岁,本是颐养天年的年龄,可他没有停下不断挑战自我的脚步。这一年,他在东京创立田中制造所(东芝公司的前身),以公司的形式继续致力于电信设备的制造和研发。田中制造所创立之初,田中久重的目标非常明确,他希望通过工作给社会带来惊喜的产品,并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做出贡献。
在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手工业社会转变为开放先进的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田中久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机械、蒸汽乃至电子技术等基本技术方面的创新为日本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助力,为日本专有技术和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认为,后进国家利用先进国家的最新技术,所以才能处于有利地位。这种理念拥有很大一批支持者,他们一致认为后来日本经济的腾飞得益于站在美国的肩膀上,巧妙运用欧美先进技术快速崛起。其实,从田中久重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技术创新的影子,客观来说,后来日本引进外来技术时,从江户时期传承下来的传统技术也一直在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技术与先进技术相互融合、渗透,这才推动日本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比如,从法国进口的缫丝机械,与日本的水车驱动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日本缫丝业的产业化改革。在日本的铁路、港口和水力发电工程中,都可以看到江户时代城郭和用水工程周密精细的建造技术。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商人阶层的不断壮大,商会开始出现,商人们抱团发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因独特地理位置而成为交易中心的江户、大阪等城市。为了控制各地大名,幕府推行交替参觐制度,各地大名交替到江户参觐。按照规定,大名的家属相当于成为幕府的“人质”,在参觐过程中,一家老小包括家臣的住宿、吃喝、路费等所有费用全部由大名自掏腰包。为了让日子过得舒服点,大名不得不在江户、大阪建立仓储,贩卖他们从领地收来的稻米。各种市场交易盛行,江户、大阪的商业就这样兴旺起来。这个阶段,“近江商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名扬全国。
刚开始,近江商人大多是“行商”,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挑着扁担将物产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后来,因为生意需要,许多近江商人就在江户、大阪、京都等地开设店铺。随着生意扩大,店铺数量不断增加,近江商人逐步从“行商”发展成为“坐商”,一两年才回乡与家人团聚一次。
近江商人“三方好合”的经营理念被誉为江户时代商业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所谓“三方好合”是指做买卖要做到“卖家满意”“买家满意”“世间满意”。言下之意,要照顾到供应链上下游、消费者、内部员工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回报和幸福。企业如果倒闭了,会给企业的内部员工、股东、顾客、政府等各方面造成负担和困扰,尽量避免这种事态发生是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在近江商人的理念中,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利益最大化反而不是首当其冲的追求。
伊藤忠商事、丸红、高岛屋、武田药品工业等众多百年老店都是近江商人的成功典范,受“三方好合”精神影响,这些企业都稳中有进,支撑日本经济发展。
伊藤忠商事和丸红财团的创始人是伊藤忠兵卫以时,他1842年出生于近江一个做纤维品生意的小商人家庭。15岁时,伊藤忠兵卫以时在大阪、泉州、纪州等地做麻布生意,1872年,他的第一家店铺在大阪市东区顺利开张。
伊藤忠兵卫以时经常说:“买卖是菩萨之业,买卖之道,贵在对买卖双方都有利,满足社会需求,合乎佛祖之意。”这就是“三方好合”精神的延伸,意思是除了让买卖双方满意之外,还要为当地经济做贡献,做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在这种理念下,伊藤忠兵卫以时制定了“利益三分主义”的制度,即把店铺净利润按照总店利润、分店准备金、店员分红三部分进行分配。在当时封建等级观念还很浓厚的氛围中,这种尊重店员、共享利润的做法非常超前,员工都充满感激。
1893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伊藤忠兵卫以时就在大阪市开创第二家店铺(伊藤忠商事的前身)。日本开国之后,伊藤忠兵卫以时抓住机遇,及时扩大业务范围,从中国进口棉花、丝绸、布匹等,这些产品很受欢迎,伊藤忠商事的事业版图就此全面铺开,商品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成长,其影响扩大到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从原料到零售的各个方面,企业性质也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商社,进而成长为国际型综合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伊藤忠兵卫以时倡导的“利益三分主义”制度一直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值得赘述的是,在江户时代,日本逐渐显现出终身雇佣制的雏形,这种就业制度对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吉伯尼在《设计的奇迹》一书中写道:“在日本,半封建的家族企业制度直接移植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的思想发源于江户时代,店员独立经营企业作为母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店的思想也发源于这个时代。”日本评论家山本七平也有类似观点:“日本的雇佣方式,自从江户时代以来,无论大正时代的中小企业,还是战后的大企业,其本质并无变化。”
到江户末期,日本商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商家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在家庭之外寻找帮手,通过熟人或者亲戚介绍的形式,雇佣十几岁的男子常住家中做杂役,食宿由主家负担,除盂兰节和过年时发些服装和零用钱外,没有任何报酬。这就是江户时期非常风靡的丁稚奉公制度。
丁稚就是伙计、学徒,他们把所有时间都卖给主家,工作时间需要负责店铺内以及主家家中的杂务,闲暇时间还要接受读书、写字、珠算等培训,主家则承担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花销,但是不用支付工钱。丁稚勤快、诚实,如果没有显著的缺点,一般在五六年后都可以升格为手代。手代的意思是伙计、店员,他会被主家视为正式店员,可以接触实际的店面工作,并从主家获得部分工钱。受主家赏识的手代,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历练之后,积累起充足的社会经验,可以继续做管家、大管家,他们在家政、经营等方面有更大的权限,还会得到工钱之外的红利等报酬,每隔几年会有一次加薪,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在日本,很多知名企业家都是从学徒成长起来的。
在“丁稚奉公制度”中,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形成一种泛家庭的关系,忠诚度很高,人员很稳定,其中涉及年功序列、内部培训等做法,后来松下幸之助等企业家宣扬的终身雇佣制与此非常相近。
在江户时期,富于体系化的商业伦理思想开始慢慢成熟,最直接的表现是在各家企业的家规和家训中体现商人的行为准则和品质素养。尽管每家企业家规各不相同,但有些内容基本一致,比如奉公、体面、分限、始末、算用和才觉。奉公就是对主家要忠诚、恭敬;体面是指要正直、诚实、进退得体;分限是指内心要知足常乐;始末的意思是要勤俭,不肆意挥霍;算用要求账目清晰,亲兄弟明算账;才觉是不要一门心思走捷径,要踏踏实实地做事。
一些变化正在日本国内外悄然发生。早在丰臣秀吉时代,日本政府就认为西班牙的教会思想蛊惑人心,不利于国内政治稳定,对外贸易对日本经济有很大冲击。为避免日本被殖民,防止西方思想传入,1624年,日本与西班牙绝交,同时禁止船只往来日本及菲律宾之间。1633年,日本政府颁布锁国令,已出国的日本人不准再回国。1639年,日本进一步颁行锁国令,禁止日本商人与葡萄牙有任何贸易关系,只允许与荷兰人和中国人进行贸易,并且贸易地点只限长崎出岛,其他国家一律拒绝来往,如有发现以“通敌叛国”罪论处。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非常严苛,执行得极其彻底。1837年,美国商船“马礼逊号”载着7名遇难日本船民行驶到江户湾,他们与日本政府对话,希望能送回船民,结果日本政府直接炮轰,“马礼逊号”仓皇逃跑,7名日本难民只能望着近在咫尺的家乡落泪。
19世纪上半期,当日本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北亚一隅时,世界局势正发生剧变,英、法、俄、美等国家成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主导者。1853年7月,“黑船事件”逼迫日本开国,闭关锁国时代就此结束。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写道:“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不会熄灭。”
在这次被迫开国的过程中,幕府为了避免承担“卖国”的骂名,要求以天皇的名义缔约,并且邀请各大名、藩士、学者甚至平民都参与到“开国”一事的讨论中来。然而没想到的是,以天皇为首,朝臣、大名及其家臣联合起来,趁机调转枪口,一致反对幕府统治。幕府的形势陡转直下,末日将至。
开国之后,日本商人在炮火中看到与世界的差距,也找到雪耻的动力。志存高远的商人正积聚力量,准备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