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爸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80后”会是称职的父母吗?

做父母,你拿到合格(上岗)证了吗?

现在,很多“80后”都已经为人父母,那么“80后”的家长们是称职的父母吗?或者说,养育孩子,你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来我的班上课的家长中,“80后”的父母占80%以上。每次我都非常欣喜,因为我看到家长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职责,开启了自主自发的学习模式。

全天下的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生一个孩子容易,把一个孩子养大不易,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将来不给社会添负担、不给家庭找麻烦的人,难上加难。

在学校里,一个教师要走上讲台必须要经过师范院校的几年苦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通过全国教师从业资格的考试,然后再经过几周学期前的备课,才能从容地上台,要讲好课还需台下苦练功;做医生的要经过多年苦读,做论文、做临床,一步步摸索总结经验,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职责。那么,为人父母者如果未曾有一点准备,不曾看过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忽然间就成了人父人母,又是“第一次”,孩子的人生又不容试验,谁敢轻言自己做家长是称职的呢?

“80后”父母有没有问过自己:做父母我们合格了没?我们懵懵懂懂地成为一个孩子的监护人,仅仅是被称为爸妈就够了吗?“家长”是什么意思?它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称谓;是一个启蒙者,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山,是水,是孩子的依靠……其实,“家长”的含义不仅是这些,更昭示了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不断学习力求变得更优秀的担当。

再回过头来看看,孩子是什么?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夫妻共有,代表纽带;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传承种族,代表接力棒;

孩子是快乐与幸福——重在过程,代表家庭的核心;

孩子是希望与未来——承载晚年,代表未来……

孩子是人,不是物,他们是集思想、情感、性格、行动于一体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懂社会和家庭规则,不时会因为自己不成熟的理解和想法犯下一些父母眼里不符合常理的“错误”。很多时候会引来父母轻则谩骂讽刺、重则体罚殴打的结果。这种现象说明的问题就是:父母不合格。

好在,“80后”教育子女已经很少会像老式父母那样粗暴严厉了,不会动不动就扬巴掌。事实上,使孩子懂得做人、善于学习、独立有主见,是父母送给孩子的三份礼物,会让孩子终生受益,这样的父母当然是合格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学习,让自己与时俱进。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家长们不要老是抱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而应当问问自己有没有资格教育孩子,教育的方法对不对头。”“80后”的父母成长在新的时期,也有过叛逆和自我个性的张扬阶段,他们乐于接受新的观点,从自己的成长体会中也会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同理心,能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

我们经常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西方人对孩子的重视和对不合格父母的约束,不合格的父母会依据法律被剥夺监护权。

在一篇题为《德国老太教我做父亲》的文章中,作者在德国带儿子,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会将儿子托付给邻居老太。刚开始这老太和颜悦色,后来便有所不满。一日作者收到一张法院的传票,原来是德国老太将自己告上了法庭,德国老太指出,作者每天与儿子相处的时间过短,且与儿子相处时的大部分时间里儿子都在睡觉,不利于孩子成长。后来,辩护律师说明中国的教育方式与德国不同,作者也一再保证以后一定多与儿子相伴,法官才原谅了他,德国老太也与作者握手言和。

与德国人教育孩子的严谨相比,我们是不是缺了很多呢?且不说那么多网络上不断传来的孩子因无人监管受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多么触目惊心,那些没有受到身体伤害的留守儿童不也是日复一日地忍受着精神和心灵的双重伤害?而这些把孩子变成留守儿童的父母,又怎么能算合格的父母呢?

农村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年轻的父母不得不丢下年幼的孩子出去打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祖父母,这类孩子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中国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底挣了多少钱?不知道。不论是否挣到了钱,他们都将抚养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转移到了上一辈身上。

所以,新一代的父母要学会如何当父母,如何变成合格的父母,既不给自己的父母添麻烦,又不让孩子幼小的内心充满无助和凄凉。

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争取拿到为人父母的合格证,是父母学习的第一步。

别人家的好孩子不是天生的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段话: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这种生物叫作“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人……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钥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都觉得是奢侈浪费和犯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啊,请不要让我妈认识你!

我猜,很多同学看到这个段子都会惊呼:好有共鸣呢!家长们看到这段话有何感想呢?是不是自己也有意无意地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呢?

相信“别人家的孩子”伴随很多人成长,尤其是“80后”这代人更是对这个词有深刻的记忆。父母总会不经意地说,看人家谁谁谁学习多好、看人家谁谁谁挣钱很多、看人家谁谁谁多孝顺父母。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才开始理解和体会到当年父母说这些话的心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父母一旦嘴上开始挂上“别人家的孩子”就有了分别心,有了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做比较的潜意识。我一直努力避免这么做,但有时候也会不小心说漏嘴。比如,上学快迟到的时候,我会无意识地对孩子说:“听说你的同学王某某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很早,从来不用这么着急。”比如,看到某个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打出漂亮的乒乓球,我也会无意识地流露出羡慕的神色,会跟孩子说:“看人家做得多棒。”

起初我并不以为然,结果有一天,孩子对我说,每次听到这样的话,他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总觉得爸爸的眼睛里看到的是别的孩子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是自责的。我已经在努力避免把孩子跟别人做比较,无意中还会犯错,假如父母不努力避免,而是时不时拿别人家孩子的好去攻击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心里该多难受呢!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伤害。

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是完美的,父母会认为自己孩子身上所有好的方面,别人家孩子都不差,而自己孩子身上所有不太好的方面,别人家孩子恰好都要好一点。

我们总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懒惰成性,而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勤劳的小帮手;我们总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吃饭挑肥拣瘦,而别人家的孩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我们总是看到自己孩子成绩不稳定忽上忽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名列前茅,且依然用功……

我想说,别人家的好孩子是真的那么优秀吗?他们的优秀是天生的吗?一定不是。

悦悦是我教过的一个孩子,今年高三,已经被香港中文大学提前录取了。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悦悦是个特别优秀的女孩,不仅学习好,各个方面的能力也都出类拔萃。悦悦的父母跟我说,孩子从小到大各种奖拿到手软,却宠辱不惊。据说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过悦悦的老师们,以及各种课外班的老师对她无不喜爱。悦悦的父母听惯了别的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你家可摊上个好孩子。”每次有人夸悦悦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笑着说:“谁说不是呢,我们是真有福,有这么个好女儿。”

我却认为,好孩子不是谁家命好摊上的,好孩子都是教育出来的。

从幼儿园开始,悦悦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从小生活有安全感,夫妻俩创业很苦也没有老人帮着带孩子,夫妻俩坚决不把孩子送回农村父母家,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每天,上学是爸爸骑着电动车送,放学是妈妈骑着自行车接。亲子教育每天都不中断,爸爸送的时候跟孩子背古诗,妈妈接的时候跟孩子不是唱歌谣就是背几个英语单词。她们家的过道里贴着满满的英语字母表和各种拼读挂图,从四岁开始,就玩游戏似的让悦悦念。悦悦家并不富裕,不到60平方米的小屋,有一面墙做成一个书架,书架上的书满满的,很多书都是悦悦小时候父母看了讲给女儿的,每本书上都勾着经典段落。悦悦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了父母爱阅读的习惯,从小对书爱不释手。

更重要的是,悦悦的父母都是乐天派,不管生活多么苦累,从不抱怨叫苦,从来不会因为无人帮带而心生怨恨,碰上再刁难的人和事,也讲理不说粗话。就是这样的父母和教育方式,才使得悦悦变成一个“别人家的好孩子”。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所以,悦悦才各方面都很优秀,同学们都喜欢她。孩子都是家长的翻版,哪儿有天上掉下来的好孩子呢?就是有,不好好教育也会学坏的。

有一个孩子,一直都很听话,懂礼貌且爱学习,但自从他的父母迷上麻将后,孩子就变得粗暴叛逆了。他妈妈跟朋友哭诉,好端端的孩子怎么会变了呢?以前他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孩子当然会变!

妈妈看到爸爸总打麻将,不顾家、不管孩子,妈妈开始唠叨,一次两次不奏效,自己也开始打麻将。然后一次次因为打牌耽误了做饭,从牌桌上拿赌金让孩子去外面饭店里吃快餐,起初孩子还感觉新鲜。时间一长,孩子就觉得自己在父母心里不如麻将重要了。父母再去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说,你们不是也不学习吗?你们成天就知道打麻将,连饭都不做。父母一听,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挑父母的问题,就开始暴粗口。尤其是在麻将桌上输了钱的时候,父母说话就更难听了,怒气和火气全都发泄到孩子身上。就这样,父母变成了“暴君”,孩子怎么可能温文尔雅?怎么可能安心学习?父母的喜怒完全取决于牌桌上的输赢,完全没有做过任何努力提升自己的事情,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呢?

与其说孩子变了,其实是父母先变了。

孩子是上天赐予每个家庭的天使,但很多父母硬是把天使的翅膀剪了,更有甚者还把孩子培养成了恶魔。孩子是不是天使,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培养。

很多父母会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根本都不用大人操心。”没有谁是家长不操心就变优秀的,只是人家操心的时候你看不见。

你在麻将桌上五条八万的时候,别人的家长在给孩子辅导功课;

你喝醉了胡说八道的时候,别人的家长正在教孩子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你抱怨生活不容易、社会不公平的时候,别人的家长在学习着各种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懒家长和不求上进的家长。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就是需要家长去教导和养育,不教只养,孩子怎么可能优秀?想教又不去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怎么能跟上孩子发展的脚步?

所以,永远记住:别人家的好孩子不是天生的,别人家的好父母才是我们要效仿的。

要求孩子之前请先要求自己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有了孩子后,别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孩子后,我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这句话彰显了作为一个作家爸爸的气志。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才能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而不是像一则笑话里说的那样:“有一只鸟,自己不能飞高,下了个蛋就努力让蛋往高飞。”

不少父母会犯这样的错误:总要求孩子变得更优秀、更懂事、更有责任心、更勤快,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在很大程度上,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在给父母授课中,遇到很多家长朋友,说自己有一个或几个让自己烦恼的问题要请教。我一直都不以专家自居,但我很乐意和大家交流。并且,很想知道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通常,令家长困扰的问题很多,但在我听来,都离不开两个字:要求。

很多父母不断要求孩子变得近乎完美。比如:

我的孩子自尊心太强,考不了第一就难过。

我的孩子太腼腆,见人不爱主动跟人打招呼,老师说上课发言不积极。

我的女儿太爱打扮了,每天都要穿公主裙,还偷偷抹妈妈的化妆品。

我的儿子不爱换衣服,只爱穿他喜欢的一套衣服,一直穿。

我的儿子有多动症了,除了睡觉没有停下来的一刻,像打了鸡血。

我的孩子太宅了,居然能待在家里自己玩过家家两三个小时不找妈妈。

我的孩子太乖太安静了,乖得让我觉得像假的,怎么能让他正常一点呢?

我的孩子太淘气了,什么都很好奇,怎么才能让他不搞破坏呢?

我的孩子太不爱阅读了,怎么才能让他爱上看书呢?

我的孩子太不遵守诺言了,说好出去不买玩具的,见了玩具就迈不动腿。

我的孩子太不爱吃菜了,个子总不见长高,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

我觉得对孩子提这些要求的父母真是太可怕了。在父母眼里,孩子微不足道的行为和习惯都能成为“问题”,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我就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做过思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小孩,都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成长和发展。希望孩子安静,孩子就应该乖乖听话;希望孩子见人打招呼,孩子就该嘴甜得像交际家;希望孩子别淘气,希望孩子别宅……

我们来试着刻画一个完美的孩子:

性情温和,从不说脏话;

懂事体贴,从不发脾气;

聪明有灵气,一考试就能有好成绩;

从不为小事纠结,为人洒脱,永远不会丢三落四;

既能穿得朴素大方,又会穿得漂亮华丽;

安静时能坐着阅读,活泼时能搞出伟大发明;

身体刚刚好,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挑食,作息有规律;

文能琴棋书画,武能击剑射击,会画画儿,能打球……

我刻画不下去了,因为这不是在刻画一个孩子,而是在刻画一个完人或者神仙。

针对家长的这些问题,我特意对孩子们做过调查,问问孩子们眼中的父母都是什么样的:

有的说,爸爸在家不听话,不让抽烟总抽;

有的说,妈妈说话不算话,说好我考了100分给我买礼物,结果推到下一次;

有的说,爸爸一回家就看电视,还不让我换台;

有的说,妈妈总是喜欢姥姥,不喜欢奶奶;

有的说,妈妈总让我看书,她却总是看韩剧,还跟着哭,不做饭;

有的说,爸爸说话总是带脏字,我说脏话他就想揍我或真揍我;

……

看到这儿,父母应该反思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孩子们说的那种爸爸妈妈:光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看一位妈妈是如何通过要求自己去影响孩子的:

申晓是我的一个朋友,地道的“80后”。她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一些艺术类的东西,所以总是逼着孩子去上美术课,但孩子并没表现出多么上心。她在上了我的父母教育课后,改变了以往要求孩子的习惯和态度。用她的话说,以前她会说:“我不会画画,可我希望你会,所以我给你报了学习班,你给我好好去学!什么,你不喜欢画画!我钱都花了,你敢不喜欢?”而现在,同样的意思她换了一种表达:“我不会画画,儿子,我们一起学画画吧,看谁的进步快!”后来证明,效果很好。她跟着儿子一起学,儿子爱上了画画,她也跟着进步了。

父母能说出“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前提是父母要接受自己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观念,改掉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改变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都难如登天,更别说推翻自己已有的价值观了。比如不少人明知道一些电视剧、电视节目并不是非看不可,可就是拿着遥器换台都不愿意关电视;明明知道不能做低头族,可是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要求孩子请先要求自己。想要小孩喜欢读书,父母自己就得有阅读的习惯;想要小孩不沉迷电视,父母自己就得控制自己不要老是看电视。很多父母想让小孩学这个学那个,自己又不会,只好“扔”给学习班,学得不好就怪老师教得不好。其实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不会,然后努力去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个最好的示范?

所以,你希望孩子爱看书吗?那么请你一有时间就坐在书桌前阅读;你希望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吗?那么你就不要闯红灯;你希望孩子积极乐观吗?那么请你面对生活的磨难时不要轻易抱怨;你希望孩子学会担当和负责吗?那么请你做错了事也向孩子郑重道歉……你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不仅直接塑造孩子的品行,更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自己,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迫孩子做到。

孩子的降临能促进父母的成长

有人说,无论我们多大年龄,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个孩子。是什么让我们开始长大呢?我想一定是从我们为人父母之后。所以,我认为一个孩子的降生一定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与孩子共处的过程等于重新经历一遍我们的小时候,并且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我们也不再是靠着父母庇佑的孩子,我们有了另一重更重要的身份——父母。

海桑在他的诗《一个小小孩》里这样写道: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衣帽整齐

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阿姨好

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满街疯跑

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这首诗说得多好,孩子之所以降生在一个家庭里,是带着使命来的。他的到来不是来扮演完美小孩,而是为了与父母一起长大,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而不是朽坏下去。

如果我们不当父母,就不会体会我们的父母生养我们的艰辛;

如果我们不当父母,就不会觉察一个孩子能平安成长是多么大的福报;

如果我们不当父母,就不会感恩生命是一种馈赠……

每个孩子都是让父母成长的小天使,孩子会让我们明白这个阶段我们该对自己、家庭、人生要负的责任。或许,你会觉得有了孩子就没有自由,要放弃很多,比如想走就走的旅行,漂亮的衣服鞋子,想玩到多晚就多晚等。人生到了哪个阶段该做那个阶段应该做的事,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责任。明白了这些,就是父母成长的开始。

曾经,“80后”被认为是叛逆和自私的一代;

曾经,“80后”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最难管的一群孩子,也是最为之担心的一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长大了,虽然我们依旧爱玩也喜欢独立,我们经常选择自己的玩法而无所顾忌,但一旦我们为人父母,一切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改变。

我常常听到一些家长们讲述自己如何从不问人间事的甩手掌柜转变成一个要为小生命赴汤蹈火的英雄。

赵大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过着玩鸟逗蛐蛐、逛来逛去的生活。他从来没有为生活操过任何心。工作父母给托人安排了,父母还给他留下了足够他下半辈子的资产,结婚后依然吊儿郎当。结果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得了重病,花掉了家里大部分的积蓄依然回天乏力。父亲走后,母亲变得易怒悲观,身体也每况愈下。而此时的赵大并没有改变我行我素的性格和习惯,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直到有一天,他当了爸爸。上天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孩子在妻子肚子里的时候,因为他的不顾家妻子跟他大吵,情绪激动造成了早产。不满七个月的早产儿躺在ICU病房里浑身插着各种管子,那一刻他初为人父的喜悦被难受代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开始自责,若不是惹妻子生气,就不会让孩子受罪。那一刻,他的内心第一次被某种东西触动了。他变了,立马戒赌戒酒。等到儿子脱离生命危险出院的时候,赵大谨记了医生的嘱托,重度早产儿需要特别的护理和照顾,一定要比足月出生的孩子更多精心和耐心。原本是一个过了今天不管明天的浪荡子,孩子的出生让他变成了一个人人向他竖大拇指的好父亲。就连妻子也感动地说,孩子像个天使,他的到来改变了一个男人。

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选择来我们家是跟我们有非常深厚的缘分,他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

我们究竟能不能在孩子的感化下达到自我提高,还要谨记一些原则,时时对照自己,有则改之。同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如果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我们对他批评过多。

如果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我们总是挑剔他。

如果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我们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如果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我们是缺少同情心的人。

如果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如果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是因为我们喜欢找碴儿、翻老账。

如果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我们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如果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如果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如果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我们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如果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我们对他要求过高。

如果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我们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如果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如果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我们的轻视和打击。

如果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我们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父母要时时反观自己,只要父母有了改变,有了努力去成为一个好父母的觉悟,教育一个好孩子还是难事吗?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作为父母、成人,我们每天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教育孩子,有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如何自我教育呢?也许有的人会说,自己拥有很高的学历、很高的职位或者很高的收入,或者自己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还需要自我教育吗?还会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吗?可是,我们真的懂教育吗?我们真能教育好孩子吗?我们的孩子长大后真的能幸福吗?

在没有真正做家长教育之前,我自己也曾为了孩子的教育,很用心地读了一些书,并试图努力去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其实自己才是最应该被教育的。如果我们的心态、行为不正确的话,怎么能正确地教育孩子呢?因此,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的教育才不会有问题。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而这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他强调更高一级的教育才是母鸡所不能的……在我看来,更高一级的无非是父母的学习能力。

看到这句话,可能有人要质疑了:我看很多文盲父母生下的孩子照样考好学校呢。这个提法没错,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父母识字不多,繁重的农活让他们无暇顾及更多,哪儿谈得上学习?其实,这样的特例正好符合了教育规律——“寒门出贵子”,不教是最好的教。

家庭生活的不易,父母维持生计的艰辛,天天早出晚归,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父母大字不识,这些现象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困则思变,穷则思改,孩子学习的动力会很大。相反,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往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情志萎靡,学习缺乏动力。而且,文盲家庭中往往更具备民主意识。父母没有文化,往往更敬畏文化知识,看到孩子的一点进步就欣喜不已,看到孩子学到一点知识就高兴万分。所以,这样的孩子才能在父母宽松的氛围下,在父母鼓励下越学越好。

我们看过不少案例,有些有大学学历的父母并不见得能教育好孩子,原因在哪里?在于这样的父母懂得太多,总感觉孩子不如自己,看到一个题,有知识的父母用眼一瞟就知道了答案和解题思路,再一看孩子半天都做不出来,父母就气不打一处来,“笨蛋,你怎么不随我,这么简单都不会”等难听的字眼儿就蹦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什么才是父母要好好学习的东西。父母如何好好学习?可谓方法众多:可以多读育儿书籍,可以向成功的父母取取经,可以上网逛逛亲子论坛,可以上培训班,可以参加交流会,可以写心得,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等等。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搞好家长培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学校纷纷开设,供家长阅读的书籍也比比皆是。有了学习意识的父母,才是做真正合格父母的开始。

父母学习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能在对照别人经验和方法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做法,有意识地吸取别人的精华,改掉自己的不足,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收获由少变多。那时的父母才是称职的家长,那时孩子的家庭收获就不是一点了,而是全面发展了。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知道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家长也是教育者!为了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作为家长要树立好好学习的观念,而不是天天盯着孩子不放,嘴里天天说着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学习,这种做法不会有效果。只有好好学习,会做家长,能做家长,做称职的家长,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感到快乐,得到赏识,获得进步,从而阳光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