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的七大主题
积极教育具体怎样实行?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的优势和条件是不一样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做了五年多的幸福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也培养了很多边远地区的小学和中学老师。我们经常讲的积极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七种教育,但显然不局限于这七种。
第一是情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其实都应该进行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教什么东西?一方面就是教学生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积极情绪。著名心理学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人类在情绪积极的时候,思路更开阔,行动的欲望更强。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思路变得狭窄,使人们只知道依靠逃生的本能,只知道批评和逃避。恐惧、贪婪、愤怒、傲慢并不能让我们有所作为。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切记一定不能在焦虑、恐惧、愤怒的状态下去创新或创业,所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只有在个体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下才能够完成。所以幸福教育其实也就是积极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
情商教育具体怎么开始呢?从同理心开始,从知晓别人的心情开始,从各种各样的表情识别开始。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知道别人的心情状态,知道积极的情绪不只是幸福,还包括满足、淡定、平静、骄傲、自豪,甚至腼腆也属于一种积极情绪。心理学家发现,当你感到羞涩的时候,其实你正处于一种特别积极的状态。当然,过度羞涩是异常状态。一般情况下,不好意思其实是一种特别积极美妙的情绪。如果你会在某些时刻感到一丝丝腼腆和不好意思,就证明你的心态非常健康和积极。
美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情商教育,学习如何表达、控制、理解、应对情绪,甚至连微笑都需要学习。有一种微笑叫“迪香式微笑”,它是一种有魅力和感染力的笑。它和礼貌的微笑是不同的,特点是牙齿要露出来,笑容饱满,眼周岀现皱纹。迪香式微笑有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一个经常展现出迪香式微笑的学生,未来的生活将更幸福,婚姻更美满,事业发展得更好。著名心理学家达契尔·卡特纳(Dacher Keltner)对米勒学院1960届毕业生的毕业照进行了分析,将照片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分成习惯性迪香式微笑,或者是礼节性微笑,或者是没有笑容。三十年之后去回访这些同学,结果发现他们的人生境遇有着天壤之别。那些习惯于迪香式微笑的孩子,结婚率较高,离婚率较低,自我报告的幸福指数较高。那些礼节性微笑或者没有笑容的孩子在三十年之后其婚姻幸福水平则较低。微笑的技能和技巧让家庭更和谐幸福,个人事业更成功。这就是情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是幸福教育,体验福流。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就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这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就是“福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其实它有五个特点:第一个是沉入其中如痴如醉;第二个是物我两忘,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第三个是驾轻就熟,有特别好的控制感;第四个是点滴入心,感受到活动精确的回馈;第五个是酣畅淋漓,其乐融融。这个体验是可以学习的,这个体验也是可以创造的。
第三是利他教育,这也是我们几十年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教导学生如何去爱人、帮助人、服务人。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提出:“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越是觉得特别的痛快、酣畅、舒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非如此,反而会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这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雷锋精神归根到底其实是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就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心声。雷锋的伟大就在于找到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利他是幸福的。长期以来,一些人不承认世界上有无私。但是我们现在认为,寻找快乐其实就是无私的表现,有关神经生理的调查显示出,纯粹的利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可以把积极的知识传播给大众,传播给中国的年轻人。
第四是乐观的性格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相信明天更美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未来不美好。未来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想想我们这代人在21世纪是如此亮丽,如此富裕,如此自信,所以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积极的心态很有意义。
第五是美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绝对不是空想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欲基础上的价值观。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彼德森在世界50多个国家做了调查,发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喜欢仁慈、有爱心、情商高的人,我们喜欢欣赏他人,我们同样喜欢好学、有创造力的人,我们喜欢宽恕、谦虚、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喜欢有责任心和领导才华的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将核心价值观跟心理学连在一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否则心理学就只能成为智力的思辨游戏。
第六是社会关系教育。社会关系教育强调与社会接触的重要性。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综合报道,发现人类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障。
第七是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参加健康的体育运动,听音乐、唱歌、欣赏美和艺术,等等。
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自己呕心所著的《贞元六书》一书中引用了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以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为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
最后就是我和大家一起共勉的,希望所有人都能达到一种境界,虽然我们做不到开太平,继绝学,但我们的心要追求高尚。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做到,起码我们愿意去学习尝试,这就是积极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