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成为专家的关键

成为专家的框架

基于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要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个人的方向和目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领域和方向上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蹊跷,如果你不能登堂入室,只能是一个门外汉的角色。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在任何领域和方向中,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了解的资讯、参与的实践,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方向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有一个明确的细分方向,那么想要成为专家就是一个笑话。

第二,擅长学习,真正地去学并且学会了。

学习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任何领域和方向上的专家都是学习上的高手,他们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去学校学、跟人学,通过完成任务和项目来反思、总结。

经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他们在选定方向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如同前面所说,他们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在数量和掌握程度上都远超普通人。

关于成为专家学习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行论述。

第三,有机会解决大量问题,尤其是复杂困难的问题,并且做完后还能够总结、提炼。

实践是连接知识和思维方法的桥梁,专家除了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就需要依靠完成各种任务和项目。要成为专家,需要参与和主导该领域许多大型任务和项目,并且能够从这些项目中沉淀出许多套路和方法。

要想真正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遇到不同情景时能自然地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都不是仅靠学习能成功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高手是靠看书或者冥想成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地掌握知识、修炼思维,都离不开实践——做任务、做项目,解决复杂困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验证你的学习、获取场境知识、练习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高手成为专家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关键事件”,这些关键事件通常是那些开始时看起来复杂、困难和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由于形势所迫、客户要求或者信守承诺等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下,在艰难困苦中完成了的项目和任务。而在项目和任务完成后的反思中,发现自己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如果你想成为顶尖高手,一定要主动参与复杂和艰难的任务,这个过程可以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跃进与成熟,并将“别人的”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拉动自己去考虑更本质的问题而忽略细枝末节。

关于实践部分,在本书第三章中将进行论述。

第四,提升思维能力。

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拥有积极、主动的心智模式,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强悍的思维方法和技术。经过对专家的调查发现,在拥有大量的知识原料后,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和深度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会持续提升。从最基础的判断、推理到分类、结构化,把从下到上地认识问题过渡到从上到下地解决问题,框架思维、概念思考、逆向思维等都成为了他们的思考习惯。

具备了这些思维能力后,当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他们能够抛开细枝末节直击核心,从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对策。在问题表征时他们就区别于新手,在问题解决时他们的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模式、模型和框架,对于普遍性问题可以仅凭直觉就能找到答案;对于复杂困难的新问题,他们耐心谨慎,依据于逻辑和经验,细致推导,反复验证,获取解决方案,并能够在实践中及时改进。

关于思维部分,在本书第四章中进行论述。

第五,将坚持变成习惯,坚毅面对困难。

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是一次长跑,这个过程困难而漫长。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为专家,并非智力和天赋上的缺陷,而是欠缺了持续追求卓越、自己跟自己较劲的习惯。

在过了胜任期后,大部分人已经很少有外力的压迫和要求。这个时候,真正有追求的人需要能够“自燃”,基于兴趣、理想、使命和追求完美等动力,在别人已经认为你足够好的时候持续学习、实践和思考。成为专家的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困难、焦虑、无助、无望的时刻,这就需要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以上的五个维度构成了成为专家的框架,如图1-3所示。

图1-3 成为专家的框架

其中,关于学习、实践、思维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在后续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分别进行论述。

而关于目标和方向、动力问题则在下一节进行阐述。

成为专家的两个核心因素

说实话,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和专家,都不容易。如果容易,为什么高手永远那么少呢?但另一个角度,成为顶尖高手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很多人都发现,在自己的同学中,有许多在读书时不是学霸也不是尖子的学生,却在20年以后成了某个领域国内外知名的专家。

那些跟你一起进单位的,条件、天赋不比你好甚至不如你的人,最后也成了货真价实的专家。

要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和专家,都是一个长跑的过程,对于那些号称半年就成为高手、专家的,要么是骗子,要么是他们在积蓄能量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真正的卓越,涉及很多因素,横向上包括成为专家框架里面的学习、实践和思考,纵向上有认知、理念、方法、技巧、工具等。如果让我说,成为专家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就两条:

第一条,是否有方向和目标,你的这个方向和目标是否靠谱;

第二条,是否能够持续地努力,就是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方向和目标这一条就淘汰了很多人,由于我们的文化和教育造成许多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动等待别人的安排和要求,所以真正能够形成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的人是少数;持续努力的背后是动力问题,这一条又淘汰了一大批人,所以最后剩下的人就越来越少。

如果你想成为专家,这两条就必须做到!

方向和目标

有一个笑话,女人一辈子听不够的话是“我爱你”,男人一辈子想不明白的问题是“我到底爱谁啊”。

许多人没有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跟这辈子不知道该爱谁的男人一样:觉得“女神”很好,大家闺秀也不错,小家碧玉别有风味,另一个女生也有自己的特点,到头来没有明确可行的方向和目标,或者贪婪地希望都娶到,或者认为还有更好的。

2010年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的书,是讲个人知识管理的。在这本书出版过程中,我认识了许多对知识管理感兴趣的人,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通常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的是那些希望上进的人。这里面有一些人看了这本书后,也问过我一些问题,后面就不知所终了。我把他们叫作“不活跃”的学习者。

还有一类人,他们除了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还喜欢各种“学习”,参加各种读书拆书活动,学习时间管理,听各种TED讲座,参加各种社群。这种人我称为“活跃的”学习者。几年过去了,我观察到这些“活跃”的学习者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四处学习而有特别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跃的人有不少做得风生水起,不少人已经成了他们所在领域的高手和专家。

为什么整天想着学习和进步的人却没有长进呢?

在2017年的“两会”上,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少将突然“出名”了,她曾经是黑龙江高考的理科状元这事也被大肆报道。李贤玉高二参加的高考,考进北京大学,还是当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

从这个角度看,说她有天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采访中她却说:“我这个人没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长远的打算。我的特点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有机会,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只要踏实和坚持,铁定能干好。”

李贤玉的说法,其实代表了一类人:个人在初始的时候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知道要做什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只要告诉她做什么,她愿意下功夫并持之以恒,做不好不罢休。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曾经采访了一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称号),问他如何成为大师。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知道啊,起码我之前没想过成为大师。只不过,就是活太多,干活就是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髦的说法就是:每个人都要追随自己的初心(Follow your heart),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岗位,才能够做出成就。

一个人能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并能够努力持续,这无疑是幸福的。但问题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许多人从小只知道自己不喜欢干什么,但却说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多数人没有一个明确的兴趣点和方向,那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可能是根本没有明确的兴趣),很多人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期望某一天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爱好,然后势如破竹地做出一番成就。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对于当前的工作当然就随波逐流,领导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但这不是我追求的,所以应付过去就行。但另一类人则采用了相反的做法,即便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事情,但他们追求做到极致、做得最好,当自己不明确自己的兴趣时,则以手上的工作为兴趣,目标是将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愈发被领导和社会信任,从而赢得更多事业上的机会,并有所成就。

你得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适合你的终极方向,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追求。确定正确的方向,当然这是最难的事情之一。对于职场人而言,便捷的方法就是先不考虑人生方向这样宏大的问题,也不要去确定什么是终极目标。

从将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的需求出发,看看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学习和实践,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矫正自己的方向。

方向和目标明确的人,自然就有工作的动力。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才可能涉及专业上的深度,有了深度才有独特性和超额的价值。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许多人焦虑的原因就是没有方向,因为没有方向和目标,所以觉得很多东西需要去掌握和学习,但因为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在多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如果你没有方向和目标,就不能聚焦到一个点上,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很可能就是多个领域的常识,而这些常识带不来优势。如果你掌握的东西都能在百度上搜到,那人们为什么还要请你来解决问题呢,用百度不就行了吗?!

实际上也是如此,如果你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永远保持“爱好者”和入门级的水平,而初级水平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当你在某个领域真正达到“高手”的层次,即便将来你不再做这个领域了,你在成为这个领域高手和专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能力对于迁移到其他专业也是有价值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抽象化、概念化程度越高的能力才越容易迁移。

许多教育专家都建议,应该让儿童发展一项爱好并争取达到专业水平,让他们知道专业和业余的差别,知道干到什么水平才算入门、什么程度才算顶尖。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就会发现你没有时间去为知识焦虑,你也就有了自己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不属于这一方向和目标的东西,再好也跟你没关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哪个是属于你的一瓢!这个时候你也就明白,许多书其实没有必要读,许多人也不需要见!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会目光坚定充满力量。即便人们说再多的阶层固化和社会分级,你也知道固化是因为没有较高价值,只要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就可以实现阶层跃升,这都不是事儿!

仅仅有提升自己的动力是没有用的,想想那些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人们,动机太强烈甚至会让人误入歧途,许多太想改变自己的人都被传销骗了。要想真正地实现长进,还必须将动力与方向、目标结合起来,热情和动力只有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才有价值,没有方向的热情就是“火灾”!

在确定方向和目标后,就需要朝着目标努力并坚持下去。当然,这是一场持久战,不要奢望三天两天就能完成,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成长起来的。这里面涉及具体的方法和工具,也只有在一个方向上,你所学到的方法和工具才有用。这也是那些整天纠结于读书、时间管理、各种效率工具的人没有大长进的原因,他们学了那么多的方法和工具,却从来没有真正用在一个方向和目标上。同时,你还要在这个方向和目标上真正去做项目、完成任务,并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方向拿下并完成。当然这个过程会有反复,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懂了,但可能后来又发现还是有许多盲点,那就需要继续查漏补缺!

那么,怎样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呢?

第一,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这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这里建议你再将这个目标细化成可以操作和实现的步骤。

第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那么建议你将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为了将你的工作做到极致,你需要学什么、实践什么、思考什么自然也就清楚了。当然,这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就像前面举的例子,女将军既然干了这个工作就把这个工作干得最好,为了干到最好其他事情可以放下,然后聚焦一处,干上十年八年,一定会大有收获。

对于大部分想上进而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给出以下两点建议。

(1)控制你的欲望。你的兴趣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感兴趣的事情太多不表明你自己很厉害,你那么努力却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你想的太多,收缩自己的兴趣,聚焦一处。许多有所成就的人不是那些八面玲珑的人,你需要有老僧入定的精神。

(2)相信时间的回报。一年做十件事情还是十年做一件事情,其回报是不一样的。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迟早你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持续地努力

是否想成为专家?大部分人都会说是。但问题是,大部分人不想经历成为专家的过程,而是羡慕成为专家的结果:受人尊敬、有话语权、相对较高的物质收入、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等等。

这大致是普通人的天性:喜欢好的结果,但不愿意为获得这个结果去付出相应的努力。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但仅有少数人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为了将这些工作做到极致去学习、思考。任何领域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密密麻麻的人,这个时候因为有任务的要求、领导的期望、绩效考核等外在因素,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提升到可以完成任务的程度。

但等过了这个阶段后,大部分人就停止下来而没有再进一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部分人工作一辈子只是到了胜任期,而无法更进一步成为高手和专家的原因:欠缺持续进步的动力。

这当然很残酷,因为仅仅拥有胜任的能力会很快被超越甚至替代,因为个人在职场其实并没有多少的独特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面临“中年危机”的原因。但如果你总是想搞清楚你所负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根本停不下来:知其然难,知其所以然更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研究、交流、思考,再实践。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在研究自己工作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你很容易满足自己的状态,也就无法更深入地进步了。

在我十几年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实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做知识管理的人,一般都是老板要求去做的,为了应付老板的要求会去买几本书看看、找一个培训班听听,然后或主动或被动地买一些知识管理软件和咨询服务,接着就告诉老板这就是知识管理。这样的人最希望有人告诉他一个方法或者买一个什么东西就能实现知识管理,如果你告诉他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而且还要结合自己的状况,那么他不愿意听了,也更不愿意去做了。

甚至许多所谓的知识管理“专家”,更喜欢的是包装自己“忽悠”大众,或者用这个新词更容易去申请项目,他们对知识管理本身根本不感兴趣,更喜欢说那些用户不懂自己也不清楚的名词概念,动辄显性隐性知识、知行合一、知识管理与大数据等时髦词汇,而对于真正的本质则没有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其实,各个领域都有这样半吊子的专家,而且一抓一大把,但许多人却感觉良好!

真正有追求的人不要怕竞争的人多,你放心:不用你打败他们,大部分人都会自己放弃的!事实上,在成为专家的路上不是竞争的人太多,而是同行者太少。

刚开始的时候,任何领域都是乌泱乌泱的人,但你往前走一点就会超过一大批人,如果你能够持续不懈地走下去,就发现你身边已经没有人了。

为什么?

对于那些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人,是否就能够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呢?答案是大部分人仍然达不到。核心原因在于即便有了方向和目标,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去为这个目标尝试、努力的人也寥寥无几。

真正成为专家的过程一点也不精彩,甚至是无趣、无聊和无望常常交织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过程其实是不符合人性的,甚至是跟人的本性较劲的!

当你初入职场找到自己第一份工作时,大部分人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做不好会捅出什么娄子。这个阶段,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尽量将工作做好,以期在领导、同事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大部分人有自己的师傅和领导,他们分配给你一些具体的工作和任务让你去完成,这些工作和任务通常属于一个具体项目的某一个部分。譬如:市场专员,在某个大的市场活动方案确定后,他被分配联系嘉宾或记者;程序员可能被要求去做某个功能或者函数的编码。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可能都搞不清楚整个任务和项目的全貌是什么,能够完成自己这一部分工作就很有成就感了。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积累的经验越多,新手成老手,这个时候有机会去负责整个任务和项目。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去完成某项活动而是去设计任务和项目实现的方式、方法和方案。从完成具体的活动到负责项目和任务,再进一步到确定做或者不做什么任务和项目(譬如在市场部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我们要做一个市场活动的时候,但某位VP说这个活动其实没有必要),这是一个职场人工作发展的轨迹。

大部分职场人的前期都是被动的,被各种活动、任务和项目追着走:为了完成KPI,为了不掉链子,为了让领导看到自己的能力而奋斗。在这个被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以发展。从新手期到胜任期,基本上是这个过程:大部分的人如果工作时间足够长,都能主动或被动地达到自己工作环境的要求,成为一位能够完成核心工作的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机构里,胜任期所对应的能力差距也很大。在某家机构胜任的能力,在另一家机构可能还入不了门。同样,在一家机构里胜任的能力,可能在另一家机构已经算得上内部专家了,不同机构之间对于胜任的要求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整个职场上,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只达到了胜任的层次,无论这个人是35岁还是55岁。这跟我们“听话”的文化有关:听话的孩子会受到家长、老师、社会的赞赏和激励,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则被孤立、批评。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听话的孩子由于严格遵守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

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也不一定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被外界环境“逼迫”,要完成KPI、要升职,还要挣更多薪水,同时要成为大家眼中的好员工、好老公、好同事,所以通过不断地锤炼,慢慢地也就胜任了。但当胜任以后,通常就没有了动力:反正任务总能完成、干好干坏别人也看不出来,老板也不给涨工资,那差不多就行了!

这个时候就开始想岁月静好,想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想没事带孩子看看电影喝喝咖啡,想人生苦短好好享受。这当然也没错,价值观不同而已。

即便那些过了胜任期仍然想提升的人,大部分也没有坚持下来,因为从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期到成为专家的路还很长,而且愈发艰难。

● 当你这个阶段想去学习,会发现相应的学习资源都很难找到,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难。即便你学了也没有人知道,短期内也没有明显的效果。也就是说,缺乏反馈。

● 这时候要求你不仅仅能解决问题,还要去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要求你主动去找那些更复杂、更困难的任务和项目,而且做这样的工作一定不容易,许多时候你会一筹莫展,根本没有思路和方法,但要硬着头皮上。干好了也没有奖励和鼓励,干不好了可能会有许多批评、讽刺,甚至还要承担责任。

● 这个时候要求你思考更抽象、更本质的内容,要挑战你原来的认知和习惯,甚至会对你的心智模式和价值观产生挑战,你会感觉被冒犯。深度思考的艰难和压迫会让大部分人拒绝这样去做。

查理·芒格曾经说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如果你仅仅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解决普通的问题,那你只需要付出一般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了。

但如果你想真正在一个领域和专业上成为高手甚至专家,那就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在没有人要求和鼓励的时候仍然坚持学习、实践和思考;在别人去喝咖啡看电影与闺密逛街的时候,你还在学习、实践和思考;当你已经被人认可为专家、到处是溢美之词和粉丝的崇拜眼神时,你能清醒评估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东西不知道,仍然坚持继续学习、实践和思考。

除了没有明确的方向,欠缺持续学习、实践和思考的动力是大部分人成不了专家的另一个核心原因。到了胜任期后,虽然想成为高手和专家,但动力不足也就放弃了,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仍能够坚持下去。

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股神巴菲特曾经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和你们当中的每个人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我可能比你们钱多,但是钱并非差别所在。如果你们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们想从我这里学什么,这就是我对你们最好的忠告。”

这话听起来很像“心灵鸡汤”,但也许是真的。巴菲特的夫人说他是一个不能自理的人,因为他不知道家里电灯的开关在哪里。同时巴菲特基本上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巴菲特开放自己时别人才能跟他交流,但这样的时间很少。巴菲特的儿子说自己的父亲是个孤独的人,他的身体一直在家里,但人却在书房里读书和思考。

巴菲特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去环球旅行寻找诗和远方,为什么不去喝茶、打牌、寻欢作乐,而仍然每天去做那些我们普通人认为枯燥的事情?

这大概只能靠兴趣来解释: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真正的兴趣当然能够成为“超越胜任,走向专家期”的巨大动力,但许多人的说法是:“我上班就是为了钱,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换句话说,许多人没有明确的兴趣和理想怎么办?

除了兴趣,还有责任和使命!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个人的管理》一书中提到了自己的七次经历,其中一次叫“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

“大约在同一时期,也是我作为实习生在汉堡逗留期间,我读了一本小说,它告诉我‘完美’的含义。小说叙述的是古希腊大雕塑家菲迪亚斯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440年左右,菲迪亚斯接受委托雕塑24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台农神庙顶上的神像。至今,这些神像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西方传统雕塑作品之一。神像受到了普遍的赞赏。但是,菲迪亚斯前去索要工钱时,却遭到了雅典城司库的拒绝。‘这些神像,’司库狡辩道,‘高高矗立在神庙顶上,并且是在雅典最高的山上。除了神像的正面之外,其他几面没人能够看到。而你却雕刻了神像的全身,连没人能够看见的背面也雕刻了,浪费了我们不少的钱财。'‘您错了,’菲迪亚斯反驳道,‘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记得我读这本小说,就在看歌剧《福斯塔夫》后不久。这本小说使我很伤感,我始终牢记着菲迪亚斯的这句话。我做过许多希望上帝不知道的事。但我始终明白,一个人必须为完美而奋斗,即便只有上帝知道。”

德鲁克的经历告诉我们,责任和使命其实就是对自己所负责工作的尊重与自豪,并愿意为这种尊重和自豪投入他人根本看不到的努力。不管有没有他人的监督和要求,只追求自我心中的最高水平。

在当今的环境下,除了满足自我的衣食住行,有追求的人还应该考虑如何帮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和价值。房地产界的“段子手”冯仑曾经很形象地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有价值就要做事,而做事有三种:第一,没事找事;第二,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第三,把自己的事不当事。这叫让自己对社会有意义。反过来,比如说有事推事,把自己的事当别人的事,别人的事不当事,这就叫对社会没有意义。

所谓的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把社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就是每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家就是那些代替大部分人在某个领域探索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使命感,那么就很难有动力持续下去。

三个人都在搬砖,甲说我在搬砖,这是工作;乙说我在为人们建设教堂,这是事业;丙说我在为上帝工作,这是使命。

2016年,美国有一本书叫《坚毅:激情和忍耐的力量》(Duckworth,2016)卖得很好,该书认为要想有成就仅仅有智商还不够,智商是成就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这些说法像咱们的传统文化一样,认为面对困难需要不屈不挠、勤奋、坚持、忍耐等品格(传统上,美国的文化更强调自由,比如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还留有一扇窗)。这个主题词在朋友圈也流传了很长时间。

借用一下美国人的这个说法,坚毅即类似于不屈不挠、坚持、忍耐。换作更通俗的说法是: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总结一下,如果在胜任期后仍然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去努力提升,其力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兴趣:你总有想探索的事情,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乐此不疲。

追求完美:总觉得还不够好,还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持续地改进提升。

使命和责任:为行业领域考虑,将整个行业和领域的事情转变为自己的责任。

坚毅: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玻璃心的人很难成为专家,不惧失败且享受失败,一心向前。

具体行动上,建议如下:

将大梦想拆成小目标:人都是需要反馈的,反馈越及时,人们参与的动力越足。成为专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你能够将这个过程拆成短期内就能达成的小目标,这样能够让你从小胜利走向大胜利,最终走到终点。

规律和习惯:“打鸡血”是不可能长久的,整天挑战自我跟自己较劲也是不可持续的,但成为专家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你需要将你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变成你的习惯。不要整天想着我要去学习(这样的人可能没有有效地学习),而是长期坚持读书;不要想着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而是只要有问题就去分析和解决;不要刻意想着去找实践的机会,而是主动地去做复杂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