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迁移知识”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兼谈课堂教学从“本本”、“师本”走向“生本”
从二则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谈起
“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争论不止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与根本出发点究竟是教材、教师还是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反映教师教育思想的根本问题。
最近听了二节中小学语文课后,更是觉得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课堂教学案例一: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11篇课文《灯光》
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做了二个阅读提示:一是课文哪些段落写现在,哪些段落写往事?二是文章以“灯光”为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描写“灯光”的句子,看到了“灯光”,听到了什么?(2分钟)
然后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不断地让学生找出有“灯光”的句子,重点地、有感情地朗读有“灯光”的句子。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多好啊!”这一句子,并且要求学生重点地、有感情地朗读!(30分钟)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读完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8分钟)
课堂教学案例二:人教社2008年7月第3版七年级下册课文《猫》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作者笔下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里的地位、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变化等课文中所描述的问题分别做一个非常具体详细的梳理。(45分钟)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作者“永不”养猫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二是从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是如何善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30分钟)
最后让学生说说感受、谈谈收获:在同一件事情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15分钟)
从上面两个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是紧扣课本的,无论是小学课本的“灯光”还是初中课文的“猫”,教师都是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来讲解课文中的内容。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教师这种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讲解的东西真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价值吗?
就“当下”及教材与教师而言,“灯光”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里的地位等问题对教师完成眼前的教学任务是有一定作用的,也就是说,就“本本”与“师本”而言,它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离开了这节课,离开了这篇课文,这些所谓的“知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与价值了!因为这些所谓的“知识”是不可迁移的!而课堂教学的本质不是为了教师就教材而教学,也不是为了教师好教,而是要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本本”、“师本”走向“生本”!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完成教材和教师好教的需要出发!
二则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二则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课堂教学的无效与低效源自于我们的“本本”、“师本”教育体系。
“本本”和“师本”教育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围绕教材和教师来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从而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体现为无效与低效。
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要求我们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一切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第三,要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本”,实现高效,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据学生
课堂教学当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最根本的依据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体现出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强调对生命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并把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当成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并以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而加以开发和利用。
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学习
具有自我意愿的学习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优秀的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学习,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教师的“教”和“引导”,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去积极地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
再次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可迁移的知识
课堂教学所要传授的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是那些学生今后可以迁移的知识。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越好,因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实际上,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学生只有学习那些最基本、最具迁移力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增强学习的统摄力和学习效益,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这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对此,孔子有一则非常经典的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指的“一”就是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能创造知识的、“含金量”较高的那些知识。之所以要讲授这个“一”,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夏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