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劣势成为一种防御机制
对于口吃这一语言障碍,我们还有许多没有交代的地方。口吃者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有什么症状?很多口吃者在发怒骂人的时候语言流利,丝毫没有口吃的症状。年长一点的口吃者在阅读和恋爱的时候,交流也没有障碍。这一事实证明,导致口吃的关键性因素是口吃者与别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口吃者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且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时候,他的紧张情绪就随之而来。
如果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困难,那么大家就不会格外关注他说的话。而如果他在这方面存在问题,那么他将会成为家人谈论的对象,成为家人注意的中心。孩子自己也会特别留意说话的问题,他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达。有意识地控制行为的操作往往会引起功能的紊乱。梅林克的童话故事《癞蛤蟆的逃脱》就是上面结论的有力证明。癞蛤蟆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千足动物,并对这一动物的千足特征大加赞赏。癞蛤蟆好奇地问:“你走路的时候首先迈出哪只脚,又是如何依次分配其他999只脚的呢?”千足动物开始思考并观察脚的移动,它试图弄明白自己是如何依次迈出它的脚的,结果却把自己搞糊涂了,竟连一步都迈不出来了。
虽然理清我们生活的方向与轨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试图控制生命的每个步骤、细节,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只有任凭身体肆意发挥,才能创造出生命中的艺术作品。
尽管孩子的口吃习惯会给自己将来的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尽管家人对口吃儿童的同情和特别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利,但是,依然有许多人不是寻找改变现状的时机与机遇,而是一味地寻找借口逃避问题。这种现象在孩子和成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他们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孩子更喜欢依赖别人,并想以自己明显的劣势来赢得优势地位。
巴尔扎克在一个故事中佐证了这一论点。故事中的两个商人都想从对方身上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在做一桩生意,在商量价钱的时候,其中一个商人开始说话结结巴巴的。他的对手意识到,他是想通过口吃的时间来计算盈利。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对策——他突然装作耳聋,假装什么都听不到了,口吃者不得不努力让对方听明白,便慢慢地落了下风。这样一来,双方就扯平了。
尽管口吃者有时会利用这种口吃习惯来争取时间,或者总是习惯强迫别人等他把话说完,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苛责的。我们还是要鼓励他们,友好温柔地对待他们。只有通过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从而完全治愈他们口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