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灵魂的表情:日本能面与能面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伎乐面

公元612年,朝鲜移民味摩之将伎乐传入日本,圣德太子规定伎乐为佛教祭仪,设立乐户,以传习流布。伎乐是一种游行、移动的假面舞蹈,表演者在音乐中列队行进,演戏谑滑稽的小戏,颇似中国乡间的闹花灯、扭秧歌游行。1000多年前的伎乐面具,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东京国立博物馆、东大寺各处犹存200多具。20世纪30年代,傅芸子考察正仓院时,感其“状貌情态,无不深刻生动”。

现存伎乐面有治道、婆罗门、吴公、吴女、金刚、力士、迦楼罗、昆仑、太孤父和醉胡王等,材质为木料或干漆。这些面具形制巨大且从头部自上而下套入,覆盖整个头脸。除妇女、童子外,其他面具均高额深目,鹰鼻丰颐,具有中亚或雅利安人的特点。虽然吴女是典型的唐代女子容貌,但是看吴公的脸,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究其原因,“吴”这个地理位置并不是发源地,大概是朝鲜移民将伎乐传播至日本前的经由地吧;又或许吴公这个面具原来并不叫“吴公”,只是在年龄和身份上与吴女相近,所以凑成一对罢了。伎乐面写实地摹刻愤怒、哄笑、欢喜的瞬间表情。伎乐是日本最早使用假面的艺能,而雕刻在伎乐面上的面孔,来自遥远的五湖四海。

手绘图:治道

伎乐面治道——治道是伎乐表演队伍的开路者,负责引舞、引戏,面具的鼻子特别长。

迦楼罗

手绘图:迦楼罗

伎乐面迦楼罗——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巨型神鸟,毗湿奴大神的坐骑。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大鹏金翅鸟。图片由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提供。

伎乐面昆仑

伎乐面昆仑——唐朝“昆仑奴”是乐伎或奴仆,来自东南亚或非洲。伎乐面将其夸张地表现为尖耳、獠牙的恶鬼。伎乐表演时昆仑骚扰吴女,其滑稽的表现引起满堂哄笑。图片由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提供。

伎乐面吴女

伎乐面吴女——写实性的唐代女子面容。图片由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提供。

手绘图:吴女1

手绘图吴女1——正仓院所藏伎乐面吴女,原物是破损的。

手绘图:吴女2

手绘图吴女2——正仓院所藏另一种式样的伎乐面吴女。

唐代绘彩女俑

唐代绘彩女俑——(摄于洛阳博物馆)丰满的脸庞和悠然自得的表情与伎乐面吴女如出一辙。

唐代绘彩女俑——(摄于洛阳博物馆)安静而落寞的脸。

伎乐面金刚

伎乐面金刚——昆仑行为不端,金刚是惩治他的正义卫士。图片由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提供。

手绘图:吴公

手绘图吴公——伎乐面吴公不是江浙一带“吴国”人,面孔完全不是东亚人,高鼻深目,相貌堂堂,头戴镂空冠,地位尊贵。

唐代牵马胡俑

唐代牵马胡俑——(摄于洛阳博物馆)唐代的外来务工者。

唐代绘彩胡俑

唐代绘彩胡俑——(摄于洛阳博物馆)胡俑手里应有乐器,为乐俑,唐代外域人士总与音乐舞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