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逆流——风吹海水的力量
在大洋中赤道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支庞大的海流,它们自老家大洋东部开始万里“西征”,到达大洋西部后,又各自有一部分“辞别”主流,“会师”赤道附近,然后转向东流,再万里迢迢地返回东部老家,这就是赤道逆流。
赤道逆流成因
赤道北部的低纬度海洋长年吹刮的东北信风将表层海水带动起来,从大洋东部一路浩浩荡荡地向大洋西部流去,形成北赤道海流;赤道南部海水受东南信风的吹刮则形成南赤道海流。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流入大洋西部后,受到陆岸阻挡,各自分成两部分。北赤道流的“主力部队”转而“北伐”,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分别成为湾流和黑潮的主要流源,另一部分离开主力部队,形成向南的支流;南赤道流的“主力部队”转而“南征”,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别成为东澳海流和巴西海流,另一部分则与主力部队“分道扬镳”,形成向北的支流。
北赤道流向南的支流和南赤道流向北的支流在赤道附近汇合后水位抬升,致使大洋西部水面高于东部,从而形成一支自西向东运动的表层海流,相对于自东向西的南北赤道流逆向流动,因此被称为“赤道逆流”。
赤道逆流位置在南北赤道流之间,赤道无风带之下,是赤道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海流。
太平洋赤道逆流
太平洋赤道逆流分为两支。一支是北赤道逆流,夏季在北纬4°~10°,冬季向南移动2′左右,是世界大洋中最强的一支赤道逆流。它从菲律宾外海向东流经15000千米,到达巴拿马湾“寻根”,其流动幅宽为300~700千米;西部流动快,东部流动慢,平均流速为40厘米/秒,最快时达150厘米/秒。另一支是南赤道逆流,位于南纬5°~10°,西起所罗门群岛附近海面,向东可达秘鲁海岸附近,也是西强东弱,在东经170°处的流速为15~30厘米/秒。
大西洋赤道逆流
大西洋也有两支赤道逆流。一支是北赤道逆流,位于北纬3°~5°和9°~12°,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强,最大流速可达150厘米/秒,向东进入非洲西部,然后回到大西洋北赤道流的发源地;另一支是南赤道逆流,在南纬5°~10°流动,强度较弱。
印度洋赤道逆流
印度洋由于受季风影响,赤道无风带在赤道以南,因而赤道逆流也位于赤道南部。夏季,赤道逆流在南赤道流和西南季风流之间自西向东地流动。冬季,北赤道流向西流至非洲东部索马里近海后转而向南,越过赤道后同南赤道流的北上分支汇合,形成“赤道逆流”,在南纬2°~4°和6°~8°向东流去,势力比夏季强大,中西部流速为85厘米/秒,往东逐渐减小。至东经90°附近,该逆流分为两支:较大一支中的一部分转向东南形成爪哇沿岸流,另一部分转向西南加入南赤道流;另一支转向东北加入北赤道流。
赤道逆流对海水的影响
大洋赤道逆流区域海水温度高、含盐量少、降水强度大。赤道逆流和南北赤道流共同组成复杂的热带环流系统。一些海域的海水从四周辐合,迫使表层海水下降,形成“下降流”;另一些海域的海水向周围辐散,下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上升流”,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造成海水颜色变深和透明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