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找出空间极性词和其他语素或词语组配的周遍规则就是本书的研究目的。只有清楚地描述出周遍规则才能对外国学生解释这一规则,才能使学习者按这一规则在范围内进行有效的类推。在研究之前我们要明确三点:第一,能不能发现周遍规则和有没有周遍规则是两个概念,理论上每一个结构都是有周遍规则的,但不是每一个结构的周遍规则都是容易发现的。第二,语言的理解过程和生成过程是不一样的,理解某一语言片段比生成一个合语法的语言片段难度要低,因而如何发现结构的周遍规则,如何帮助学习者做到输出的完全合语法性,避免过度类推,难度相当大。第三,要区分语言中已经实现的片段、可能实现的片段、不会实现的片段三种情况。比如“第一、第二、第三”是已经实现的片段,“第一万万亿零一”是可能实现的片段,而“∗第负一”是不会实现的片段。因考虑到语言变化发展的因素,本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帮助学习者排除掉目前语言系统中不会实现的语言片段上。

二 研究意义

1.空间关系是人类感知世界并以此构建语言世界最基本的关系

人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空间概念是最具体、最容易感知的概念。其他概念是在此基础上投射的结果,比如时间、动作、数量、身体状况、心理活动、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等(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 1981:220)。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来自空间概念(戴浩一,1990: 27)。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是人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是人认知域中的核心部分。空间概念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外界世界的互动来理解和建构的。

人的身体是人类理解和构建空间范畴的出发点。人作为一个生物个体,有其自然属性,比如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总是直立于地面,只能在地面上行走,不能脱离地面漂移,人以此来构建空间关系里的“上—下”关系;无论是走还是跑,由于人体的主要感知器官在前,所以人总是朝前移动,而不是朝后移动,人以此来构建“前—后”关系;人把身体感知成容器,通过最基本的呼吸动作和人体的排泄环节来感知“里—外”和“进—出”。因此,研究空间关系在语言系统中的映射现象,极具研究意义。

2.“上/下”、“前/后”、“里/外”、“东南西北”是构建空间关系最基本的元素

Len Talmy很早就开始研究语言中的空间关系。他观察到每一种语言都用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独特方式来表达空间关系。尽管每一种语言里表达空间关系的词语并不完全对等,但每个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都可以分解成一组最基本的空间关系元素的集合。这些最基本的空间关系在所有的语言中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上/下、里/外、前/后、东/南/西/北”(Len Talmy, 1983: 126)。

在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中,有些词语的定位是内在的,比如“上—下”、“内—外”、“前—后”,它们都与人类的身体有关。这些表达基本空间关系概念意义的词语不仅和空间有关,还和我们如何支配自己的身体有关,人类能用自己的肌肉来进行力的驱动。

有些词语的定位是外在的,比如“东南西北”,我们不能依据人自身的某种特点来确定东南西北,却可以根据自然现象里的日升月落来确定。但是不管这些最基本的词语是外在定位还是内在定位,都是不能改变的。

在儿童语言习得和二语习得中,这几组极性词也都是最先习得的空间关系词语,因此本书选取这些词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他语素是如何与之组配的,并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组配上形式、语义和语用的空位。组配后的形式既包括词也包括短语和小句,本书以“构式”这一术语来统称。

3.极性关系普遍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中

客观世界本身就存在各种相反、相对的现象和关系,比如生与死、老与少、新与旧、好与坏、有与无、动与静、黑与白等。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一直是人类认知和生活的一部分。

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如何体现世界的对立关系的,这一问题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这主要表现为对反义词的研究。Jones指出,“反义词”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是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特征(a key feature of everyday life)(Steven Jones, 2002: 89)。从婴儿时代起,反义词就开始在我们的心理词汇中占据根深蒂固的位置(郑文婧,2006: 61)。Lyons也指出反义关系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语义关系(Lyons, 1968: 460)。

4.在二语习得中,某一词语的用法会在学习者头脑中唤起与之具有极性语义关系的另一词语也具有同一用法的联想

在词汇层面,极性词语所对应的概念是成对储存在心理词库参照董秀芳(2004)“词库”和“词法”的概念。中的,讨论一方必然会激活另一方。在句法层面,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组语义对立的极性词A和B,在展示了极性词A的用法和组配之后,外国学生会下意识地依照A的情况来类推B,但有时候A和B是不对称的,往往一类推就会出错。比如位移动词“上”和“下”是一组语义对立的极性词组,语言系统里有“上馆子”和“下馆子”,也有“上街”、“上图书馆”、“上厕所”等表达,因此外国学生会根据“动词+处所宾语”这一语法结构类推,认为“∗下图书馆”、“∗下厕所”等都是合语法的表达形式。

Trier曾指出,我们每说出一个词,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意识中都会引起这个词的反义词(Lyons, 1977: 270),这句话指出了反义词的纵聚合现象。反义词同时也是一个横组合概念,我们应该更重视反义词的组合同现研究(郑文婧,2006: 63)。

5.空间极性词的组配研究能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难题

根据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难度的调查发现,初级阶段的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语空间关系的表达是学习的难点之一,无论是静态的空间位置关系,比如“车上”、“车里”,还是动态的空间位移关系,比如“你上来,我下去”,外国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至于在空间域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其他用法,比如“看上去”和“看起来”的异同等不仅是初级阶段学习的难点,也是中高级阶段学习的难点。因此本书从实际问题出发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

吕叔湘指出,一个语法形式可以从理论和用法两方面进行研究。可能有一种语法形式,在用法上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但在理论上很值得探讨;也可能有一种语法形式,在理论上没有多少可讨论的,可是在用法上很有讲究。对于语言教学工作者,用法研究显然比理论探讨更重要,不但是教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是这样,教母语是汉语的学生也是这样,因为这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他原来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吕叔湘,1992: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