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报告 General Report

B.1 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状况及展望

乔海曙 谢姗珊乔海曙,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发展与影响;谢姗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发展与影响。

摘要: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为支付结算、证券交易、资产交换等业务创新提供重大发展机遇,为重塑我国金融产业提供了可能。探索我国金融科技的应用现状和理论研究进展有利于厘清金融科技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金融科技 技术红利 互联网金融 金融智能化

一 发展背景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1)总量矛盾:货币宽松与资金收紧

近年来,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广义货币M2历年增速均超过10%,且M2/GDP比值长期为较高水平,表示我国货币供给较为充分。但M1/GDP比值较为平稳且有微弱下降趋势,表示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比重不断下降,货币空转严重。大多数货币未通过有效的信用扩张进入实体经济,银行贷款仍是我国主要的资金供给渠道,但随着企业上市融资和发债的比例显著提高,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与社会融资规模的比值逐年下降。由于只有大中型企业可获得直接融资资格,银行贷款占比的下降迫使中小企业转向民间借贷。以民间借贷的萌芽地——温州为例,其近3年的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均在18%以上。民间借贷利率的畸形上升进一步放大了社会资金的供需矛盾,导致社会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提高,发展举步维艰。乔海曙、杨蕾:《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金融论坛》2016年第9期。

(2)结构矛盾:低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信贷资金投放与企业的社会贡献不符,金融供给结构错位是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信贷资金不断流向低效能企业。自2009年起,我国大型企业贷款占比始终维持在35%以上。大型国有企业过量占用金融资源,却深受产能过剩影响发展有限,其融资成本还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2009年至今,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始终低于30%。由于中小企业授信不足,以大型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这类企业也很难通过其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中小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我国金融市场需求强劲

(1)长尾市场需求觉醒

互联网驱动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以接近零成本的价格传递,且传递成本呈现递减趋势,从而使平均可变成本不断下降。王建军和吴海明(2007)认识到互联网可通过发掘传统金融边界之外的潜在需求,拓展长尾市场,促使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从而增加金融劳动供给。运用大数据等智能化金融分析工具深挖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小微客户潜在需求,根据消费者的意愿不断研发满足个性化金融需求的产品,提高消费者效用。随着千禧一代逐步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年轻客户群高度依赖互联网及数字设备,表现出不同于成熟客群的消费偏好,更偏好个性定制的产品和服务,长尾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

(2)资金配置需求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人均资本积累迅速,由于居民资源配置意识淡薄和理财品种匮乏等,我国居民资产配置长期以房地产投资和存款为主。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出现,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开始觉醒,房地产投资和存款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股票、债券和基金等理财产品投资比重有所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当前以被动投资为主,缺乏持续超额收益的理财产品的时代背景下,居民对证券化资产的配置需求的边际改善空间巨大。牟一凌、张华恩:《金融与科技走向融合共赢的机遇来临》,国泰君安研究报告,2016年8月。

3.互联网下半场即将来临

(1)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我国互联网企业大多以用户为王的思路发展,互联网企业习惯于将已掌握的资源迅速转化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用户,从人口中挖掘、体现自身价值。用户基数已成为评价一家互联网企业或一个产品的影响力、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智能手机的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社会大众对互联网及互联网产品的接触度和认知度显著提升,人均流量使用量呈几何式增长,互联网的用户红利尚存,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体验上投入重金。但是进入2016年,网民和移动网民增速降到10%以下,用户规模呈现饱和状态,各互联网企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用户迁移成本高昂,数量规模的边际效用递减,互联网行业的人口红利殆尽。2006~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2)技术红利逐步兴起

由于人口红利日益消退,用互联网来改变客户获取方式的模式和传统金融模式已成为过去式,当前网络边际渗透能力降低,互联网经济进入下半场。各行业与技术深度融合引发的变革不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是回归产品本身,优化产品性能,提升产品价值。科技的重要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凸显和放大,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开始表现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创新,体现为与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高精尖金融活动的深度融合,以更智能的方式改变金融服务的大多环节。

4.利好政策相继出台

2016年8月,科技部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聚焦金融与科技共同发展,加快国内金融与科技产业布局;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认识到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鼓励金融科技创新。12月,工信部出台《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总结了国内外区块链发展现状和典型应用场景,制定我国区块链发展战略和发展进程。同月,中央人民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该文件是“十三五”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块链技术被写入“十三五”规划,规划强调区块链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生物基因工程等新技术对万物互联的重要作用。此外,区块链也被作为重点前沿技术,要求加强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

(二)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1.线上行为产生大量数据

自2008年智能手机问世以来,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互联网普及推动用户行为的线上化,用户线上访问的商品信息、社交媒体中的图片和文本信息以及视频网站的视频信息和位置信息等都被完整记录下来,互联网用户一年产生的数据量已是进入现代化以前所有历史数据的总和。在互联网行业,最为瞩目的是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数据资源。腾讯凭借其开发的社交软件和游戏,主要记录的是基于社交的各种用户行为和娱乐数据。阿里记录用户在淘宝和天猫上浏览、购买相关商品的行为,获得大量电商数据。百度的数据由用户搜索的关键词、访问的网页构成,体现用户关心的热点和需求。用户的浏览信息已成为大数据最重要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来源,从数据中总结、分析并发现新的用户需求点,从而产生新的商业价值是当下互联网公司发展的主要模式。

2.支付结算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快捷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境内支付系统方面,第二代支付系统的推广工作现已全部完成,银行机构的法人地位可以实现一点清算,大幅提高支付结算效率;组织完成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在北京、上海等全国23个省区市的推广工作,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等清算机构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银联2015年共处理跨行交易206.68亿笔《金融稳定发展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7月。。跨境支付结算方面,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已顺利运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效率稳步上升。

3.征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

我国不断规范征信市场运行秩序,力争为社会获取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一方面,大力培育和规范信用评级市场。加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备案,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动态分析模型,积极开展信用违约率检验,不断丰富事中事后管理,增加对违约率较高的评级机构的检查,最终实现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分层管理。《金融稳定发展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7月。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体系,宣传信用评价的重要性,并帮助信用度高的中小企业和农户获得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三)金融科技成为焦点

1.金融科技的崛起

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的高度融合。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最新定义,金融科技指“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目前,金融科技对金融市场影响较大的四大业务领域为支付清算、投资融资、基础设施、投资管理。根据《金融科技脉动》,2011年全球金融科技行业风险投资额仅为21亿美元,但2015年投资总额达到191亿美元,如图2所示,短短五年间金融科技类已成为全球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

图2 2011~2015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额及交易量

资料来源:KPMG和CB Insight联合发布的Pulse of Fintech。

根据《2016全球金融科技100》,在全球100家最佳金融科技公司中,我国有8家公司上榜,其中蚂蚁金服居榜首,趣店、陆金所、众安保险以及京东金融也位列前十,我国金融科技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2014年我国只有一家公司进入前50强,而2016年前五强金融科技公司中我国占了四家,前十强中占五家,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尽管我国传统金融行业落后于欧美发达市场,但在金融科技领域却优势突出。首先,传统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限,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金融服务未覆盖的人群和领域非常多,传统金融业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覆盖,这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对象。其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精神推进下,我国政府对新技术带来的行业变革持积极的开放性态度,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最后,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高,金融科技公司能够及时推出移动APP等配套工具,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

表1 全球金融科技100强中国上榜公司

资料来源:KPMG和H2 Ventures联合发布的The Fintech 100。

2.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意义

总体来看,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引领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全方位变革,通过虚拟方式替代物理方式,金融业的边界日益模糊。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快速转移,科技终将成为金融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方面,金融科技不断提高金融普惠性,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空白,将业务延伸至长尾市场人群,增加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共享成果的受益人群;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使差异化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精准分析客户需求,并量身定制特色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二 金融科技的应用现状

(一)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结合了纸币和电子货币的优势,并表现出自身特有的优点。一方面,数字货币与纸币特点一致,在流转过程中不需要审查从而具有较强的匿名特点;另一方面,数字货币也具备电子货币的高支付效率等长处。与此同时,数字货币基于分布式等区块链技术,因而可以实现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流转,且更加安全。由此,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试水数字货币的研发(见表2)。

表2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二)跨境结算

与传统跨境支付体系相比,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是在摒弃中介机构的情况下,运用数字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实现跨境结算,区块链上交易双方可跨越地区的限制,全天24小时实时交易,款项划转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各国在跨境结算领域的探索见表3。

表3 区块链技术在跨境结算领域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三)证券发行与交易

证券发行公司借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在特定条件下自己发行资产凭证,证券交易双方可利用区块链平台点对点交易,迅速完成证券交易、结算等其他环节。目前,世界各大交易所纷纷进行区块链在证券发行与交易方面的探索,表4为各交易所目前的探索进展。

表4 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发行与交易领域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四)供应链金融与票据

基于区块链的票据市场凭借时间戳功能自动记录票据从产生到兑付的整个流程,时间戳具有不可逆性,可有效防止票据伪造和篡改等现行票据问题。供应链金融也可通过区块链减少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上所有参与方(包括供货商、进货商、银行)均使用同一去中心化账本记账,并在预定时间触发智能合约完成自动支付和清算,实现端到端透明化,极大地提高运作效率。各国对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和票据领域的应用研究如表5所示。

表5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与票据领域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五)数字资产管理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平台实现所有资产上链转为数字资产,资产权属双方可直接进行对接与交易,在得到交易指令后,双方只需将数字资产所有权转移至对方名下,完成权属变更,交易简便快捷,推动价值互联。此外,在涉及多项资产、多方交易时,智能合约和多重签名也可有效解决多方产权归属难题。各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探索见表6。

表6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资产领域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六)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海量采集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偏好信息和风险信息。国内金融机构也纷纷对大数据金融的应用进行探索(见表7)。

表7 大数据金融的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七)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即机器人投资顾问,基于客户本身的理财需求和风险偏好,利用人工智能产品为客户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现有智能投顾平台资产配置思路主要基于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按照投资分散、个性化的原则,构建算法和数据模型完成理财顾问服务。我国现有智能投顾平台如表8所示。

表8 智能投顾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八)监管科技

金融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升级改革,但也放大了金融风险,带来了网络安全隐患、操作风险等问题。2017年我国将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防范金融风险也应与时俱进地采用金融科技。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首次提出用科技服务监管,国内外关于监管科技的主要探索如表9所示。

表9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整理所得。

三 金融科技的理论研究进展

以中国知网中主题为金融科技的论文为基础,并剔除科技金融相关文献,对2016~2017年6315篇与区块链金融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越来越多与“金融科技”相关的研究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金融科技研究的内容主要与以下关键词有关: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

从图3可以看出,金融科技、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等关键词均处于比较中心的位置,说明金融科技研究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且较多地论述了金融科技与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相似,金融科技也是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体,二者有何异同是研究难点之一。

图3 2016~2017年金融科技研究关键词的共词分析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图自行整理。

概括来看,我国金融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金融科技的性质界定,通过对金融科技下定义划定金融科技的大致范畴;②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异同比较,与互联网金融相似,金融科技兼具金融和科技属性,分析二者存在何种区别,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有何不同;③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博弈研究,金融科技拓展金融长尾市场,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将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冲击,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奋起反击和竞争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金融科技的性质研究

1.金融科技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异军突起,相关研究开始涌现。关于金融科技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权威统一的解释,国外学者较早开展了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金融科技定义为“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技术引发金融模式变革。Susanne Chishti等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出发,认为金融科技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顾问和产品研发的新型科技。Susanne Chishti、Janos Barberis:《FinTech金融科技圣经》,商业周刊,2016。金融科技公司自身不提供金融服务,只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提升风控、产品创新能力。以陈生强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金融科技是金融与技术的合成,本质则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高科技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陈生强:《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有什么不同?》,博鳌亚洲论坛,2017。王丽辉在其文章中表达了对金融科技的不同见解:金融科技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两者的融合兼具深度和广度,覆盖了行业运行的各个方面,科技的融入使得金融更有效率。王丽辉:《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2期。本书认为金融科技兼具金融属性和科技导向,但并非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真正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产生新的金融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异同

互联网金融同样涉及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引发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宁小军指出互联网金融是我国特有的金融概念,而金融科技这一概念的范围更广,适用于欧美国家乃至全球范畴。宁小军:《Fintech时代来临:金融科技VS传统银行——互联网交易型银行发展启示录》,《银行家》2017年第1期。关于二者的内在本质,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不存在本质区别,童文涛认为二者具有相同的内涵,都是利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从而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童文涛:《大资管时代即将到来》,《银行家》2016年第5期。;郭玮认为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的转变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并未给金融业带来显著变革郭玮:《FinTech的新场景:消费金融与新科技》,2017科技金融发展论坛,2017。。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存在本质区别,巴曙松等指出金融科技的内涵比互联网金融更广,互联网金融只是优化了用户的产品体验、购买渠道、消费方式,但未对金融业产生实质影响;而金融科技则利用技术由外及内全方位变革传统金融业,更强调“技术赋能”。巴曙松、白海峰:《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探索》,《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第11期。本书认为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强调技术创新对金融的赋能和推动作用。

(二)金融科技的颠覆效应

廖岷立足金融机构角度,系统研究了金融科技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巨大冲击,认为金融科技将加剧金融脱媒风险。廖岷:《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新金融》2016年第10期。李文红等认为金融科技抢占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客户群体,可能造成传统金融机构盈利模式改变。李文红、蒋则沈:《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第3期。金融科技将推动银行存款和贷款业务实现线上智能交易,贷款也可智能管理,银行柜员和信贷经理等从事传统存贷款业务的银行从业人员会出现裁员危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为经纪业务,金融科技推动智能证券成为可能,系统自动匹配需求方,交易即可撮合成功,迫使证券公司寻求新的盈利点。Frey等利用美国劳工部数据,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各行业就业的影响,其中对金融业就业的负向影响最为突出。Frey C. B., Osborne M. A..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6, 16:25-26.根据牛津大学的相关研究(2016),金融行业受到自动化威胁的风险高于所有技能型行业,以金融员工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高薪工作岗位,将会成为“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的“重灾区”。

(三)金融科技的优劣研究

赵鹞从金融功能观的角度出发,指出金融科技虽未增加金融的基本功能,但更充分地发挥金融现有功能,深刻变革金融服务的提供和获取方式。赵鹞:《Fintech的特征、兴起、功能及风险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9期。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认为金融科技分别从客户、产品与服务、渠道三个维度创造机遇。首先,普华永道认为金融科技具有全天候、跨地域的属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金融服务拓展至长尾市场,金融服务群体不断扩大普华永道:《跨越行业界线: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务新格局》,全球金融科技报告,2016年3月。;其次,金融科技精细分析客户需求,推动金融机构转变产品业务发展方式,由简单化、标准化向复杂化、个性化演变;最后,周永林认为金融科技公司本身带有“互联网基因”,由于金融科技不必承担传统金融机构高昂的系统维护成本,更加专注于研究单一目标的解决方案,从而开发出成本更低的数字金融产品。周永林:《区块链金融:若隐若现的新金融蓝图》,《金融电子化》2016年第1期。

朱太辉等梳理了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认为金融科技的出现使金融风险更加隐蔽和突出。朱太辉、陈璐:《Fintech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7期。童文涛认为金融科技在我国发展年限较短,由于缺乏历史数据,可能产生风险低估等问题,从而加倍扩大金融风险。童文涛:《大资管时代即将到来》,《银行家》2016年第5期。周昆平认为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因而具有跨行业、跨市场的特性,传统的栅栏式风险隔离方法不再适用,风险防范迎来巨大挑战。周昆平:《如何通过发展金融科技优化金融服务?》,《银行家》2017年第1期。

(四)金融科技的博弈研究

金融科技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倒逼式的竞争压力”,众多学者的观点集中表现为金融科技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是唯一出路。王广宇等认为,我国传统金融机构一直处于大而不倒的垄断地位,金融机构审时度势,凭借金融科技迅速发展才是长久之策王广宇、何俊妮:《金融科技的未来与责任》,《南方金融》2017年第3期。;陈生强指出金融科技推崇的数字化金融产品目前仍旧成本高昂,只有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二者才能实现共赢,金融科技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基于现有金融体系,金融科技的发展无法脱离现有金融生态系统陈生强:《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有什么不同?》,博鳌亚洲论坛,2017。;金融机构注重金融科技发展,不断为传统金融服务注入创新开放的基因。

四 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推动金融普惠性发展

金融科技全天候服务、突破时空限制、低成本且具有开放性,可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辐射半径,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广泛应用于高速网络化的信息处理,不断降低长尾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满足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各类社会冗余资源组织起来,进行交换共享,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金融普惠性发展将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促进金融专业化发展

金融科技凭借其互联互通的优势,发掘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研发出满足个性化金融需求的产品,优化客户体验。可运用大数据等智能化金融分析工具深挖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小微客户潜在需求,根据消费者的意愿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将凭借对某一领域长期深耕细作的优势,培育较为稳固的客户群体,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市场,显著提升专业化程度。

(三)驱动金融智能化发展

与互联网公司的创新精神一致,金融科技将各种前沿技术和理念带入金融领域,驱动金融业务走向智能化的新阶段。一系列以“廉价、即时、可得”为特征的智能化金融形式,如智能证券、智能投顾、区块链互助保障平台等金融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线基础金融服务。区块链使得互联网上进行的金融交易可以通过嵌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价值交换、权属转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智能投顾成为现实,金融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