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与调适: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的内涵

目前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现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其实是一种古老的人类文明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人类产生之初就存在了(Darwin, 1859:1, 30;尹绍亭,2013:44~49)。生态文明富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价值伦理形态”(高德明,2011:2),能深入地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以及人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所以,有必要把生态文明划分为传统生态文明和现代生态文明。现代生态文明多强调的是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在高科技发展背景下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传统生态文明更多体现的是人类的生存历史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因此,对传统生态文明的研究不容忽视。本书旨在以传统生态文明为立题基点,以德昂族的情况为个案做出相应的研究分析。本章旨在探索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的内涵。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跨中缅边境而居,国内人口两万左右,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相邻的民族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汉族等。

据史料记载,德昂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的濮人,唐宋时期的朴子、茫人,元明时期的金齿、蒲人,清代的崩龙(《德昂族简史》编写组,1986:7~31;方慧,1988:82~88)。新中国成立后,该民族沿用了“崩龙”这一称呼,后按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9月正式称为“德昂族”(俞茹,1999:1)。德昂族主要分布的云南西南部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德昂族的先民濮人作为云南西南部古老的世居民族,是较早开发这片区域的群体之一,不但种植水稻和茶叶,还兼有木棉布纺织。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加上近代战乱的影响,该民族先民被迫四处迁徙,有的甚至逃到境外,导致今天德昂族散居和跨境而居的居住格局(桑耀华,1999:14~21)。

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中孟高棉语族的佤德昂语支,该民族传统上没有文字;信仰万物有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有丰富的自然崇拜知识,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出他们面对环境变迁的适应与选择。德昂族主要分布在山坝之间,其生存安全和生态安全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密切相连。与生活在该区域的其他民族一样,德昂族的生产活动以对水稻、旱谷、茶叶等的农业耕作为主,作物收成的好坏一般取决于降雨的情况:降雨规律,则收成好;降雨不规律,则发生旱灾和水灾,会极大地减少或摧毁作物的收成,这直接威胁着该民族的生存安全。

与其他的环境资源相比,德昂族对茶叶有一种特别的认知。该民族的创世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即“最早的祖先传说”,传唱出“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出”(赵腊林、陈志鹏,1983:141)。由此,德昂族的创世古歌承载着他们对生命起源的认知。不仅如此,德昂语把茶叶称作“ja ju”,“ja”的意思是“祖母或外祖母”,“ju”是“眼睛亮了”。相传,很久以前住在大山里的德昂王子得到一包茶种,其母亲是盲人,摸到茶种,眼病好了,眼睛能看得见了(《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省编辑组,1987:25)。无论是创世古歌,还是德昂语对茶叶的解释,都在把茶叶与生命和健康相联系。

德昂族尚茶、植茶、好饮浓茶,种茶历史悠久,被周围的相邻民族称作“古老的茶农”(滕二召,2006;李全敏,2011)。茶叶联系着德昂族的生计、生存乃至生命的整个过程。茶叶生产,是德昂先民留下来的生计活动,代代相传至今;把茶叶投入市场交换,是德昂族与其他群落互通有无的生存法则;茶叶消费是德昂族的生活之需,同时也是构建和维系该民族亲属网络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也保障着德昂族的生命健康。而且,德昂族用茶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能展示出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生态文明的主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知识和环境资源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这些要素构成了该民族传统生态文明的特有内涵。这可以从技术、制度、知识、信仰四个层面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