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工业化与创新驱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

以上的讨论更针对将工业化局限在经济领域内。但是,工业化只是“首先表现为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然后表现为由此而引起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挑战和变动,最终必然会导致并表现为人民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它将导致整个经济体制或社会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社会制度或者经济体制也将会对工业化的实现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情况之不同而对它起到推进、延缓或阻碍的作用”。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第5页。因此,无论是从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角度思考,还是保证工业化进程能够带来更美好的人类社会角度分析,都有必要将工业化问题拓展到更为宽广的语境中。而这必然要提及的是和工业化紧密关联的另外一个范畴——现代化。有关现代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几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会对此有所研究。但是,现代化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第11页。只是工业化更加强调经济增长和结构变革,而这正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所有可以更为直接地认为工业化就是经济现代化。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如果将工业化作为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制定工业化战略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目标,还需要关注更多的社会公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促进包容和可持续性的工业发展作为第九项目标提出。可以认为,如果我们基于上述“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的界定,那么包容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就是满足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约束条件的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者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2015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技术和创新对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的作用》,该报告指出,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长期、可持续的工业化,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二个要素是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工业发展和社会,其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利益公平分配;第三个要素是环境可持续性,其使工业活动所带来的繁荣与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负面环境影响脱钩。实际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较少考虑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这两个要素,因为这两个要素往往被认为是影响工业化速度的约束条件,而要真正实现成功的工业化战略,是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包容性和努力实现绿色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许多利弊中权衡,这也正是工业化战略和政策的关键点所在。实际上,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战略与传统的工业化战略的驱动力同样是创新驱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但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需要权衡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在满足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推进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当然,社会包容性本身也是一个内涵丰富、非常复杂的概念,平等就业机会、收入分配公平、区域发展协调、发展人人可负担得起并公平利用的优质的基础设施(包括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和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等,都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包容性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包容的工业化战略和政策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技术组合、创新类型既有利于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推进,又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社会收入分配,这需要考虑技术创新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市场结构、基础设施、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之间的匹配关系。从环境可持续性角度看,清洁能源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应用和推广无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这些技术创新可以体现为具体生产工艺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而后者则是在国家层面上通过推进高技术与低技术的替代而实现的。当然,这种技术替代和工艺创新的采用,面临着高昂成本的制约。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和政策层面考虑如何推进实施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

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体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包容性增长、绿色清洁环保工业、鼓励工业科技创新、推进工业信息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后发展国家工业扶贫等六个方面指出了当前世界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具体包括六个方面。(1)发展优质、可靠、可持续和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包括区域和跨境基础设施,以支持经济发展和提升人类福祉,重点是人人可负担得起并公平利用上述基础设施。(2)促进包容可持续工业化,到2030年,根据各国国情,大幅提高工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使最不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翻番。(3)增加小型工业和其他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些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包括负担得起的信贷的机会,将上述企业纳入价值链和市场。(4)到2030年,所有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行动,升级基础设施,改进工业以提升其可持续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更多采用清洁和环保技术及产业流程。(5)在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工业部门的技术能力。鼓励创新,大幅增加每100万人口中的研发人员数量,并增加公共和私人研发支出。(6)在工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扶贫。①向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技术和技能支持,以促进其开发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基础设施;②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技术开发、研究与创新,包括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以实现工业多样化,增加商品附加值;③大幅提升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度,力争到2020年在最不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普遍提供因特网服务。

如果基于上述分析,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提出用图1-1表示的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基本实现路径。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国情制定相应的工业化战略和政策,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国际合作,实现创新驱动的满足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要求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体包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扩大平等就业,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增加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发展优质的、人人负担得起并公平使用的基础设施,绿色生产工艺广泛采用、绿色工业迅速发展,清洁能源广泛使用、能源效率大幅提升等各方面的内涵。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两点。一是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实现一定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去工业化”,没有工业的发展,也就没有现代化。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一定要通过创新推进工业可持续增长来实现,没有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技术创新能力都会被削弱甚至根本谈不上技术创新;二是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实现,一定要基于本国的国情,脱离本国国情而制定的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恰恰是不可持续的。各国需要基于自己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禀赋,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状况,权衡各类利弊,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选择正确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

图1-1 创新驱动的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有关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