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工业化与创新驱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以创新深化中国的包容可持续工业化

中国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新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第21页。为核心内容的工业化战略。显然,新型工业化是与传统工业化相对而言的,如果传统工业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那么新型工业化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叠加了信息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如果说传统工业化过程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那么新型工业化则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传统工业化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发达国家以前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那么新型工业化则重视将工业化规律与本国人力资源条件有机结合;如果说传统工业化强调在工业化进程重工业数量的扩展,那么新型工业化过程则重视在工业化过程中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工业质量和经济效益。陈佳贵、黄群慧:《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工业现代化》,《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因此,所谓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内涵,实质也是推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中国特色的、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工业化的方向及强调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更是指导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原则,成为中国未来深化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根本保证。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在建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是包容的、可持续性的,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的经济增长。因此,无论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四化同步”战略,以及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与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深度契合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中国政府积极响应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推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要求,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中,中国明确提出:“推动工业化进程。统筹推进包容和可持续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动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不仅如此,2016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试图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更好地推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进程,提高包容可持续工业化战略执行力。

具体而言,中国推进包容可持续工业化进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项重大任务。

一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工业强国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创新发展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中国发展的动力、方法论原则及关于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北京,2015年10月29日,第1页。。这实际上也系统地回答了创新是未来深化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动力。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三步走”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法治保障有力。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与国家创新战略相适应,2015年5月19日,中国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黄群慧:《全面实施制造强国建设的新阶段》,《经济日报》2017年5月19日。这是一个制造强国建设的10年行动纲领,也意味着中国开始全面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提出制造强国战略是基于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世界工业化趋势和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提出的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大发展战略。从中国的国情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看,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也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步入工业经济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从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零部件生产、所处全球价值链环节、高端产业占比等各方面衡量,中国的工业是大而不强的,中国是工业大国而不是工业强国。工业化后期对中国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既是技术创新的来源方又是技术创新的应用方,没有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整个经济就无法实现转型升级,也就无法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因此,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是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梦想的必然要求。从世界工业化进程看,近些年发达工业国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其“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推出一系列的规划,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潮流,适应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不断强化其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的高端地位。例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34项计划、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等等。在新工业革命这种世界工业化新趋势下,中国需要在分析新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前提下,制定出自己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这既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的需要。中国提出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10年行动纲领的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国际竞争性的战略规划文本,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高端产业、技术进步的路线图。该规划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通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五大工程,明确未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重点领域,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二 保持合理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基础设施韧性

我们在强调创新驱动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独立过程。一方面,由于进入经济“新常态”、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技术创新,又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从这个意义看,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并不是绝对矛盾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创新驱动需要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速为条件,关键是如何提高投资的效率、优化投资的环境,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实现溢出效应。目前,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正处于深化阶段,一方面由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因此很多地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已经陈旧,大量的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不断考验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尤其是国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国外相比还相差较大,建立质量高和复原能力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已是中国目前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如果基于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韧性”概念,“抵御能力、吸收能力与恢复能力”是韧性系统的三个主要特征,中国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建设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另外,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而中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和多年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正大有用武之地。不仅在国内,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正在国际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绿色发展”作为一大发展理念提出并在全文中一以贯之,不仅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而且具体要求“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中国制造2025》将绿色发展列入了五大基本方针和五大重点工程,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是“十三五”时期及更远的未来的重大任务。绿色制造要求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一系列具体内容,包括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货物贸易国,然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增长模式在较长时期内主导工业发展,使国内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新工业革命以及“工业4.0”时代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挑战。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在这种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重要要求,而且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应对全球低碳竞争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中国能源和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十三五”时期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与单纯节能减排的强制性约束不同,更宜采取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政策思路,政策着力点要放在理念转变、技术支持、标准完善等方面,实施方式应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一是要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现绿色制造技术群体性突破;二是要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加大对绿色制造资金支持;五是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推动绿色物流发展;六是启动政府绿色采购工程,引导绿色消费行为;七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企业绿色经营管理创新;八是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绿色制造提供人才保障黄群慧、杨丹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着力点》,《经济日报》2015年12月10日。

四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努力构建现代要素显著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存在一个产业体系中三次产业依次主导的高级化过程,现代产业结构往往表现为现代服务业主导,占比可以达到70%的产业结构。但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次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统计意义的三次产业结构数量比例关系越来越难以度量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及各种形式软件等“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信息(数据)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对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信息(数据)要素就成为产业体系的核心现代要素,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主要表现为信息(数据)作为核心投入对各传统产业改造的程度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程度,从度量的经济指标看,则主要表现为由于信息(数据)要素投入而导致的产业边际效率改善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程度。随着信息(数据)作为核心要素的不断投入,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物联网(或者说是物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现代产业体系正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主线不断演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最终方向是智能化,并进一步支持了整个社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黄群慧:《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光明日报》2016年6月8日。

五 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避免“过早的去工业化”

对于中国深化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进程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注意避免“过早的去工业化”,积极通过创新改造传统工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决定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推进问题,更关系到步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工业化。虽然中国离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梦想如此之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全面工业化。工业化史表明,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往往是曲折的,迄今为止真正成功“赶超”而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屈指可数,除了几个小的经济体外,大约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了工业化。近些年,中国出现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加大,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脱实向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黄群慧:《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光明日报》2017年3月20日。一是虚拟经济中的主体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例快速增加,从2001年的4.7%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8.4%,2016年初步核算结果也是8.4%,这几乎已经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美国不足7%,日本也只有5%左右。二是中国实体经济规模占GDP比例快速下降,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总值作为实体经济口径计算,其占比从2011年的71.5%下降到2015年的66.1%,2016年初步核算结果是64.7%。三是从上市公司看,金融板块的利润额已经占到了所有上市公司利润额的50%以上,这意味着金融板块企业利润额超过了其他所有上市公司利润额之和。麦肯锡最近一份针对中国3500家上市公司和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利润80%由金融企业拿走,而美国的经济利润只有20%归金融企业。四是实体经济中的主体制造业企业成本升高、利润下降、杠杆率提升,而且在货币供应量连续多年达到12%以上,2011年到2015年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倍数从1.74倍上升到2.03倍比例的情况下,面对充裕的流动性,制造业资金却十分短缺、资金成本较高,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金融业过度偏离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的本质,虚拟经济无法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种“脱实向虚”的问题表明,实体经济供给与金融供给之间、实体经济供给与房地产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这个结构性失衡问题,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否则伴随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萎缩,会出现经济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但效率反而降低的“逆库兹涅兹化”问题。对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中国而言,效率下降会使得我们加大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进而使中国不能够顺利地实现工业化。

要深化工业化进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当今整个世界仍处于工业化时代,工业的重要地位并未改变。中国应该更加关注工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实际上,快速的、低成本的工业化战略造就了数量庞大的中国工业,但是也遗留下工业大而不强、工业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的重大问题。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还不及美国的1/5。如果不能够继续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提高效率,那么中国可能会因“过早的去工业化”而最终无法实现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梦,即使现在中国离这个梦想仅一步之遥。而且,在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过程中,还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所带来的高端制造工业的挤压及资源争夺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意味着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竞争更多的是实体经济的竞争,是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因此,未来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要迎接这些挑战,一是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避免城市化与实体经济脱节,不能让房地产仅成为炒作对象,要让城市化进程发挥其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的引导作用。二是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深化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要注意尽量减少由于电子商务的大发展而产生对高质量产品的“挤出效应”以及对低成本实体经济需求的“扩张效应”。三是要处理好国际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要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在扩大开放的基础上交流融合创新,推进中国工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六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很大,长期以来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梯度发展的格局,从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要求看,区域间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任务。如何协调各区域工业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促进工业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效流动,化解工业资源配置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工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这是中国推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从国家角度看,已经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未来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实现工业生产要素区域间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构造区域工业发展新生态。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优化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措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形成以首都为核心、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不仅可以创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工业投资需求,同时也努力构造研发与制造产业链条京津冀三地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的工业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战略覆盖全国11个省份,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工业分工协作,形成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制造业协调发展带,有望形成若干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向的、世界级的、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则旨在到2030年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这些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以工业生产要素有效配置为基础,也促进了工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是这些区域层面的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抓手和服务目标。因此,推进大的区域发展战略,要从长期着手,应该通过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优化工业资源在各地的区域配置和产业价值链分工格局,提高供给要素质量,促进工业要素合理流动,逐步打造出工业发展的新产业生态系统。

七 实施精准产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般而言,产业政策出台是政府为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和层次低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是一种相对长期的、供给侧管理的经济政策。虽然产业政策一直伴随着争议,但对于中小企业给予产业政策扶持,一直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中小企业发展不仅对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包容性的工业化,而且中小企业还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颠覆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和政府都认识到了培育高技术中小企业、促进高技术创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精准的产业政策,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创新奠定制度条件,是推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中小企业创新“生态位”的优势比较低,无论是创新资金获取,还是科技成果来源,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倾斜,都与大型企业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3.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陈佳贵、黄群慧:《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工业现代化》,《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

5.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黄群慧:《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6期。

7.黄群慧:《全面实施制造强国建设的新阶段》,《经济日报》2017年5月19日。

8.黄群慧:《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光明日报》2017年3月20日。

9.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1995~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0.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

11.黄群慧:《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光明日报》2016年6月8日。

12.黄群慧:《打牢实体经济的根基》,《求是》2016年第4期。

13.黄群慧、贺俊等:《新工业革命:理论视野与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4.黄群慧、杨丹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着力点》,《经济日报》2015年12月10日。

15.黄群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6.黄群慧:《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1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18.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19.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技术和创新对包容和可持续工业发展的作用》,维也纳,2015。

20.林毅夫:《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6期。

2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

22.〔美〕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3.〔美〕R. R.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苏中友等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24.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5.武力:《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北京,2015年10月29日。

27.〔英〕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8.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9.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30.张晓晶:《增长放缓不是“狼来了”:中国未来增长前景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4期。

31.赵晓雷:《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5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https://www.image.ccidnet.com

3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