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方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4年2月24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肩负着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中国方案”的文化魅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
《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是“旧邦”;但从社会形态看,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这是在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几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又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回顾历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就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态,无论王朝如何更替,中国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都不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形态始终未曾改变。清朝末年,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多少仁人志士流血牺牲共赴国难,却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存有多少思想和智慧,都不能救国民于水火。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武装头脑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革命为手段,寻求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照亮了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毋庸讳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建设领域,都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也并不能取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单纯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法深刻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民族品格、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为人处世之道,还包含丰富的治国理政、兴德化民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生长的思想文化土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自然要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但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不能失去民族性,不能剥离中国的文化传统。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寻社会主义“中国方案”的传统文化基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中国方案”的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