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本文讨论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引入并应用话题结构的相关概念与特点的相关问题,为在口语训练时注重培养对话题句句式的应用,训练初学者对汉语的“话题优先”这一特点的把握与运用,以淡化原有的、较复杂的、对句子从句法结构方面的分析与讲解提供参考,以达到更快速有效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当前较具代表性的初级口语入门教材《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上)中发现,话题句在量上占很大比重,各类话题句均有出现,本文根据各类话题句的不同特点,讨论话题结构用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国内外关于汉语话题的研究
1968年,赵元任首次提出了“汉语主语话题等同论”这一观点,他认为,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就是话题和它所对应的述题的关系。李讷和Thompson进一步关注汉语问题,提出了“主语话题”类型学。“主语话题”类型学把汉语归入了“话题优先”型语言,以区别于以英语为代表的“主语优先”型语言。从此以后,话题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汉语话题问题的研究跟人类语言普遍的语法理论和普遍的类型学问题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随后,关于汉语话题在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观点出现了。胡裕树、范晓认为话题属于语用平面,而主语属于句法平面;此外,话题一般是已知信息,或是旧信息,述题则一般是未知信息,或是新信息。范开泰等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主语和话题属于不同的平面,两者有时候一致,有时候也不一致,而话题应该是作为句子语用分析的对象。他从语用角度出发,把话题分为话语话题、结构话题。
在国内的话题研究中,陆俭明最早给汉语话题提出了有一定操作性的形式标准,他从句法上归纳出了话题的三种形式标志,即“非句子重音所在”“能在其后加上‘是不是’形成反复问句”“能在其后加上前置连词使句子成为问句”。这些标准虽然未成为定论,但意义重大。
自此,许多海内外汉语学者对汉语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继赵元任之后,主张以话题、述题来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语法方面前后有曹逢甫、Li和Thompson、张伯江和方梅、徐烈炯和刘丹青等的研究;形式语法方面,有黄正德、Huang和Li、Xu和Langendoen、徐烈炯和刘丹青的研究;而在结构语法方面,除了赵元任,还有朱德熙、李临定、陆俭明、胡裕树和范晓、范开泰、范晓和胡裕树、史有为等的著作和研究。
2.国内外关于汉语话题在语言教学中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对现代汉语话题结构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但成果不多;暂未见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
曹秀玲、杨素英、黄月圆、高立群、崔希亮通过测试和自由作文两种语料,考察母语为英语、日语、韩语的汉语习得者在各种汉语话题句的合法度判断、话题回指辨认及话题句运用方面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以探讨制约汉语话题句习得的因素。他们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第一,习得者并没有经历一个普遍的以话题为主的阶段;第二,习得者在学习初期多数是用SVO的最简结构来分析句子,因此,句子结构会影响他们对话题的使用和理解;第三,母语中的话题突出的特点可以正迁移到话题突出的目标语中,但由于习得者具有保守性,母语正迁移在习得后期比早期明显。
杨眉指出,话题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汉语的语序、语言类型及汉语的认知心理等多方面问题;话题在句法形式上会有一定的反映,如语法标记、语音停顿等;话题同时受到相互制约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的影响,由话题标记从实到虚的演变及语法结构的转换移位等可以看出,话题正处于语法化的进程中,但仍属于语用范畴,还不是一个句法范畴。该文章认为,话题结构不仅是汉语中有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还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的难点之一,所以,将话题研究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革新的重要方面。
姚懿晨肯定了主题句在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关注了以主谓谓语句和存现句的习得来加深认识主题句的现象。这里的“主题”即本文的“话题”。文章认为,“主题”这一概念是长期为汉语语法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从这一概念被提出至今,对于它的各种研究一直持续着,许多语法学家为之倾注了心血。当前不少学者认为,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言,它区别于“主语突出”的语言。因此,对于汉语语言学来说,对主题的研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迄今为止,对“主题”本体的研究相当丰富,但是对现代汉语主题句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该文章试图通过对两类较典型的主题句——主谓谓语句和存现句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来加深对主题句的认识。具体来说,文章通过对外国学生语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数据分析,在相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主谓谓语句和存现句的习得情况、汉语主题的习得情况,以及它们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的要素。
3.国内外关于汉语口语教学的研究
有研究认为,汉语口语课的重点在于话语功能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语法,而把话题结构引入教学可以淡化语法的地位。
Rod Ellis提到,课堂上语言学习者会受益于一种由他们决定选择什么话题及如何进行下去的互相作用的活动,他们还会从听别的学习者、尽量用目的语交流的活动及这些学习者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中受益。
王若江认为,应当把汉语口语教学重心从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转移到对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增强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差异性的认识;有意识地从总体格局上淡化知识性,同时强化技能训练。我们汉语口语课的“汉语口语”应定性为“当代的普通话,包括用正式发言风格与非正式发言风格说出的”。伏双全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几条原则》中也有相似观点,他认为口语教学是训练“输出”的能力。
钱锦昕指出,汉语口语课的现状是很多老师把口语讲成了综合课、语法课,大量灌输生词或语法。她还认为,大量的口语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话题相关教学融入汉语口语课可避免出现大量灌输语法的现象。
年文认为,在口语表达中,语句的结构和语法相当重要,学生在综合课上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句型和语法规则。因此,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过的句型组织语言,可以进行造句或句型替换练习,可以根据学过的标准语句进行词语替换或仿句、造句练习。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母语的使用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言交流,应收集多数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并集中讲解,提醒注意。想要流利并得体地进行汉语口语表达,语言能力和逻辑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往往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在进行口语训练和教学时,教师应多选用话题讨论或任务式教学方法。年文的观点“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母语的使用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言交流”特别值得注意。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掌握了话题结构的表达方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言交流”。
王玲娟在其《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析》中强调了语感、语感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阐明了语感教学应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理解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而语境是理解的前提,也是语感形成的有力催化剂。语境有小语境与大语境之分。小语境指上下文的联系,是一种静态的语言环境;大语境是指与言语活动有关的由各种因素构成的交际情境,包括社会环境、交际场合、人的心理状况等,是一种动态的语言环境。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具体的交际场合,理解就会变得肤浅,甚至成为脱离实际的死记硬背,更谈不上什么语感。理解可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只有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够使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都离不开语境。只有在语境中,语感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二)研究思路、方法、意义
本文先是从已有的汉语话题研究中总结出汉语话题的定义、特点及类别;再以此为基础进行语料分析,分析的对象为《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上);然后根据分析得出语料中各类话题结构的分布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再总结出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话题教学法”及其优势与局限;最后提出相关的后续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文献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借此进一步加深了对汉语话题及相关方面的理论认知,为后文研究奠定了基础;探索性研究法,根据话题相关性质与对语料的分析,探索出各类话题的具体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在各类话题具体教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话题教学法”。
本文认为,在汉语中,可以分析为“话题-述题”结构的句子都可以看作话题句。从当前较权威、较多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上)这一教材中可以看出,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话题句。当前汉语口语教学重在语法、句型的练习,为了进一步强调汉语口语课的交际功能,可从语用角度寻求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新方式,充分利用汉语话题优先这一特点,引入话题句教学,对汉语学习者进行初级口语训练。
(三)论文框架与体例说明
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讨论国内外关于汉语话题的研究、汉语话题在语言教学中的研究、汉语口语教学的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意义,并做出相关体例说明。第二部分为汉语话题简述,讨论、总结汉语话题的定义、特点和类别。第三部分为语料分析,以《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上)为参照对象,分析该教材中各类话题、话题标记等的分布情况。第四部分为汉语话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提出了针对各类话题的具体教学方法。第五部分为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话题教学法”,对第四部分提出的教学方法做了归纳总结,并推断出“话题教学法”的优势和局限性。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了全文的研究过程与成果,并提出后续研究内容。
本文引用的文献均用序号标记做尾注说明。全文所用例句或例句组的编排用序号(1)(2)(3)依次标明。部分例句以几个句子组成的例句组出现,如例句组(1)中共有三个例句,则在(1)后面加后入英文字母序号a、b、c分别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