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校园欺凌的现状及特征
(一)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绝大多数欺凌者曾经受过欺凌
校园欺凌是一种负面行为,在自陈式问卷中,根据被调查者对于负面行为填写普遍可能造成的偏差,我们将“无”和“极少”这两个等级定义为正常行为,“偶尔”和“经常”则定义为欺凌行为。表4显示,样本中受欺凌的发生率为25.8%,欺凌他人的发生率达9.0%。在欺凌他人者中有91.8%的学生也遭受过欺凌,说明绝大多数的欺凌者同时也是受欺凌者。从欺凌程度来看,在受欺凌群体中,经常遭受欺凌者占49.6%;在欺凌他人的群体中,经常性欺凌他人者占35.8%。这说明现阶段我国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表4 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运用SPSS 24.0软件计算结果整理所得,以下各表相同。
(二)语言欺凌为主要形式,关系欺凌最具重复性
根据表5,从欺凌形式来看,语言欺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身体、关系以及网络欺凌,占21.9%,其中取侮辱性绰号、嘲笑生理缺陷、故意讥讽和挖苦等行为最为常见。从欺凌程度来看,身体欺凌中有46.5%为经常性欺凌行为,语言欺凌中有45.0%为经常性欺凌行为,关系欺凌中有48.3%为经常性欺凌行为,网络欺凌中有43%为经常性欺凌行为。可见,关系欺凌的反复性特点最为明显。
表5 各欺凌形式的基本情况
(三)校园欺凌参与者低龄化,且男生参与率显著高于女生
从校园欺凌行为的年级分布情况看(见表6),欺凌发生率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递减的趋势,受欺凌发生率和欺凌他人发生率最高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随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职高/技校的学生欺凌他人的发生率高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受欺凌的发生率低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从校园欺凌形式的年级分布情况来看(见表7),身体欺凌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欺凌形式,在高年级的占比逐渐开始下降;网络欺凌行为不易发生在低年级,但逐渐成为高年级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在四个年级阶段均普遍存在。
在校园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见表8),我们将校园欺凌行为的参与者分为三类:①只遭受过欺凌,从来没有欺凌过他人。在这类学生中,男生有381人,女生有319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生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702, P<0.05);②只欺凌他人,从来没有遭受过欺凌。这类学生中男女生比率分别为1.3%和1.1%,虽然男生占比高于女生,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χ2=0.084, P>0.05);③既遭受过欺凌又欺凌他人。这类学生中男女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比率显著高于女生(χ2=7.603, P<0.01)。从校园欺凌形式的性别分布情况来看(见表9),在四种欺凌形式的发生率中,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
表6 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年级分布情况
表7 各欺凌形式的年级分布情况
表8 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性别差异
表9 各种欺凌形式的性别差异
(四)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
根据我国的地区划分,如果本研究将样本分为以北京、江苏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以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贵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甘肃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地区,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剔除一些零星样本后共计3378名学生,其中欺凌他人或者曾经被欺凌的学生有868名。通过控制年级、学校性质以及城乡等因素,各地区在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χ2=40.499, P<0.001)(见表10),可见,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并且我国校园欺凌行为在总体上呈现“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形态。
(五)校园欺凌行为多发生于校内,且具有隐蔽性
对校园欺凌的发生场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70.0%的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内,如厕所、楼梯拐角、操场角落等相对偏僻的地方,另外有11.2%的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在上下学路上以及18.8%的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在网吧等其他场所。对于发生在厕所、宿舍等地点的校园欺凌行为,家长和老师本来就很难觉察,再加上事发后有27.2%的受欺凌者在“第一时间”内选择沉默,导致校园欺凌行为更加难以被发现,同时也为校园欺凌中的欺凌他人者提供了再次施暴的机会。
表10 校园欺凌行为地区分布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