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党和人民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整个世界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全新的、更具活力的东方大国。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指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对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学习和研究,都首先要从整体出发,从总体上把握“四个全面”,再细致地探讨每一个“全面”的地位、意义和实现路径。因此,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将其放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之中,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在当前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才能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
从整体上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主要的就是要弄清楚“四个全面”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和说明。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明确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说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经典论述,不仅阐明了每一个部分的重要意义,而且指出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我们需要着力推进实现的一个总体性目标,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从改革、法治和党建三个维度来提供支持和保障。所以,“四个全面”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一书,用以描述古代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资比较充沛,人民生活幸福安定的一种社会状况。“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邓小平同志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并且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即“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深入推进,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世纪末中国宣布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进入21世纪,小康社会的建设依然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又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将“建设”二字改为了“建成”,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奋斗目标,并制定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发展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后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任何战略布局都包含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这两个部分,战略目标总是居于战略布局的统领地位,因此,为了推动和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实践中将战略举措落到实处。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而言,就需要我们深化改革、加强依法治国,做好党建工作。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其中的一项战略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政治保障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在于“全面”二字,这意味着2020年建成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当前,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必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用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引领战略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加强党建工作、全面从严治党至关重要。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能够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工作也要沿着正确的道路持续推进,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只有这条道路最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现实国情的双重考量而形成的,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是行不通的。只有这样一条道路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发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走这样一条道路,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坚定不移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关键要靠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个方向性就需要党来把握。“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样需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能够有效地提高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使我们的党有足够的执政能力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明确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全面从严治党将会重点关注党员领导干部这些“关键少数”,改进其工作作风,提高其工作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因此,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路径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其能够带领广大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在其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方式和昂扬的斗志为争取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前行。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能够将人民团结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工作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不仅是党的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全面从严治党能够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使人民意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党来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力量,带领人民群众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过程中,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是自己对自己的“革命”,唯有改革,才能使我们的机制体制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增强国家各项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使各项制度在“破”与“立”之间实现跨越式进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新形势下,党中央依然高度重视改革问题,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思想。党中央在现实实践中认识到,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是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将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因此改革必须常抓不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是党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发展方向。
“改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通俗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前我国的改革现状,点明了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的艰难。因此,必须在原有的改革状况基础上对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不仅要在力度上加强,下大气力推进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要在覆盖面上实现全面,要在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需要党在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其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就必须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另外,当前我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是我党发展到今天所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要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党建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党内工作的改革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改革任务。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性工程,把握住改革的总方向对于改革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以防止在改革的过程中动摇了我们党和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出现颠覆性的错误。无数历史经验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改革一定要坚守住思想底线,一定要守住党的执政根基,一定要把握住改革的总趋势。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又不能忽视地方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对改革政策的具体推进与执行,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提高党员在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只有党在实际的工作中全面推进改革,将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落到实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够深层次地解决当前国家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才能够收获改革的成果。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面对改革事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党自身的改革,增强领导能力,并通过党的建设体制改革来助推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之所以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要改革当前的党建工作,就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些影响我们发展与前途命运的问题,就必须进行改革,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战略任务,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党建工作中的改革成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一大重点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互相促进,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改革的领导,又是改革的对象,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当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阶段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沿袭了数千年的人治到实现全面法治,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否定了统治阶级为人民立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中国推行依法治国。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开启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颁布,奠定了我国持续至今的依宪治国的基础。1982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对民主法治的践踏与破坏之后,第四部宪法应运而生,并使用至今,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世纪之交,民主法治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党和国家也日益重视中国法治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中国进入了全面加强法治建设的新时期。虽然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于2010年如期实现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但是我们基于现实和未来这两个维度的考量仍应认识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刻不容缓。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面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至此,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正式形成。
党与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中国共产党也是在法治下依法活动的政党。因此,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务必要处理好党和法治的关系。一是要让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开展,二是要让党严格遵守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果,不能因为自己是执政党就凌驾于法律之上,陷入“人治”的深渊。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首先,要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一样,都有着很强的方向性,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方向和目标都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来进行把握。在十八届四中会议的《决定》中,党中央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强调了党的领导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使依法治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其次,党要做到依法执政,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的活动也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法律自成体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做到依法执政。所谓依法执政,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二是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第一,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党在执政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务必做到依宪执政、依法执政。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一系列党内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起良好的法治意识和依法执政观念,增强依法执政的自觉性。第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内法规与国家宪法和法律是一脉相承的,都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同一方向,因此二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党内法规需要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教育工作,使全体党员自觉地、严格地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同时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笼子。在党的领导与推动下,人民群众才能跟随党的步伐投身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当中,以较强的主体意识学法、守法、用法,使全面依法治国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首次将制度建设提高到了制度治党的高度,与思想建党形成一“软”一“硬”的治党模式。强调制度治党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当前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党内也要率先完善党规党纪,并严格依法执政,严格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权力,从根本上杜绝腐败问题、特权现象,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改善工作作风,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纪严于国法,提高党员遵守党内制度的意识,同样也有利于引领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风尚。可以说,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一大创新性成果,对今后中国的管党治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