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区:整合与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社区公共道德培育与建构难题

在传统的以熟人社会为特质的单位社区中,伦理道德往往是维系社区运转的重要纽带,是社区社会秩序有序与有效的重要支撑。伴随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市场主义、公平竞争和利益机制等日渐成为陌生人社会中的主导性力量,构成陌生人社区运转的重要基础。与单位社区不同,陌生人社区中的人不再具有某种血缘、地缘或职业纽带联系,彼此之间是一种以产权和共同居住为纽带的平等关系,私人关系较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公私分明、泾渭有别。因缺乏强有力、普遍性的伦理关系与纽带,“怀疑”便成为陌生人社区的重要关键词。生活在陌生人社区中的人对社区生活很陌生,他们需要面对诸多的来自陌生人的种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重新建构陌生人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继续发挥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与价值,使其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并着力建构公共道德,发挥政府在公共道德建构中的主导性作用,是应对陌生人社区中的道德真空的路径选择。

当前,陌生人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道德建设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道德冷漠。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深刻变革,价值观念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尚未形成较强约束力时,道德失范现象极易出现。近些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道德冷漠即是典型。“道德冷漠不是一般的情感冷漠,而是特指个体道德情感的匮乏及其引起的道德判断上的不思考或道德行为上的麻木,即个体虽具备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观念,但对现实情境中所提出的社会道德要求毫无体验和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及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崔雪茹:《如何化解道德冷漠现象》,《光明日报》2014年2月26日。众所周知,在传统社会中,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的人们大多数是亲属、拟亲属或熟人关系,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这样的熟人社区中,互帮互助容易实现,温暖、温情脉脉的一面较多。到了如今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以陌生人社会为特质的新型小区,社区成员之间不再有过去的亲属或熟人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生人关系。此时,道德冷漠现象极易发生。2010年12月,深圳市福田区益田村,78岁的市委组织部老干部肖某在小区内摔倒,因无人及时搀扶而窒息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小区的保安也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前去搀扶”。为何作为小区治安管理工作人员的保安有怕“承担责任,不敢前去搀扶”的心态?或许,这与当前社会上存在道德冷漠,比如搀扶摔倒老人被讹等不无关系。如何唤起陌生人社区中的道德热情,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情感,是陌生人社区公共道德培育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

二是重私德轻公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私德和公德作为社会道德中的一对范畴,往往能够较好地融合。在传统社会,人们不仅重视私德,注重个人修养,而且重视公德,关心公共事务,“光宗耀祖”就是典型。然而,在现代社会,因为频繁的社会流动,人们对于公德关注较少。尤其是在以商品房小区为典型的陌生人社区中,人们大多秉持“自扫门前雪”,诸种重私德轻公德现象比比皆是。体现在社区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是一些业主随意侵占公共用地,“公家的不占白不占”思想较为突出。调研发现,一些住在顶楼的业主,以屋顶炎热、雨天渗水为由,随意搭建违章建筑,搞独立空间,诸如此类影响房屋安全、不利业主生活的行为比较常见。我们在C市某小区调研发现,因为是小高层建筑,年代也较为久远,一些业主在顶楼竟然建起了一整层小阁楼,致使很多业主晾晒极为不便。重私德轻公德的现象,还体现在有的社区居民文明意识缺乏,在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中能够基本自律,但在小区公共空间中则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有的毫无文明底线、肆意践踏公共秩序。较为典型的就是,一些住户自己房屋装修时,不注意细节,以至于影响到邻居生活,而一旦别人装修而影响到自己时则吹毛求疵。

三是诚信缺失。由于陌生人社区是一个流动性和开放性均较强的社会空间,社区的开放性很容易给不良社会行为以空间。一些不法分子和不良商人正是利用社区开放性所带来的陌生性,进行诸如利用他人善良而骗取钱财、有损食品药品安全等行为。在有的小区,地下黑工作坊遍地,麻将场所随意开设,只要有关部门不上门查处,一般没人理睬,“反正与自己无关,何必去管那些个闲事”。陌生人社区中的诚信缺失,还表现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人的善良,采取各种手段如卖补品、免费检查等,骗取老人的信任,图其钱财。诸如此类的失信行为,加剧了陌生人社区中的公共道德整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