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生产主义:消费时代马克思美学的经济哲学重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

生产主义 (producerism) 是从消费主义 (consumerism) 而来的。并不是说,原来就有一种主义,叫“生产主义”,后来经济转型了,出现了“消费主义”。事实恰恰相反,在经济生活以“生产”为中心时,人们并没有提出一个“生产主义”。“生产”就是“生产”,无所谓“主义”。当然,认为生产关系的问题解决了,主要的力量应该放在发展生产力上,也是一种“主义”。但是,那与这里所谈的“生产主义”,不属于一个层面。“生产主义”是说,“消费”发展了,走向泛滥,从而“为消费而消费”,即“我消费故我在”,并且有了“主义”时,才提出回到“生产”上来,这才有了“生产主义”。

消费主义有多种理解。对消费主义,有人理解得很具体,即主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商业行为,如保护消费者,反对包装、广告、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欺诈,推动包括“消费者日”在内的各种活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还有,意识到消费者的力量,并适当地使用这种力量,如抵制某商家或厂家的商品,抵制某国某地区的商品,以此作为政治的手段。另外,还有一些反消费主义者,他们从环保、反对少数人的特权等角度,对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质疑、批判和抗议。“生产主义”也是如此。在西方,一些“生产主义”者反对通过增税来增加非生产者的福利,还有一些人反对外来移民,要来保护本国劳工的就业机会。一般说来,在国外,生产主义的提法,都涉及具体的经济话题,与一部分人的权益有关,这种对权益的维护,有时还很狭隘。但是,“生产主义”也可以有积极的解读。

劳动本身,并非只是谋生的手段。劳动本身有着快乐。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大量的从劳作过程中汲取快感的例子。母亲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其过程本身是充满着快感的,她不会计算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值。从手艺者对手艺本身的爱好,从科学家对研究工作本身的痴迷,从运动员对比赛的享受,从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全身心投入,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劳动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由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自由运用形成的,是由人的“知解力”与“想象力”的和谐运用产生的,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内在冲动得以体现出来时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绝非只是用来购买快乐所需要忍受的辛劳,上班与下班的对立可以化解,生产劳动本身,可以具有审美的性质。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话题:那么,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呢?不是工作时间越短越好,挣的钱越多越好,不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就好,而是将“最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才好。人的理想不应该是不劳动,或者少劳动,而应该是劳动的性质发生变化,不再从事奴隶式的劳动。劳动的解放,生产的快乐,都体现在这一点上。人的全面发展,使兴趣与生产结合起来,使每个儿童的聪明才智通过教育得以发展,社会又有能使这种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孔夫子一生最大的感叹是“不吾知也”。他的希望,是有人能用他,让他发挥自己的作用,但这个愿望在当时不能实现。未来社会的理想,当然不只是让某一个人发挥作用,而是让所有的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一个自由、自觉、自为的社会,当全部力量被发挥出来时,它所能达到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理解成从强迫劳动到不劳而获的过程,而应该理解成从劳动被奴役到解除这种奴役的过程。写到这里,打开电视等待一个重要信息。这些天电视上有一个主题:幸福。电视上打出了一个标题:幸福要靠创造性劳动。这当然是对的,但同时,我想强调另一点:幸福就是创造性劳动,或者说幸福包含了创造性劳动。幸福与劳动的对立消除了,奴隶式的劳动被取消了,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