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意义与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朱宗友同志的博士论文选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研究”,经由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后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且作为其最终成果而以现在的书名出版,我谨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宗友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2002年他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在2007年考入我所任教的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继续将其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在毕业并获取博士学位回到阜阳师范学院工作以后,他又继续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研究得到了新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本书绝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也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的工具,而是他长期刻苦研究和努力的结果。同时,其中也凝结了他与包括他的硕士生导师在内的诸多师友的相互切磋和琢磨的心得。对于他的这种矢志不渝、不畏劳苦、勇于攀登、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态度,我是十分赞赏的。

本书在内容上的突出特色,在我看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意高远,选题意义重大。无论是“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本身,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策略的“选择”及意义,都是一些不仅关系到当代世界和中国,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的大课题。本书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重大的课题,紧紧围绕“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关系这个中心,从逻辑的和历史的以及理论的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包括“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与关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从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略选择”“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世界意义”等在内的诸多问题,层层剖析,娓娓道来,既条分缕析而又纲举目张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和分析。读后能给人以视野开阔、轮廓清晰、高屋建瓴、“一叶而知秋”的感觉。

二是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就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同时,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经济与社会问题,那就必须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都是既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0页。“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6页。同时,也就必须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302页。统观全书,可以明显地感到:作者不仅在主观上而且在事实上的确都努力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要求。

例如,拿对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热门话题“全球化”问题的认识来说,作者在这里就没有仅仅停留在国内外一些流行的说法上,而是立足于“全球化”问题本身的历史和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以及“生产的社会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一方面说明了“全球化是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各民族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不断加深的过程、趋势和结果”;另一方面又着重指出:“全球化是由资产阶级所开启的,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指出了“全球化进程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多维过程”,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现象”;并且同样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揭示了“全球化”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二重作用。就是说,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为向新的、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主义开辟了世界历史,但资本主义制度又最终成为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循此前进,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全球化的前景将是共产主义”。正如作者所说:“随着历史的前进,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终将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再也不能容纳其本身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了。因此,全球化的充分展开,其结果必将冲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把人类推向资本主义的反面——共产主义,用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取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应当说,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和解读,大体上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关于“全球化”理论的基本原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这些基本原理的比较清晰而又完整的轮廓、框架和“全型”“全型”一词的德文原文是“Gestalt”,在心理学领域中又被译为“格式塔”,用以指称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流派,亦即其中的“格式塔理论”或“全型理论”。在中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多被译为“形态”。。而其中无疑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再就对于本书的中心议题即“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论述来说,作者在这一问题上也努力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说,其毕业论文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首先是因为“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两大客观现实,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发展,是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有着内在联系的,即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巨大的历史同步性与价值契合性”。其中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从本质上来说仍然不过是从15~16世纪以来就已经开始了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全球化过程的必然继续,“然而这一轮的新的全球化浪潮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中国人民在这条道路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大亮点。正如中国离不开世界一样,当今世界也离不开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当代全球化的进程、性质和作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包含着对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新的解读”。因此,对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解读,就成为全书的轴心。其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按照作者的见解,全球化发展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早期、中期和当代三个历史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里,都对应着工人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应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基于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的主动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当代全球化的历史背景,而是与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巨大的历史同步性与契合性。”同时,当代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说,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然而,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之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对此进行的积极回应。”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重大意义:“这条道路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又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还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应当说,作者的这些论述也是努力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同时,对于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来说,这无疑将会成为一种鼓舞人们奋发图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本书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论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围绕“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这个中心,先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与关联”开始,然后层层递进,依次分别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从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略选择”“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世界意义”等问题。此外,作者占有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和全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术界各种不同观点的引证较为规范,分析和评论较为中肯,态度端正,风格稳健,努力贯彻了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所有这些,我认为都是值得肯定和继续发扬的。

当然,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也不可能不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更不可能穷尽与本论题相关的全部事实与真理。其中有些论述原本似乎还可以更加深入细致一些,有些论点和论据似乎也是还可以更加准确和鲜明一些的。尽管如此,本书毕竟体现了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又一阶段性成果。它的选题立意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而也是旗帜鲜明的。至于书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不足,这在任何一部学术著作中,恐怕也都是在所难免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序言中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页。

愿以此与作者和读者共勉。

是为序。

许兴亚

2003年9月3日

于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