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学术话语的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
本期这一组文章着重讨论学术话语问题。人文社科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均离不开相关的理论范畴、术语以及业已形成的论域。学术话语本身亦构成理论陈述、问题揭示以及对可能性探讨的重要命题。中国学术在其现代性演进中,学术话语一直伴随其间。其路径既有对自身传统的挖掘和转换,也持续地引自异域。中国学术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术话语意指实践的有效性。一种话语形态的内在指向总是与其理论生产的外部条件相关,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在语言转换的情况下会产生非等值的意指差异。因而,人们在采纳这些术语和范畴进行具体的批评实践时,不仅有必要进行历史性还原,还应对其学理性以及在旅行中的轨迹进行审视和反思。
王晓路讨论了种族身份与种族话语问题,对长期受到重视的美国非洲裔文学理论进行了分析。作者在质疑其命名以及理论语言双重悖论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对种族文本的静态理解、道德预设以及同一性解读的缺陷。刘岩集中论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话语问题。作者通过自己的研读,列举了重要的互文实例,揭示了女性话语的生产源于(男性)批评传统的“影响的焦虑”。因此,挪用和改写成为该批评挑战现存批评话语固有秩序的策略。相信这一分析将纠正那种单一的性别正义论的研究模式。澳大利亚著名学者瑞文·康奈尔在其文章中指出,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现代性的差异性特征将更加明显。所以她反对单一的北方(欧美)理论,而竭力呼吁一种南方理论的出场,使所谓“广义”的理论真正成为复数的理论。张意专门讨论“不经意”之趣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常生活是常识生产和观念形态的具体呈现,因而是文化研究重要的关注对象。作者通过对感性趣味等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意涵。随着文化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扩展,身份认同成为重要问题之一。凌海衡在梳理该理论主要形态的基础上,论证其成为显学的成因,并从建构和影响等方面来揭示这一问题的实质。
概言之,学术话语包含着学术路径并呈现着思想本身,学理之思的进程,还需学界持续审视、深入解读,以呈现当代学人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