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东亚模式: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一 作为后进国家成功赶超范例的东亚模式
二战之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很多国家进入了和平发展期。对很多国家的领导人来说,赶超先进国家成为许多后进国家的美好愿望。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阶段走上了不同的赶超道路:有的国家自始至终都没有走上赶超之路,如大部分非洲国家;有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高速发展,最后却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停滞不前,如拉美国家。而仅有少数东亚国家和地区走上高速发展之路,最终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成功地在政治上实现了民主化转型。
东亚国家和地区率先完成超越的是日本,紧接着是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经济发展水平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一个起点上,但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它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成果,成为先进国家和地区。它们不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保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它们都地处东亚,于是它们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东亚奇迹”,人们又将它们的发展模式称为“东亚模式”。从广义上来说,“东亚模式”还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但是它们取得的成绩不如日本和“四小龙”,而且模式和发展道路也与这5个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所以本书将主要探讨以日本和“四小龙”为主的东亚模式。
二战后的50年代,日本和“四小龙”经济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水平上(见图2-1),尤其是韩国,在1955年其人均GDP只有271美元,与当时非洲的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即使是日本,其在1950年时的人均GDP也只有458美元,远远不如当时的阿根廷。而在1995年时,韩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5050美元,而之前与之一个水平的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却分别只有954美元和864美元。日本的人均GDP更是达到了26087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阿根廷和墨西哥,与美国处在了同一个水平上(见图2-2)。
图2-1 1950~1965年各国人均GDP走势
图2-2 1965~1995年各国人均GDP走势
东亚模式的成功之处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还体现在将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各阶层和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上。在收入差距方面,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却逐渐缩小。与同期其他国家的发展相比,东亚模式的国家和地区是唯一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的经济体。它们不仅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也是收入分配最公平的经济体。此外,世界银行的数据也表明,体现人民享受福利的重要指标——人均寿命,在东亚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从1960年的56岁提高到1990年的71岁,而其他中、低收入国家,人均寿命分别从62岁提高到66岁,从36岁提高到49岁,远远低于东亚模式国家和地区提高的幅度。而其他关于社会福利的指标,比如教育程度、家电占有率,东亚模式国家和地区提高的幅度也远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