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中国经济在2004~2010年期间,完成了对刘易斯转折区间的跨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一国经济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就不再为零,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以及相对价格关系则会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农业生产中,则是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经济现象,从而导致了资本边际回报率开始下降。在不变的生产函数中,资本回报率下降,意味着该国经济增长衰退。但是,如果生产函数发生改变,则仍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改变生产函数的实质就是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在资本回报率不可避免的约束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保持投资回报率的关键。一般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做法有多种,其中包括用机器代替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采用更有效率的技术与工艺,以及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等。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中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发生逆转,传统农业生产中劳动替代资本的组织方式逐步被资本替代劳动所取代,从而形成了农业生产中的诱致性技术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资金流入没有伴随相应的生产规模扩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将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农户是30多年前农村经济改革所形成的农业基本生产单位,农户凭借着农村居民权的身份,以承包的方式从村集体获得了等份的土地耕种权,在土地承租合约中约定了农户、村集体以及国家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从而构建了一个以小农户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但是,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劳动力不断从具有生产能力的农户中流出,从而导致农户的生产能力逐步退化;同时,进入非农领域的劳动力通过分享工业化的成果,获得了比农业领域高的劳动报酬,并使部分资金流入了农村与农业领域。一方面是农户由劳动力的流出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衰退,另一方面资金从城市与非农领域流入农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从而刺激了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农药、除草剂以及其他农资的积极性。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农业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对种植业收入弹性影响最大的是生产的现金投入。外出户农业生产中资金对劳动的替代要高于没有劳动力外出的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劳动力流失与非农收入水平提高会激励农户对农业进行粗放经营。其汇款的流入则可以帮助农户更多地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污染的可能性。有学者发现,尽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农户可以购买更多、更先进的生产资料,但汇款的流入导致了其他家庭人员的“偷懒”行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内在要求,农业生产的污染及其资源的浪费,蕴含在其要素配置的非均衡组织之中。
在中国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过程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受现有的农地产权的约束,导致农地流转的成本高昂,不确定性较大,农业的比较效率低下,导致农业领域中有能力、有知识以及年富力强的劳动力逐步流出了农业领域,使得农业中的劳动力呈现老年化与女性化。农业生产中的这种劳动力结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的生产资料等要素的利用。所以,维持逐步衰退的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农业的粗放经营与农业的生产效率就不能提高,农业的衰败与农村的凋零将不可避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首先就必须改变农业的生产组织,培育与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组织,例如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从而形成新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的面源污染与点污染,并提高农产品的可溯源性。在现实生产中,农业技术的采用存在一个规模临界点,当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的时候,农户难以按经济与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根本无法单独采用“规模性技术”,而一旦农户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农业面源污染的单位治理成本将会降低。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土地流转,才能实现土地相对集中,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针对农地分散经营、规模效益低下等系列问题,培育农地市场、促进农地流转,被认为是实现中国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技术采用、提升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通过农地流转市场,将细碎化的地块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保证种粮大户收入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当的种植规模。在实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之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自然而然得到扩展,形成了一系列专业化生产基地,从而为增加科技投入、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生产以及农业市场化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农业经营规模增大,农户对施肥技术、良种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技术的需求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越大,农业技术信息的需求程度越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污染源则越可控。可见,农业的规模经营蕴含着“两型”的发展趋势。
陈文胜研究员是一位成长于基层的学者,主编的《中国乡村发现》成为了“三农”品牌读物,《论大国农业转型》是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型社会’建设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在梳理国内外农业发展方式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中国农业发展趋势,从农业本身的资源环境特征入手,着力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多重目标,研究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加速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构建以“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通过加快农业“两型”发展的制度创新保障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以此探讨多重目标下加快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和实践,为资源环境约束下人口大国的农业发展转型研判战略方向、探索实现路径与制度保障,构建在“两型社会”建设导向下适合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又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工业化农业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对策,为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进行可喜的探索,为农业发展的决策与实践提供可贵的参考。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