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国农业转型:“两型社会”建设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国内“两型”农业实践与世界农业发展前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此后,“两型农业”进入理论研究者视野和农业发展实践。“两型农业”理论与欧美国家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理论有相似之处。中国建设“两型农业”,既强调结合自身特色,又强调要创造性地借鉴欧美国家的相关经验,最终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等国际农业发展前沿思潮共同构成了“两型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溯源。

美国学者布朗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社会”,并把“可持续发展社会”理论延伸到“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将生态持续性、社会持续性和经济持续性明确为可持续农业的三重目标。Brown Leste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1981).道格拉斯认为,可持续农业定义的是一种再生农业,是使生态环境进行良性循环的一系列农业发展实践过程,进而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理论。G. Dougla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 [M]. Westview Press, 1984.Altieri将农业持续性分为环境的健全性、地力的可恢复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四个方面,融入社会经济因素,丰富了农业可持续性理论。Miguel A. Altieri. Agroecology: The Scienc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 Westview Press(Boulder), 1989.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认为,可持续农业是经济上可行、技术上适当、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发展模式,能够保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能够确保持续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FOA. The den Bosch Declaration and Agenda for Action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M] . FAO/Netherlands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S-Hertogenbosch, The Netherlands, FAO, Rome.1991.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丹波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将“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确定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三大战略目标。Etinne Nel, Tony Binns. Rural self-reliance Strategies in South Africa: Community Initiatives and External Support in the Former Black Homeland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0, 16(3): 367-377.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从而使可持续农业从一种战略构想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具体的实践。尚明瑞.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问题探微.科技与经济 [J].2010(2).

可以认为,可持续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并逐步占主流地位的现代农业发展思潮,且统一了形形色色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农业变革思想,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想。美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并践行可持续农业的国家,而其他发达国家也早已开始探索可持续农业建设之路。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研究教育法》并成立了持续农业研究所。1987年美国农业部将可持续农业列为农业部的正式研究计划,并先后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高效率持续农业、持续与教育法三种设想并积极实践。法国在1988年成立了全国环保型农业委员会,认为环保型农业可以消除集约农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日本的嘉田良平博士在1993年出版的《环境保护与持续农业》中认为,通过资源的再利用与再生产,以最小限量的必要农药和化肥施用来保护地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相应的生产率和经济收益,提供更加安全、优质、可靠的农产品。曾尊固等.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为例.地理研究 [J].2002(1).

循环农业源于Kelmeth Boulding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要摒弃“旧的单程式经济”,建立“新的循环式经济”,即通过减少资源投入、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措施将资源循环利用,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Kawagoe T, Y. Hayami. An Intercountry Comparis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5(8): 162-177.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循环农业就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在农业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全过程中,将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循环发展体系。中国的“桑基鱼塘”可算是最早的循环农业模式雏形,而1946年成立的英国“土壤协会”,提倡返还给土壤有机质,保持土壤肥力,以保持生物平衡,是学界较早进行常规农业与循环农业比较实验的经典案例。马世铭,J. Sauerborn.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 [J].中国农业科学,2004(10).国内学者对循环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文启胜认为循环农业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过程,是在农业环境、农业生物与人类社会之间周而复始进行的循环往复过程。文启胜.循环农业-农业中的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 [J].中国农村经济,1986(8).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循环农业理论,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治含义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从本质上对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进行了区别,厘清了循环型农业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1970年,美国威廉姆·奥尔布雷克特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纳入有机农业的发展系统之中,提出“生态农业”概念。Coleman, D. C. Agro-ecosystem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J] . Ecology, 1989, 70(6):15-90; Prasada D. S. , T. J. Coelli. Catch-up and Convergence in Glob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J] . Indian Economic Review, 2004, 39: 123-148.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普里切特(W. Alborecht)倡议发展“生态农业”。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把生态农业定义为“性态上能自我维持和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Battese, G. E. and 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J] .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 20: 325-332.认为农业发展应建立于生态学基础之上。德国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施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尽可能不施用或少施用化学合成肥料,推进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方式,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任爱华,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比较借鉴 [J].农村.农业.农民,2004(12).因此,生态农业是以传统农业经验为基础,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获得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J].生态经济,1998(6).

国内学者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包括生态农业的本质与意义、生态农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及相关技术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有王丽华、韩增林等以及卢安娜以大连北三市、天津市宝坻区的不同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了生态农业模式;王丽华,韩增林,俞金国.生态农业模式优化选择及应用探究——以大连北三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5,(1);卢安娜.区域生态农业模式探讨——以天津市宝坻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2).有邓玉林和赖德芳、沈魁敏分别以萝城区、四川成都市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尺度及对策进行了分析。邓玉林.浅谈贺州市公会镇推广晒烟—马蹄—蔬菜种植模式的优势与对策 [J].安徽农业科学,2006(2);赖德芳,沈魁敏.芗城区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效益分析 [J].福建农业科技,2003(6).对于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国内学者认为包括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再生技术、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流域综合利用开发技术、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空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等刘梅,易法海,刘明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J].农业技术经济,2002(1).

美国土壤物理学家F. H. King的著作《四千年农业》、英国植物病理学家S. A. Howard编著的《农业圣典》中都提到并赞扬了中国长期施用有机肥保持地力的经验和生态平衡的古老方法,并归纳提炼出了有机农业的思想。1942年美国学者J. I. Rodele创办了《绿色园艺与农业》杂志,并在罗代尔农场进行了有机农业研究试验,开了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的先河。Fried H. O. , C. A. Lovell.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tatistical Nois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2, 17: 157-174.20世纪70、80年代,国际上相续成立了一批有机农业研究机构,如1972年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rue Movements, IFOAM),法国国家农业生物技术联合会(FNAB)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业研究所——瑞士的有机农业研究所也都成立于这个时期,FAO. 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J] .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2: 6-48; Rundgren G.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J] . IFOAM Dossier 1,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2002: 1-20.这些研究机构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标志着国际上对有机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说,从20世纪初有机农业的出现到现在,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农业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运动。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李兆华.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

绿色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是在绿色食品(也是中国特色的概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而作为一种农业发展观,从理念上来说,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在内涵上是等同的,都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农业发展观。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或体系、实践形态及形象概括。因此,绿色农业的产生发展与可持续农业的探索相联系。国际上与中国绿色农业相类似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类绿色农业”概念,而与中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产品主要有“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类绿色食品”概念。国外研究“类绿色农业”和“类绿色食品”主要围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可持续农业展开。赵新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 [D].东北林业大学,2005.尽管国外对“类绿色食品”和“类绿色农业”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基本一致,即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梁志超.国外绿色食品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 [J].世界农业,2002(1).因此,绿色农业的研究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农业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相联系。

低碳农业是以“三低、两高”为特征——“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强调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大可能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实现清洁生产,推进能源和资源利用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中的实现形式,是维护生态安全、改善气候条件、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现代农业,具备“持续生产、安全保障、品质优良、调节气候、生态涵养”等多重功能。丁声俊.现代农业走向高品质高效益 [N].人民日报,2012-06-07.截至2009年,欧洲已有25个国家制定或着手研究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即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一些国家已经搭建了碳交易平台,设立农业低碳度量标准,推广减排的耕牧方式,提高农业固碳能力等,郑恒,李跃.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J].农业经济问题,2011(6).以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对低碳农业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如黄飞雪比较了利用产权界定与税收政策来调节农业低碳化的效率,黄飞雪.生态补偿的科斯与庇古手段效率分析——以园林与绿地资源为例 [J].农业经济问题,2011(3).黄祖辉等对农业的固碳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黄祖辉,米松华.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两型农业”尽管是2008年才正式确立的概念,但国内学界对“两型农业”的研究却起步较早。叶谦吉认为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的农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李荣生率先在国内构建了一个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包括四个方面:节水、节地、节时型农业,节粮的食草型畜牧业,速生、木本粮油、立体型林业,节饵的多层型渔业。在其理论中,认为节约的目的是增产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将“两型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融入一个分析模型之中。李荣生.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 [J].资源科学,1999(2).彭新宇根据“两型社会”的定义,认为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包括立体多层农业,先进的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施肥制度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循环农业为中心的清洁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农药、化肥和地膜的减量使用,种植养殖技术的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彭新宇.湖南省农村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及体制机制创新 [J].湖南社会科学,2011(4)涂同明、王雅鹏等认为,“两型社会”在农业发展上的实现形式,就是发展生态农业,涂同明.试论农业机械化与两型农业建设 [J].湖北农机化,2009(2).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效果;“两型社会”实现于农村,就是要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推行低能耗、低排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干净能源,开发绿色、环保、节能产业,使农村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融洽,构建美好的生产、生活空间。赵秉栋和赵庆良认为,“两型农业”具有集约农作、高效增收、持久发展的特点。赵秉栋,赵庆良.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浅析 [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而近年来“两型农业”难以推广的现象,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思考,如张少兵、王雅鹏认为中国在确保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下,农业增收与减轻环境压力之间存在现实矛盾,“两型农业”发展难以推进。张少兵,王雅鹏.现代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发展“两型农业”目标和任务的明确,国内学界对发展“两型农业”的重要意义、实现途径及相关问题作出了较深刻的阐述。如杨涛、罗必良通过对中国农业现代转型的迫切性、资源环境安全的脆弱性、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性、资源环境的强约束性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发展“两型农业”的意义。杨涛,罗必良.化解“三农”问题的基本逻辑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赵辉、郑嘉宁主张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两型农业”建设,认为乡村清洁工程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必须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步伐,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行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赵辉,郑嘉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周栋良认为影响“两型农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土地规划不科学,法制不健全,土地配置中长期存在双轨制,地方政府应专注于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法制建设、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工作周栋良.“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王海文分析了长株潭地区发展“两型农业”的三类模式选择,并提出从“两型”发展环境、“两型”生产体系、“两型”制度建设、“两型”技术创新、“两型”生活方式等方面推进“两型农业”的发展。王海文.长株潭地区发展“两型农业”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 [J].现代农业,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