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方略与重要举措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妥善协调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与外交的综合性战略,必须处理好几组重大关系问题。
第一,处理好传播和平理念与处理海上争端的关系。中国要想和平崛起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面临着无穷挑战。要实现丝绸之路精神,就需要分析中国周边所面临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与日本和部分东盟国家的海上争端。处理海上争端,中国需要足够的理性与耐性,不让争端升级严重到影响区域合作的程度。也就是中国尽量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处理纠纷。倡导和平利用和合作开发海洋资源,用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来消弭分歧,避免因海洋争端发生战争。
第二,处理好中印地缘政治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问题。印度与中国存在陆上领土纠纷,颇为关注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中国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印度洋必然要引起印度的关注。中国与印度相处数千年,没有爆发过大的冲突;中国高僧玄奘到印度学习取经被传为佳话。今天,中印隔着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两国不存在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基础。中国走向印度洋如果能照顾到印度的地缘政治利益,就可以找到巨大的合作空间。比如,扩大进口、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产业合作等,对方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巨大市场。
第三,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相互支持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正在辐射亚洲、非洲、中东和拉美地区。中国倡议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当然是经济利益的互动。但中国需要为这些地区提供公共产品、输出软实力,就需要解决经济与文化相互支持的问题。实际上,在构建国际经济合作机制的过程中,经济的辐射力与文化传播力同样重要。应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文化与精神,扩大我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包括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医疗、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为推动经济合作奠定民意基础。
第四,处理好国内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关系问题。有学者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要解决的是资源魔咒问题,而“海上丝绸之路”则要解决产业转移和市场问题,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像美国与东亚建立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那样,中国与周边构建生产与消费体系的经济基础还很不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东盟及欠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转移;加强与印度、海湾国家、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作,探索与沿线国家建立生产分工体系,完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将国内生产过剩的产业向这些国家或地区转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处理好航道安全与境外资产保障问题。不仅航道安全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中国“走出去”企业和员工的财产生命安全也需要保障。若无能力自卫,一切都是空谈,如中国在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等国的资产损失。中国护航及对外救援和救灾需要建立综合性保障基地。过去我国搭美国的便车,几乎没有对这条航道安全投入力量。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成功及能源自给、战略力量转向亚太和调整军事部署,中国需要确保不会出现威胁其战略利益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力量真空。当然,中国战略力量进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与相关方进行合作,比如东盟国家(如湄公河联合执法)、海湾国家(如亚丁湾护航)、印度洋国家,建立共同安全机制来保护航道安全以及中国“走出去”企业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 制定外交战略与实施措施
政策沟通与协调属于政府层面的协商事务。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一直以“睦邻、安邻、富邻”为宗旨;2013年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确立以“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作为处理周边事务的原则。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如果不能为其他国家所接受,调动其积极性,就难以得到落实。探索合作机制,各国达成共识很重要。要吸引这些国家参与,就要得到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理解,加强同该区域国家的深度沟通和协商,切实关注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在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与磋商,加强高层互访与政治互信,商洽经济合作事宜,促进双边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促进港口建设及互联互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港口建设及互联互通为重点,促进海上航道的安全与高效。中国已经斥资100亿美元的海上合作基金用于东南亚和印度洋具有战略重要性沿线国家建设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目前主要用于帮助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的港口和道路建设;未来还要扩大非洲国家的港口和铁路项目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电子商务、改进通关制度等能力建设,推动海关、质检、电子商务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协调化以及通关制度便利化,协调沿线国家运输与安全标准,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需要解决的支持海上互联互通的技术问题可能因为基础不足而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发展海洋产业夯实合作基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经略海洋和海洋经济为重点,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综合性较强的配套产业为基础,发展海洋科考和海洋调查、远洋运输和远洋渔业合作。与此同时,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需要提供原材料、配套产品、运输系统、石化产业等众多基础配套产业。我国的海洋工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质量较低、成本高,影响了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因此,从我国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态势看,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配套要求仍有相当距离,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产业链需要加强。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金融合作
港口建设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巨额资金。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无法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但亚洲地区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民间储蓄,如何动员这些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创新融资和利益分配机制、强化金融风险监管。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印度等相关国家的支持;中国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及中非合作基金,以及推进公私伙伴关系(PPP)计划,这些举措能够利用市场机制动员更多的国家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亚洲债券市场以及双边货币互换规模,促进双边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建设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伦敦等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货币流通。
(四)建设合作平台与经贸新规则
目前,我国搭建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经贸合作论坛、中国—欧盟合作论坛及中国—拉美合作论坛等非约束性合作机制,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亚太贸易协定、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中国—秘鲁自贸协定等制度性合作机制,以及与绝大多数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等。此外,还搭建了中国—东盟商品博览会、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及十多个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合作平台。中国应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要与战略安排跟沿线国家搭建更多的自贸区、双边投资协定和境外经济合作区,简化出入境签证手续以及组建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联盟等合作机制,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五)实现内外联动与统筹协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各国政府,应通过协商沟通,形成区域开放合作的基本政策,同时协调区域发展的能源、交通、通信整体布局和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群,提出区域国家间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具体方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涉及国内部门与地区协调参与的问题。国内各部门和地区如何融入新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国内各部门相互掣肘,地区之间定位趋同、相互竞争。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对外,分工协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区域之间应有所分工。比如,西南诸省应面向南亚,重点拓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南半岛地区,北部湾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连接西南诸省的出海通道,应着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而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则应重点拓展印度洋沿岸的南亚、西亚、非洲地区,以及南太平洋岛国和拉美地区。
(六)深化开放与创新体制机制
中国要走出国门必须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做到内外协调。比如,我国的车辆和船舶要到国外,就要允许国外船舶和车辆进入我国境内,但我国公安和边防部门不答应。国内部门对外经贸很不熟悉,国内口与对外口协调困难。要打破利益集团的藩篱,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利用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进行国内体制机制创新,尽力适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