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历法
六十四个卦象与六十甲子能对应起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明白这个问题,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中国古人通过对大自然变化的不断观察,不断思维和总结,所认识到的自然运动法则和客观规律,这对理解本书内容也非常重要,但这就涉及了古代历法的知识。
非常高兴的是,许多的易学前辈们在这方面都曾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供我们直接阅读,享受到这些知识。下面是我将常秉义先生所著的《周易与历法》中的一段内容摘录在此,以供读者们参考理解。
历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学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学的结晶。
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规律,总结出包括节气、置闰等内容的年月日时周期节律,用历数予以表示。
《星历考原》: “洪范曰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岁者,日与天会也。日一日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匝一周,复于天会,而春夏秋冬统于其间矣。月者,日与月会也。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奇而匝天一周,又二日有奇而与日会,是为一月,而晦朔弦望统于其间矣。日出地而为昼,入地而为夜;以右行论之则为东行一度,若以左旋论之特不及天之一度耳,亦一周也。一寒一暑以为岁,一盈一缺以为月,一明一昧以为日,一经一纬以为星,岁月日星纪于辰,合岁月日星辰而为历数,以调四时之气以正晦朔之期,以定晨昏之节。推算以稽其运行,观候以窥其躔舍,所以岁功而齐七政者,莫大于此。故以历数终焉。”
阴历以月球盈亏周期变化(即朔望月)来计年的,阳历则以太阳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来计年的,而阴阳合历则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大小月置闰之法来调节阴阳之历的。由此可见,阴阳合历是最为精确实用的科学历。比如一年必为365.2425日,每月初一必为朔月,十五必为满月,而且春夏秋冬井然有序。我国古代的阴阳历又加入干支、节气等内容,使之更符合天象实际。
通过朔望月相变化周期,可推出日地系统的阴阳变化,朔望月运动与回归年周期相距90°,形成四个特征点,故四年为日月小周期。如此周而复始,经过十五个为期四年的小周期,终于出现了日月会合的六十年大周期。然而,为期六十年的大周期中,朔望月中四个特征点构成一组四象,经过十六次的四象编码,日月终于会合,但首尾完全重合,故十六实为十五,六十四实为六十,此即六十年日月会合,六十四个卦象与六十个甲子能互相融合的奇妙所用。
四年小周期源于两方面:
一是太阳四年积盈百刻而足一日,二是月亮四年四个90°而足一个月周期,于是,四年构成日月共有的小周期。
此外,太阳视运动十五小周为六十日,月亮运行十五小周为六十年,皆以六十甲子表示之。
……
其实,原始形态的历法是以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干支系统以及与之相配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辰所组成的“宇宙大钟”构架,从时空上讲,再配以周天公度(360°)和日夜百刻计时系统(类似百分比法),从而形成了夏商周三代以前简练精致的历法。
这种历法,以卦爻为核心,动态地反映了宇宙运行规律,比之后来的历法,从宏观上讲,误差要小得多。
例如古老的十月历、八月历即其遗存。故王弼云:“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