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乌克兰是原苏联国家中政治转型过程较为复杂的国家之一,自1991年独立以来,乌克兰经历了两场革命(2004年的“橙色革命”和2014年的“欧洲一体化革命”);两部宪法(1996年宪法和2004年宪法);四次宪政体制变革——从总统议会制(1996年)到议会总统制(2004年),再回归总统议会制(2010年),最后在2014年再次恢复到议会总统制。街头政治、府院纷争和党派斗争已经成为乌克兰政治的代名词,政治稳定问题已经成为乌克兰国家转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以2014年乌克兰危机为切入点,研究民族国家重建和政治经济转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通过对乌克兰独立20余年政治经济转型的系统研究,分析影响政治稳定的内外因素,一方面为转型政治学研究提供更为细致的案例研究,另一方面尝试扩展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的国际视角。此外,本研究旨在丰富中国的乌克兰研究,反思西方民主政治存在的不足,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提供更多的建议和研究对策。
本书从文化系统、历史系统、经济系统、制度系统和国际系统多个方面考察转型国家的政治稳定。与以往的政治稳定研究不同的是,乌克兰的国家转型不仅包括在政治上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向三权分立、多党制的西方民主制度转型,而且伴随着民族国家的重建,以及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同时乌克兰还面临特殊国际环境的挑战,外部大国因素的干预和约束使得乌克兰政治不稳定局面更加复杂。本书以乌克兰国家转型20余年经历的多次政治危机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的政治稳定案例研究,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案例分析。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本研究通过对乌克兰政治稳定案例分析,旨在吸取乌克兰在民主建设和危机管控方面的经验教训,希望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提供有益的学术支持。
本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稳定被理解为一种系统论中的“稳态”,这种状态来自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正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结构性适应,以及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群体联盟,带来了制度或政治的稳定。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法为指导,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其中,实证分析是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本书的实证分析是在一定规范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即从转型社会的理想模式来评判政治稳定的影响因素。由于乌克兰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复杂的国内政治生态和国际环境,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元主义方法论,努力探索何种理论和方法论能够提高对具体问题和具体背景的理解。这种多元主义方法论同样被运用到分析层面。为了使解释的说服力更加充分,笔者不得不在不同分析层面之间往复穿梭:从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体制和民主化等宏观理论开始,然后是分析个体行为的微观理论,再到经验制度和历史制度主义等中观理论,最后又回到研究之初的宏观理论。希望通过综合运用多层次理论,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本研究各种变量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加准确地解释乌克兰作为转型国家所经历的政治稳定问题,剖析乌克兰所经历的政治危机和国家危机。这些核心变量包括初始条件、制度变革战略、社会经济成本、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以及民主。
本书研究主要借助以下两种研究路径。
1.结构功能主义
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社会是一个均衡、有序的政体系统,该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部分所组成。笔者试图通过政治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探讨在体制变革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的途径,并以政治系统的子系统为单位考察变革过程中影响政治稳定的相关因素。这里主要从历史文化条件、社会结构和国家政体的视角进行政治稳定分析。
2.新制度主义
在新制度主义看来,制度不仅是社会利益和社会文化的反映与表达,它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政治行为体。制度可以塑造政治行为体的结构模式,可以为政治行为体提供激励。本书在研究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该理论:(1)政治稳定实际上是民主政体的秩序性和继承性;(2)国家结构形式、宪政体制、政党体制和选举制度等正式制度安排对政治稳定的作用;(3)制度安排对政治运行秩序所产生的影响;(4)政治行为体分析。借助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政治行为体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这里主要讨论政治体制、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治精英、寡头、地方利益集团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笔者在具体研究技术上不仅重视历史事实的采集,还注意采用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影响乌克兰政治稳定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重要的选举危机、政府危机和“橙色革命”以及国家政权更迭事件的硬数据(hard date)进行分析与阐述,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计算评估和欧盟统计委员会、乌克兰国家统计局的社会经济数据,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的正式计票结果和乌克兰国内主要民意调查机构的数据,尤其注重资料来源的多元性和公正性,避免过多受一家观点和数据的影响。只有基于社会学和经济发展的“硬数据”分析,才有可能打破西方学界和媒体,以及俄罗斯学界和俄文媒体赋予中国读者的“先验结论”,这也是本书试图以独立视角和理性分析来阐述达成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急速发展了30多年后,各种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也明显增多。面对这种情势,对于社会政治稳定问题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其中,明辨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的所指、是非,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批判、借鉴,更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