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民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论 本课题研究概况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曲赞歌,唱出了人民对领袖的热爱之情。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空前伟人。他的光辉思想、高尚人格和伟大风范,不但令中国人民心生敬仰、心往神追,也令世界众多“粉丝”心悦诚服,敬佩之至。

“毛泽东,爱人民,他是人民领路人”, “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一曲赞歌,唱出了领袖对人民的关爱;而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除了毛泽东在诸多领域(如政治、军事、文化和哲学等方面)都具有旁人不可企及的世界性的建树以外,毛泽东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更是根本的原因。这种领袖对人民的热爱,超越了过往的一切“王侯将相”,而人民也发自内心地抒发着对领袖的深厚感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教书匠到革命家,从农民领袖到军事天才,从“占山为王”到执掌国柄直至步上“神坛”又“坠入凡尘”……毛泽东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负荷,对他的评价,自然也伴随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顶礼膜拜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主张遗忘者有之,极力毁损者有之……但是,伟人终究是伟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评价的那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做的郑重结论。

一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所谓人民观,是指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人民大众的根本观点,主要是对人民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其具体包括怎样看待人民的地位,如何保障其地位,怎样看待人民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并实现其作用等多方面内容。

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元素和灵魂,也是其最革命和最生动的部分,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指引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一)理论意义

研究毛泽东人民观,有助于对毛泽东思想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一方面,毛泽东人民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为了谁、依靠谁”是判断一个政党政治属性的根本标准。在毛泽东的重要著作中,“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等类似词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得以确立的政治哲学基础。毛泽东人民观,渗透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整个实践。离开了毛泽东人民观这条思想红线,毛泽东思想将会变成空洞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动员、组织、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毛泽东认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最根本的就是“唤起民众”四个字。毛泽东对群众史观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在社会历史观上,毛泽东“人民创造历史”的信念十分坚定;在价值观上,毛泽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在阶级观上,依靠群众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比较早地注意到了革命的“敌与友”的问题,比较深刻地注意到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在政权观上,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思想,创立了完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形成了成熟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等等。

另一方面,毛泽东人民观是建构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党的建设,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贯穿着毛泽东人民观的基本思想。比如,毛泽东基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观点运用于理论和政治建设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路线;把群众观点运用于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中,科学地解决了人民与军队、人民与战争、人与武器、士兵与指挥员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把群众观点运用于党的建设,培育了党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人民观,把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质言之,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所在、灵魂所在。无论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来看,都可以看出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基石,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正是在这块坚实的基石上构筑起来的。

(二)现实意义

从现实来看,研究毛泽东人民观,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和性质、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解决我们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一是,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和宗旨。毛泽东思想始终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总是企图对我们党进行诋毁和攻击。其中,他们的一个意图,就是希望通过攻击、抹黑毛泽东本人以及其他党的领导人,通过攻击、抹黑党的光辉历史,达到诋毁和攻击我们党的目的。事实上,这是敌对势力对世界上所有共产党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的一个重要策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革命领袖在领导实践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一些失误,就对革命领袖全盘否定,进而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客观地说,毛泽东在晚年确实出现了一些失误,并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害,这也给一些人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口实”。但是,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毕竟是一个伟人在实践探索中所犯的错误。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毛泽东未竟事业的继续探索,科学评价毛泽东人民观,坚持党的宗旨和性质,既是一项迫切的理论任务,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二是,有利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坚持党的宗旨、性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总结国际上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可以看出,其症结恰恰在于脱离了其所联系的那部分人民群众。

造成我们党目前还存在诸如“四风”问题、消极腐败等问题的原因,就是党内有些人没能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对于我们党来说,加强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学习,有利于与人民群众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确保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是,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形势下,毛泽东人民观仍然是解决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理论依据,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国家,都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总之,本课题对于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协调各阶层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 毛泽东人民观研究现状

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课题。国内外对于毛泽东人民观的研究,尽管并未像对毛泽东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党建思想等研究得那么广泛,但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现在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个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毛泽东及其思想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人员达几千名。国外有不少学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进行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欧美的费正清、施瓦茨、施拉姆、迈斯纳、特里尔、魏斐德等,日本的竹内实、新岛淳良等。总体而言,国外的研究人员主要是针对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以及这种思想对中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对毛泽东人民观进行单独研究的,并不多见。在这些研究中,有一些国外的著作还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比如,竹内实先生在《毛泽东:诗与人生》(1965)、《毛泽东的生涯——调动八亿人民的魅力源泉》(1972)等著作中的相关讨论。他认为,“相信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取得的最大的成绩便是进行了整风运动,使得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拉近了很多;当群众的学生,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最好教导。他主张,一定要首先在政治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人民与党有一个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战争,等等。

198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毛泽东的思想》)一书对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历程(包括人民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美国学者特里尔的《毛泽东传》(1990)一书极具代表性。该书对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了相关描述,并借用毛泽东的理论,指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的基础;在提到如何解决战争问题时,特里尔援引毛泽东的观点认为,人民是胜利之本;在人民民主专政方面,特里尔通过借鉴毛泽东理论,认识到将对人民内部的民主与对反动派的专政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同时,群众路线、人民当家做主等多个方面的思想也均被该书所提及。

美国学者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1987),迈斯纳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2),诺曼·莱文的《辩证法内部对话》(1997)等著作,对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国外毛泽东研究丛书(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其中包括史华慈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魏斐德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潘佐夫的《毛泽东传》、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等十部作品。这套丛书尽管没有就毛泽东人民观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也涉及诸如人的意志、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阶级斗争、个人崇拜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领域的举措的问题。

纵观国外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研究较为分散,并且其分析也较为片面;对于毛泽东人民观的起源、内容以及特征等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尽管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关系,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他们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往往以考察毛泽东所发动的群众运动为落脚点。此外,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要么完全否认毛泽东人民观积极的一面,并将他与过去封建王朝中的君王相提并论,要么就是忽略毛泽东人民观在唯物史观上所体现出的积极意义,而将毛泽东归为农民阶级的领导者,只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并未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西方学者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看法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固然有研究方法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世界观、政治背景以及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二)国内研究现况

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对毛泽东人民观的产生过程、内容以及作用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不足在于:首先,绝大多数的成果都未能对毛泽东人民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只是在对毛泽东思想的其他内容进行研究时涉及这一点。经检索,1993~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涉及党群关系的项目共15个,具体研究毛泽东人民观的只有1个。这个数据印证了这一不足。其次,有一小部分的研究者对毛泽东人民观有一些研究,但是其深入的程度不够,特别是在对群众路线的研究方面,虽然有较深的研究程度,但是侧重于研究群众观点的较少;而在时间上,这些研究主要涉及毛泽东在抗战阶段的相关论述,对于其他阶段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最后,对现阶段毛泽东人民观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否起到积极作用,以及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等研究不足,因此还应继续进行研究。

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著作主要有:

香港学者金思恺在《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与形式》(1976)中指出,毛泽东对儒家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强调用阶级的观点来对待社会中的人与事,反对超阶级的爱。

肖铁肩所写的《领袖心中的上帝——毛泽东的人民观》(1993)一书内容深刻,包括引言在内,全书共分为9个部分,虽仅有11.4万字,却对毛泽东人民观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释,殊为不易,特别是对毛泽东人民观在应用中所存在的局限性、产生这种局限性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因篇幅有限,其不可能对很多问题都进行全面的研究,如对毛泽东的发展实践观的认识还不到位。

李蓉在《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实践与思想》(1997)一书中,对毛泽东所提出的人民民主光辉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谷淑英等著的《毛泽东的群众观》(1997)也是对毛泽东人民观进行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共有12个部分。对全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人民观进行研究方面,作者仅仅是对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较为全面的阐述,然而对于其历史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阶段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都没有进行过多的研究。

此外,其他的一些作品,比如萧延中编写的《晚年毛泽东》(1988),张志明编写的《从实现人民民主到实现依法治国》(2000),张启华所著的《读懂毛泽东》(2001),逢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2003),熊芳、雍涛合著的《毛泽东眼中的人》(2003),赵云献主编的《毛泽东建党学说论》(2003),石仲泉所著的《我观毛泽东》(2004),李尔重等人所著的《导师毛泽东》(2005),刘海藩等人所著的《毛泽东思想综论》(2006),张忠良撰写的《毛泽东人学思想》(2006),权宗田撰写的《人民观视角下的毛泽东执政思想》(2009),等等,都对人民观做出了分析和研究。

国内普遍存在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局限性以及失误等研究不足之现象,但有些著作对此则有所涉及。其中,王玉国等人编写的《毛泽东人民观与所主张的群众路线》一书中有一章内容,专门针对毛泽东在其晚年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分析,该章对他过于夸大个人的崇拜以及群众所能起到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也对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汪洪编写的《毛泽东所主张的民主思想》一书,对毛泽东在其晚年对人民观的错误理解以及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偏离等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谢斌剑在其论文《毛泽东人民权力本位思想研究》中也曾对毛泽东的人民本位思想所存在的局限以及形成这些局限的原因做了系统分析。整体看来,这些分析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对其错误原因的分析上,仍有待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研究毛泽东思想及涉及毛泽东人民观的论文相当多。但是,直接研究毛泽东人民观(以此为关键词搜索)的硕士学位论文仅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0篇);学术论文有25篇。这些论文对毛泽东人民观研究的局限主要是,除了极少的作品以外,绝大部分还是将毛泽东人民观作为其思想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没能深入研究毛泽东人民观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基础地位。此外,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产生原因也着墨不多。

三 本课题研究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肯定毛泽东人民观伟大贡献的前提下,对毛泽东人民观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总结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基本内容、鲜明特点以及理论意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毛泽东人民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坚持、运用和发展毛泽东人民观。

本课题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第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第二,主要从历史、经济、阶级和利益的角度展开研究,运用历史分析、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和利益分析方法;第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研究,做到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渊源,概括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重点归纳毛泽东人民观的内容及其在理论层面所具备的含义;对其所体现的现实意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本课题正文共分为三篇。

“上篇·背景篇”主要考察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对毛泽东所提出的人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对毛泽东人民观所形成的背景、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进行分析;研究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发展历程。

“中篇·思想篇”主要阐述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动力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民主观——“让人民当家做主”等四个部分。

“下篇·意义篇”阐述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意义,既探讨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发展,又重点研究毛泽东人民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

(三)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难点也就是其创新之处。

一是,从分析毛泽东人民观的定义出发,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揭示毛泽东人民观内容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是,对现阶段执政党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腐败现象等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人民观的重大意义,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三是,研究毛泽东人民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包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探讨关心群众生活和思想对以人为本特别是民生建设的启示与意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