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研究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发展保障措施的首位,提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础机构,承载着最大量、最直接的教师培训任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直接关系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关系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福建省有中小学7700多所,中小学教师30.5万多人。全省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都送到师范院校培训不可能也不现实,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非专业管理有一定困难,全部由学校自行组织校本培训也有一定局限,因此,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新平台,都给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本课题在对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
一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现状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办学历史最早可到追溯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创办了50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这些学校一般规模不大,师资水平也不高,内部设施不健全,但适应了当时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和学历提高培训的需要,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七八十年代,中小学校数量急剧扩张,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教师学历水平大面积不达标,1990年福建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达标率分别为72.15%、76.87%、58.97%。为适应师资水平提升的需要,各个县区相继都办起了教师进修学校。这一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广大小学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90年代后期,中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至2000年,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3.06%、94.74%、64.14%。由此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工作逐步转到开展中小学教师提高培训上。由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作用发生了变化,它所承担的任务由“硬任务”转向“软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一度被边缘化,许多进修学校工作萎缩,功能削弱,发展困难。
进入21世纪,为适应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200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 2005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2005~2007年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估认定150所左右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011年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持作用”; 201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2012~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估认定200所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带来了生机。福建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工作部署,近几年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当前,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位作用逐步显现
在世纪之交,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从以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转向以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曾经有不少地方产生了还要不要保留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动议。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处于“维持”状态。200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从基础教育发展全局出发,做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决策,专门发出《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并提出“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工作,‘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20所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省政府对教师培训工作、对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视使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走出了“边缘化”的困境。2011年颁发的《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省教育厅于2009年、2012年先后两次组织开展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工作。省教育厅还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的督导评估体系。近几年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地位和作用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2008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地方视教师进修学校为“可有可无”的单位。2008年省政府召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出《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福建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重视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把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反映,现在县域教育发展规划中有进修学校内容,教育工作部署中有进修学校要求,学校建设中有进修学校项目,督导评估中有进修学校指标,评先评优中有进修学校名额,进修学校成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是从“可用可不用”到“依靠使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曾经经历了一段迷茫、彷徨,工作萎缩,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成了“可用可不用”的单位。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进修学校的功能作用大大加强,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咨询、试点项目推进等方面,积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在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积极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在教学研究、质量监测、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积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看法有了较大改变,越来越感到进修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抓教师队伍建设、抓基础教育教学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三是从“可给可不给”到“倾斜留给”。近几年政府对进修学校工作的重视,促进了进修学校功能作用的逐步增强,有为有位,进而又促进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进修学校建设。许多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反映,过去在办学经费、学校建设、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可给可不给”的单位,现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了更多的关爱和扶持,做到“倾斜留给”,对进修学校教职工鼓舞很大,感到在进修学校工作有干头、有奔头。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08年《福建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发后,各地采取措施,大力加强进修学校建设,4年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校园占地明显扩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一般占地面积都比较小,很多学校是“麻雀学校”。据2008年12月调查,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占地面积为557.13亩,平均每所占地6.63亩。4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采取校园资源置换的方式,以小换大、以近换远;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用于改善进修学校办学条件;采取统筹规划科学布点的方式,实现与相关教育单位资源共享共用,扩大有限办学空间。截至2012年4月统计,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占地面积为890.96亩,平均每所占地10.6亩,比2008年增加了3.97亩。其中占地15亩以上的有9所,占总数的10.71%。10~15亩的有13所,占15.4%。
二是校舍面积有所增加。据2008年12月的调查,84所县级进修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293066平方米,截至2012年4月,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362195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69129平方米;平均每所校舍建筑面积达4311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821平方米。特别是前几年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综合实验室等专用教室不足的状况得到了改善。详见表1。
表1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校舍及设施情况
三是设施资源有所改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普遍存在设施设备破旧,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状况。经过近几年的补充、改善,设施设备与资源状况有所改善。详见表2。
表2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设施资源情况
(三)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补充,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
一是专业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16人,大部分是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46~55岁的有1126人,占46.6%; 36~45岁902人,占37.3%; 55岁以上212人,占0.08%; 35岁及以下176人,占0.07%。具体情况详见表3。
表3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二是职称、学历有所提高。现有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为44.49%,较之2008年的37.8% 提高了6.69个百分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0.6%,比2008年的52.9%提高了17.7个百分点。详见表4、表5。
表4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表5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三是名优教师比例逐步扩大。进修学校的教师,是“老师的老师”。近几年各地注意引进、补充特级教师、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名优教师担任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使进修学校教师队伍素质较之2008年有了较大提升。详见表6。
表6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教学经历情况
从表6看出,2012年专任教师中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8%,比2008年的2.4%上升了7.4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30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比2008年的25.6%上升了28.4个百分点。
四是学科分布状况有所改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主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教师配备也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2012年与2008年比较,教师学科分布状况有所改善。详见表7。
表7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科分布情况
注:表中2008年数据为学校数(所), 2012年数据为教师人数。
表7中2008年、2012年的数据采集虽然口径不一致,但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配备上进行具体分析,各校除了语、数、外三个学科会配备多名教师,其他学科一般只配备一名教师。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更加注意各个学科教师均衡配备,特别是有51所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专任教师,21所学校配备了综合实践教师。
五是兼职教师队伍更加优化。2012年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共配备兼职教师2297名,比2008年的1672名增加625名。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中小学骨干教师、高校或科研部门,其中相当部分是特级教师、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详见表8。
表8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师来源情况
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兼职教师比例接近1∶1,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培训、教研提供了坚强的人力保障。
(四)培训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近几年,在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引领带动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进一步加强培训管理,积极推进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培训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出现了“四个注重”的新气象。
一是在培训内容上,注重专业性、针对性、系统性。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分类分岗不明晰,讲宏观、讲抽象空洞的理论多的现象,受训教师感到枯燥无味,离教学实践较远。近几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开始注重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如厦门湖里区进修学校根据教师队伍中新教师占大多数、骨干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的培训策略,对新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系统性培训。2006年以来新进的605名教师,通过连贯性的精心培养迅速成长,有的已经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目前湖里区2160个中小学教师,有市级以上各类骨干教师278人、区级骨干教师532人,改变了湖里区形不成骨干教师队伍的状况。
二是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传统的培训形式更多地类似于“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培训者“满堂灌”。近几年来,各地进修学校积极进行培训形式的改革创新,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如闽侯县在培训模式上,积极探索研训结合、联片送培、名师讲坛、任务驱动、课题拉动、导师带培、异地培训、挂职研修等八种形式,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自主式、自选式、统筹式三种方式,提高了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深受一线教师欢迎。
三是在培训手段上,注重面授与网授“两翼齐飞”。传统的培训基本上是采取集中统一面授的方式,时空安排上缺乏弹性。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开始注意运用网络手段,开展网上研训工作。如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2009年建立教师研修网,开通了远程培训管理平台、视频教研平台、教师研修平台、博客群组、教研QQ群等,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一线教师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参加研修,取得良好效果。据统计,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中,已有77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网络培训,2011年远程网络培训中小学教师12.7万人次。
四是在培训管理上,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培训管理是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过程等进行有目的的控制的各种职能活动。近几年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注重加强培训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管理。(1)建立目标机制。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全部建立了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和规章制度。(2)建立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全省有81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明确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管理机制,绝大部分教师都制定了个人进修提高规划。(3)建立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机制。有77所县级进修学校建立了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检查、评估制度,占县级进修学校总数的91.6%。(4)建立师训效果考核机制。有80所进修学校建立了教师培训效果反馈、改进和考核机制,占县级进修学校总数的95.2%。(5)建立培训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有5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本辖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档案,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占县级进修学校总数的64.2%。(6)建立培训学分管理机制。有67所县级进修学校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和管理制度,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数的79.7%。
(五)相关资源适当整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近几年,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部门资源整合及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与县级教研部门资源整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训一体”。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已有74所进行了培训和教研机构的整合,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数的88%。有10所进修学校与教研机构分设,占12%。实践证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实行“研训一体”的资源整合模式,能够最大化地统筹使用优质师资资源,开展“教研问题化、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研训活动,可以收到更好的研训效果。
二是与县级教研、电教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据统计,全省有26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实行培训、教研、电教三个机构的实质性整合,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数的30.95%。电教与研训机构的整合,使电教资源采集上更具先进性与针对性,并能更好地服务培训与教研工作。
三是与县级教研、科研、电教、电大等相关资源整合。为加强进修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全省有10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实行县级教研、科研、电教、电大等相关资源整合,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数的11.9%。
四是与高等学校、教科研等机构开展联合或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在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与县级相关部门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据了解,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都与高等院校进行了有关合作,努力建设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六)实体功能有效发挥
近几年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积极发挥五个方面功能作用,促进单一的进修培训向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持服务体系转变。
一是培训功能。培训是进修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2011年,福建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了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全员培训、新课程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十多个项目的培训,共计培训中小学教师、校长495475人次。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还开展了学历提高培训工作,有39所进修学校承担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参加学历提高培训的教师有8647人。
二是教研功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了搞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都十分重视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有近九成进修学校直接负有教研职能,他们把教研科研作为进修学校的主功能之一。进修学校教师、教研员经常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评课,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分析、评估等工作,并注意总结、探讨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据统计,近3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参与设区市以上课题研究有1751个,有310人获省级以上教育科研奖。近3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的有1860人,发表文章3332篇、出版专著87本。
三是指导功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发挥在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2011年,福建省组织实施教育改革十大项目,其中涉及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等五大类共168个项目,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都参与改革项目咨询指导工作,其中有13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直接承担试点项目。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指导的“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改试点项目、厦门湖里区进修学校承担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教改试验项目、南靖县进修学校承担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等已取得可喜成果。
四是咨询功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发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部、智囊团的作用,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献计献策。据统计,2011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建议或咨询报告达620份(个),其中被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的有408个。如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本区教育面临量的迅速扩张与质的提升的双重压力,向区教育局提出抓基础教育发展坚持“三个必须”“三个千方百计”的意见与建议,得到区教育局的重视并采纳,对推动湖里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效用。
五是服务功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开展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为中小学服务、为社会服务工作。据了解2011年有78所进修学校指导帮助所在县区中小学建立了校本研修制度,有81所进修学校经常组织专兼职教师到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兼职教师到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公开课1791次,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2554个。有50所进修学校为所在社区(乡镇)提供学习资源,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011年共办各种类型培训班1770个(次),培训社会人员286803人次,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福建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在为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服务、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离规范要求还有差距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研训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校舍条件和培训条件。近几年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距离“国标”还有相当差距。
1.从校舍条件方面进行分析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分别提出具体要求。详见表9。
表9 教育部制定的县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校舍条件标准
教育部的评估标准还对培训容量做了规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校舍和配套生活设施能同时承担300人以上专项集中培训,具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心理健康辅导室、图书资料室等专业教室,能满足本地区教师培训的需要。专业设施标准不低于省级示范高中的水平。
对照教育部的标准,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校舍条件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在占地面积上不达标的居多。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占地面积890.96亩,平均每所占地10.6亩。但做具体分析,占地面积在10亩以上的22所,占26.2%,占地面积10亩以下的62所,占总数的73.8%。也就是说,有七成多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校舍条件上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档次(全县教职工总数5000人以下的占地面积不低于10亩)的要求。其中占地5亩以下的有31所,占36.9%。占地2亩以下(含由于拆迁目前租借校舍的)有13所,占15.47%。
二是在建筑面积上总体低于最低限标准。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筑总面积362195平方米,平均每所4311平方米,从总体平均上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档次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其中有55所进修学校建筑面积低于5000平方米,占65.4%。有19所进修学校建筑面积低于2500平方米,占22.62%。华安县进修学校建筑面积仅665平方米。
三是在培训容量上三分之二学校低于标准。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可以一次性容纳28980人培训,平均每所345人,从总平均上超过教育部规定标准。但具体进行分析,培训容量一次性可容纳300人的只有28所,仅占33.33%。永泰、沙县、明溪、建宁、将乐、延平、古田、长汀等县区进修学校,一次性容纳培训人数仅在百人以下。
四是专业教室严重不足。教育部要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业设施标准不低于省级示范高中的水平。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此标准有较大差距。详见表10。
表10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业教室配备情况
从表10看出,目前有的县进修学校还没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心健辅导室、语音室、综合实验室等。计算机网络教室平均每所仅1.38间。
2.从培训条件方面进行分析
培训条件主要由设备设施、网络环境、图书音像、数字资源等构成。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条件总体上也存在差距。详见表11。
表11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条件情况
特别是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区域内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信息技术装备条件理应要走在前列,但目前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相对薄弱。有13所进修学校未建立官方网站,有25所进修学校还没有专用网络出口宽带。进修学校的教学计算机配备数量也不充足,平均每所配备74.5台,数量上只有部定标准150台的一半。目前进修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能与辖区内的中小学相连接的有69所,还有15所无法与中小学相连接。具有支撑远程教育服务的设施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仅有76人,还未达到每校1人。
(二)师资队伍虽有加强,但要担当和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重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进修校的教师是“老师的老师”,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上要求更高。特别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搞好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工作,要求进修学校教师要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近几年,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在新形势下,要担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提高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是教师数量结构上不够合理。部定标准为专任教师一般不低于本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5%,教师总数5000人的不少于40名专任教师,学科配备齐全。目前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2416人,平均每所24.76人,比部定低限要求40人少15.24人。进修学校学科教师配备不齐现象更为突出。据统计,目前除南安市进修学校外,各县(区)进修学校因种种原因,无法配齐各学科培训教师或教研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非考试学科生物、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心理健康、通用技术等学科,配备培训教师或教研员更少。其中通用技术教师全省仅有5名、综合实践教师仅21名。进修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学科配备不齐,直接影响了区域内学科研训工作的开展。
二是教师学历职称上不够适应。部定标准要求5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100%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博士学位者达到15%,并逐年提高;9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高级职称占40%以上。对照这一标准,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学历、职称尚有差距。首先是专任教师学历偏低。全省进修学校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70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6%,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仅48人,占0.19%。大学专科以下学历的有709人,占29.3%。职称和学历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理论功底和教学业务能力与所担当的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名师数量还不多。部定标准是具有特级教师称号或正高职称的专家型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数的5%,主要学科地、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每学科不少于1名。目前全省进修学校中特级教师仅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16%。全省进修学校拥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39名,占专任教师总数0.98%,平均每所仅2.84名,与部定标准每学科不少于1名有较大差距。
四是培训者自身培训率、双向流动率偏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培训与教研,作为培训者,要了解前沿理论,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教学状况,了解基础教育改革有关精神,所以进修学校教师自身培训提高显得十分重要,与中小学教师的双向流动也十分必要。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反映,培训者自身培训机会太少,进修学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双向流动也“流”不动。主要是受到定岗定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进修学校想要的教师进不来,要流动的教师出不去,造成进修学校教师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研训质量。
五是兼职教师队伍数量不够充足。教育部标准是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1.5∶1。目前全省进修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为2297名,与专任教师总数2416名相比,尚未达到1∶1标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本身人才就比较匮乏,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人才加强研训力量更显得重要。
(三)培训工作虽有改进,但与新形势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培训是进修学校的主功能,虽然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近几年不断改进培训工作,但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比,还存在“三个不够适应”。
一是内容上不够适应。培训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内容上普遍存在前沿性、针对性、整合性和动态性不够强的问题。(1)前沿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于自身的培训者队伍高职称、高学历的不多,特别是缺乏理论研究人才,同时又囿于经费紧张,难以延聘更多的省内外教育专家、名师来到培训班授课,所以在培训内容上,传播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等受到一定局限,对一线教师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做深层次的解读和高层次的指导显得不够。(2)针对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因自身培训者队伍的原因,在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培训方面有的显得力不从心。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来源多是小学、初中任教经历者,对高中课程改革指导与培训往往难以下手。对义务教育阶段课改教学的培训与指导,因大多数培训教师、教研员长期脱离一线教学,在培训中往往出现做通识培训的多,对重点、难点和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少的问题。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反映培训“不解渴”。(3)整合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互相配合、互相渗透方面,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比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许多教师自身还未过好信息素养关,往往出现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简单化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如何将教育技术能力与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整合,目前普遍状况不够理想。又比如德育教育问题,如何针对学科教学特点,开展自然地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培训,也是需要研究与改进的问题。(4)动态性。处在不同学段、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培训内容上要把握好层次性和动态性,才能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据了解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目前在培训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大锅煮”的现象,因而造成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二是培训形式上不够适应。培训形式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训效果不仅取决于培训内容,也取决于培训方式。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中,目前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一是满堂灌多、互动参与少。培训中往往是由授课教师一人从开始讲到结束,培训学员接受满堂灌,被动式接受培训,互动参与较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推行自主、互动、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中小学教师培训理应要在贯彻新课改理念上起示范作用,但一些进修学校培训方式仍旧是老一套,既影响了培训成效,也不利于培养受训教师贯彻实施新课改的能力。二是预定课程多、“菜单式”自主选题少。由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大部分是提高式培训,培训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基本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加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培训教师和教研员配备不足,使各学科培训中很难开出丰富的“菜单”供培训学员选择。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相当程度上存在“因人开课”的问题,即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教师有备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由于大部分培训课程是预先设定的,不能由培训学员自主选择,按需“点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成效。三是课堂讲座多、情景培训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性很强,通过示范课、听评课等现场培训,可以有更好的培训效果。据向培训学员调查,大部分教师希望能到课堂观摩、听课评课,或是当名师的“影子教师”,接受情景式培训。但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情景培训方面组织推进不够,举办课堂讲座的传统惯性做法还比较多。四是研训脱节多、研训一体少。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教研员捕捉中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将教学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将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成培训课程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者与教研员分开设置,也影响了研训一体的推进,影响了培训成效。五是单一面授多、面授与网授“两翼齐飞”少。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目前在网络建设上总体状况较好,全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校校通”相连的有69所,有65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与辖区内中小学相连接,进修学校购置了98套摄录像设备,配备了76名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在培训形式与手段上,单一面授较多,还不善于运用远程技术开展网络培训。在开展远程培训上,网络培训较多地集中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上,其他项目网授存在自身原创资源少,对外来远培资源筛选不够、针对性不够,以及远培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网授培训质量。培训形式上存在的上述问题,影响了教师培训质量与效果。
三是培训管理机制上不够适应。培训管理机制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过程等实施具有直接影响。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突出存在四个机制滞后的问题。(1)目标机制滞后。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别提出10多个领域60多条具体要求。这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培训机构应根据这些目标方向结合本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培训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分层目标及实施方案等。据了解,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对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反应迟钝,有的被动等待,主动学习研究、制定培训目标的很少。(2)服务机制滞后。教育培训机构是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服务的机构,中小学教师到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既希望得到培训服务,也希望得到信息服务、资料服务、生活服务等等。目前县级培训机构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等原因,在培训管理中,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周到的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小学一线教师反映,进修学校办学条件比中小学落后了十年、二十年,服务能力跟不上培训服务的需求。(3)评估机制滞后。培训评估机制对培训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复杂性、层次性、灵活性,要求评估应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和教师的发展性。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评价依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没有完整的机制,进修学校的工作干得好还是不好难以评价。(4)激励机制滞后。激励机制包括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反映,进修学校很容易被遗忘,因每个县只有1所进修学校,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先评优等激励政策经常“忘了”进修学校。
(四)教研能力虽有提升,但与福建基础教育站位要求比还需要大力加强
福建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中,有74所承担教研职能,在机构设置上已实现“研训一体”。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普通中小学教研的“主力军”,为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教研工作中,还存在三个薄弱环节。
一是一般性研究问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科研引领和智力支持机构,本应更好地开展问题课题化的研究,但目前不少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还比较空泛,停留在一般性的研究上。由于教研员的素质能力有限,教科研水平总体不高,研究成果也不多。据统计,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有2467名,近3年参与设区市以上课题研究的有1751人,平均每年583.6人参与课题研究,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3%。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奖的仅3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近3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的人数1860人,平均每年6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1%,发表文章3332篇,平均每年每位专任教师发表文章0.45篇。
二是浅表性研究问题。福建省基础教育工作历来扎实,很多指标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基础教育历史上也一直是出经验的省份。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福建省还没有出现像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那样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课改模式、课改经验,这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仅仅停留在浅表性的研究上有很大的关系。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工作目前在形式上,主要是下校指导教学、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及外出参观考察、网络研修、指导校本研修等,真正开展试验性研究、深度研究、总结性研究的不多。教研员在带着课题开展试验研究、培育学校课改亮点并系统总结先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总体上比较薄弱。2011年,福建省实施教育改革十大重点项目,有13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教学改革试点任务,目前很多试点校还停留在浅表性的研究上,尚未总结出独特的教学方法。
三是为研究而研究问题。教研培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研员的研究成果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服务。有的进修学校教研脱节,教研员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教师教育资源,也没有回到一线教学中进行验证,这种为研究而研究的课题、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五)内部管理虽有章法,但在发挥整体功能作用上还需探索完善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建立了一套内部管理机制,对专任教师也有一套管理办法,但在发挥整体功能作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校园文化比较薄弱。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展馆文化、培训文化、形象标识等。目前进修学校比较注重建立制度文化,但在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少学校领导认为,进修学校没有培养学生的任务,只搞短期培训,学校文化不好搞,也无所谓,往往忽视精神文化、办学理念类校园文化建设。学员到进修学校培训,不像到普通院校学习那样有一种文化熏陶,有一种依恋的感觉。校园文化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块“短板”,影响了在培训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精细化管理还不到位。精细化管理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内涵、精神面貌,也关系到工作效率与质量。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精细化管理上总体还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对校园环境管理重视不够,认为校园小、设施设备落后“不好作为”,对培训活动全过程细节上重视不够,认为是“小节无关大局”;对教职工行为规范上重视不够,认为“不像中小学没有直接接触学生”等。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影响了进修学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影响了进修学校的对外形象。
三是整体功能发挥不够。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大部分实现了县域内培训、教研、电教等机构的整合。但有的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没有注意进行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的还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战“配合不融合”的现象,导致一些进修学校主业不够突出、精力不够集中。如有的进修学校与职专学校整合,职专学生数千人,进修学校领导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职专生的教学与管理上,进修学校工作受到弱化。有的进修学校与电大整合、与小学整合,虽然在资源共享共用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工作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主业精力不够集中的问题。
正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三 加强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对策措施
根据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国家和省有关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新要求出发,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着重加强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明确新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定位功能
在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为重点阶段,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适应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响应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的定位功能,重点发挥好四个功能作用。
1.培训功能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最基础机构,搞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传统项目”,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训主功能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大力加强。在发挥培训主功能中,要具体担起四个方面的职能:(1)规划职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域内教师继续教育专门机构,对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决策更熟悉,对本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更了解,要协助教育部门具体承担制定本县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培养整体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当好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助手。(2)实施职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具体实施本县域中小学教师队伍继续教育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3)管理职能。县域内教师一般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具体量大,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力量有限,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发挥好管理职能,制定教师继续教育有关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等,发挥好管理职能,把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做到位。(4)协调职能。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中,需要协调处理县域内教研、电教等部门的关系,协调中小学的关系,还要协调县域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关系。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发挥好协调职能,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实施好培训目标任务。
2.研究功能
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中,有近九成学校在机构、资源上是“研训一体”,发挥研究功能,不仅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开展高质量的培训的需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着重开展五个方面研究:(1)教学研究。要发挥好教研职能,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及时了解中小学实施国家课程方案、组织教学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本区域深化教学改革的措施与要求。及时总结好教法、好经验,通过培训扩散到中小学教师中去,促进中小学均衡提高教学质量。(2)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要积极承担县域内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包括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积极主动地当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智囊团”。(3)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县域内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必须研究自己的培训对象。要开展中小学教师队伍研究,开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努力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使教师培训真正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4)培训工作研究。教师培训工作专业性很强,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进修学校要加强对培训活动的研究,注意总结培训工作经验,研究学习新经验新做法,积极推进培训工作改革创新,努力促进培训机构的工作从专门、专业向专家的跨越与提升。(5)教育科学研究。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积极开展其他教育科学研究,努力发挥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参谋部”的作用。
3.监测功能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县域内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位置,应发挥好“第三方”的作用,开展教育监测工作。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监测。(1)教学质量监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稳定、持续、均衡提高县域内中小学教学质量。(2)教育公众满意度监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定期开展社会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监测工作,让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改进工作,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4.服务功能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充分发挥“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作用,着重发挥好四个方面的服务功能。一是政策咨询服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智囊团”的作用,积极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建言献策,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二是教育资源服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努力成为教师资源中心,为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三是指导研训服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教研员要深入中小学一线,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开展教改实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指导服务。四是社会培训服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同时,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放大学校的社会功能,开放办学,积极参与社会培训,为提高社区公民素质,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全面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
近几年,福建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县域内学校中,办学条件最差的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提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水平,使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真正发挥好在中小学继续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1.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很有必要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首先,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改变办学条件落后现状的需要。目前福建省义务教育学校有标准化建设要求,高中学校有“达标”要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没有办学标准,因此不少地方最破旧、办学条件最差的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实施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变办学条件无标准的现状,有利于加强进修学校建设,改变进修学校落后的办学条件。其次,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是统筹加强县域内学校建设的需要。目前各县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在进行学校规划布局调整,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利时期,制定并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县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类学校进行统筹规划建设,促进进修学校与其他各类学校同步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再次,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发挥进修学校功能作用的需要。目前,不少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落后,难以发挥区域内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有利于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县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与支撑作用。
2.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原则
实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1)先进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要突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特点,从定位功能出发,重点加强培训、教研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建设,其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应在当地中小学中逐步达到领先水平。(2)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鉴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目前办学条件水准较低,有的地区一步建设到位有一定困难,可将标准化分为三个等级,三级标准为基本达标条件,二级标准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条件,一级标准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条件。各地要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进行、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度要求同步跟进。争取在2013年有50%的学校达到三级标准,2015年所有学校都达到三级标准,30%以上学校达到二级标准,10%左右学校达到一级标准。(3)适当倾斜、适度优先原则。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教师培训的“母鸡”,是县域内教学质量的主要策源地,应鼓励各地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能快则快,加大力度优先抓好。
3.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主要标准
参照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发出的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的通知中公布的《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结合福建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实际,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主要抓好五个方面标准化建设。
(1)校舍条件标准。校舍条件主要包括校园建设、占地面积、培训容量、专用教室五个项目。三级标准分别如下:
表12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校舍条件标准
(2)培训条件标准。培训条件标准主要包括设施设备、网络环境、远程支持、图书音像、数字资源、使用更新、设施管理、实践基地八个项目。三级标准分别如下:
表13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条件标准
(3)教师队伍标准。教师队伍标准包括专任教师标准、兼职教师标准两大类。
专业教师标准包括教师数量、结构比例、教师管理、培训提高、学历状况、职称比例、名师比例七个项目,三级标准分别如下:
表14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业教师队伍标准
兼职教师标准包括结构比例、教师管理、工作内容、目标绩效四个项目。三级标准分别如下:
表15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师队伍标准
(4)培训管理和质量标准。主要包括质量监控和管理规范化两大项。三级标准分别如下:
表16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管理和质量标准
(5)办学经费标准。主要包括正常办学经费与培训经费两大项。三级标准分别如下:
表17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办学经费标准
(三)大力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多元化、开放性的研训教师队伍,是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关键。为改变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加强进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改革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进口把关不严的问题,不少教师是“照顾对象”,造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新形势下,许多进修学校由于编制、职称等限制,仍然存在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出不去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一要改“校管体制”为“县管体制”。在“校管体制”下,进修校用人会受到岗位、职称等诸多限制,想要的人进不来。目前福建省实施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归县管体制,进修学校用人应抓住“县管体制”的机遇,打破因岗位、职称等的限制,让优秀教师进入进修学校,担任“老师的老师”。当然,进修学校用人制度改革需要县级教育、人事部门的支持,只有通过县级教育、人事部门的行政力量,才能使进修学校在“县管体制”下真正实现用人制度改革。县级教育部门要把进修学校教师配备放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位置,在县域内统筹筛选,真正把县域内的优秀教师选调到进修学校来,使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活动;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集研训于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培训者队伍。
二要改“基本不动”为“合理流动”。进修学校的定位功能要求,进修学校教师要熟悉中小学一线教学。目前进修学校基本上是用人“终身制”,造成教师长期脱离中小学教学,产生了教学能力退化,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实行进修学校教师轮换流动制度,以使进修学校的学术氛围保持活力和朝气。可考虑在保持人员相对稳定、工作有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每5年有三分之一比例教师合理流动,即以5年为一个周期,有三分之一一线教师进来,并有三分之一教师回到中小学去,以保持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活力,使教师与一线教学工作不会脱离太远,确保研训工作质量。进修学校教师流动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随关系走,一种是人走关系不走。在教师收归县管的体制下,只要县级教育部门重视,完全可以实现教师队伍合理流动。
三要改“专职专用”为“专职兼用”。进修学校专职教师一般是“专职专用”。尽管目前很多进修学校都制定了专任教师、教研员下校调研与听课制度,但毕竟是当“局外人”,不利于教师深入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学,也不利于教师直接组织开展各种教学试验。应鼓励教师安排一半或三分之一时间到中小学兼职教学,让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有更多时间直接接触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同时也使进修学校教师能直接组织或参与教学改革实验,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掌握和推广新理念、新教法、新技能。
2.重视现有专任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
进修学校教师作为“老师的老师”,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上要求更高。必须大力做好现有专任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
一要“走出去”开阔视野。进修学校的定位功能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进修学校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比如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加业务培训活动,到先进地区学校考察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技能,等等。进修学校教师具有先进理念和学术水平,才能引领和带动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前普遍存在对培训者自身培养培训重视不够的问题。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培训者培训提高工作。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安排教师培训计划中,要优先安排培训者计划,促进进修学校教师优先实现专业化。
二要“沉下去”接触地气。进修学校教师沉下身子,到中小学“接地气”,了解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状况,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状况,熟悉中小学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才能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师熟悉基础教育、深入中小学有关制度。福建省不少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加强教师、教研员队伍建设中,建立的教师下学校听课评课制度、下学校调研制度、组织实施教改实验制度、蹲点挂校制度、与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制度,等等,实践证明这是促进教师“接地气”、提高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必须在实践中予以坚持并不断完善,使进修学校教师在深入实际中提高研究思考能力、工作指导能力。
三要“钻进去”提升能力。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进修学校教师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设计课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课题中,查阅资料、开展调查、进行实验比较、汇总分析,等等,可以使教师在科研意识、科研素养、理论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能使进修学校教师以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去审视自己所从事的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工作。因此,开展教科研过程是很好的教师教育途径。要引导进修学校教师把教育科研贯穿于教师生涯,努力做到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课程培训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提高进修学校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3.激励教师创先争优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业务素质等对县域内教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可通过四个载体激励进修学校教师创先争优,争当培训名师。(1)开展全省进修院校教师培训技能竞赛活动。福建省于2010年、2012年先后开展两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对推动中小学教师深入开展岗位练兵、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参照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大赛的做法,每两年在全省进修院校中开展培训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培训教师钻研培训业务,改革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水平。(2)开展评选培训名师活动。每3~5年,在全省进修院校中开展评选培训名师活动,培养和树立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闽派特色培训名师。(3)开展评选优秀培训教学资源活动。每年组织开展进修院校系统优秀培训教学资源活动,激励进修学校教师钻研培训业务,同时可以此建立和丰富全省优质培训教学资源库,实现全省优质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共用。(4)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活动。福建省已有17所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其中3所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估认定200所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省也将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开展评估认定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要以创建与评估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抓手,推动进修学校创先争优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于受到编制、职称等限制,专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等有一定局限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做好借智引力工作。广泛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既可以优化进修学校教师结构,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因此,必须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破解进修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难题。
一要建立阵容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进修学校要放开视野,从省内外高等院校、党校干校、进修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中,从本地中小学一线名师中,从社会各行业的专业人才中,选聘一批人担任兼职教师、顾问。原则上要按照大于专职教师1.5的比例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开展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二要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由于兼职教师队伍是“松散型”的,因此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为此,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上的六个制度。(1)选聘制度。对确定选聘为兼职教师的,要做好双向沟通工作,让兼职教师明确职责,以便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并发挥作用。做好发放聘书等有关手续。(2)联系制度。进修学校要确定专人加强与兼职教师的联系,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分布广、专业强、研究深、经验多、名气大的特点,发挥好示范引领、咨询指导等作用。(3)考核制度。对兼职教师的工作态度及培训、指导情况要做好评价考核工作,将评价、考核情况作为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4)档案制度。进修学校要对每一位兼职教师的专长,参加有关活动、接受与完成培训及指导任务,教学质量评价等建立信息档案,加强管理。(5)激励制度。进修学校要把兼职教师作为本校教师一样看待,通过评选优秀兼职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待遇等,激励兼职教师做好培训与指导等工作。(6)动态管理制度。要实行以效能发挥为目标的动态管理机制,对不能发挥作用或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差的兼职教师到期予以淘汰,不断补充新的专家学者、专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不断优化兼职教师队伍。
(四)积极推进培训组织管理的改革创新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县域内教师发展的学习与资源中心,应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提升培训质量为重点,积极推进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机制、培训管理的改革创新,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提供师资保障。
1.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基本上是能力提高培训。参训教师已具有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又有专业困惑和学习需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依据一线教师的学习特点,按照国家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精心设定培训内容,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与实效性。
一要加强培训对象需求分析,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在制订培训计划时,要开展对培训对象需求调研,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培训内容应针对培训对象需求、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精心设计,努力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二要做好培训目标整体规划,使培训内容具有系统性。国家已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修学校要根据国家标准,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做好培训内容整体规划,分年度具体实施。要防止培训内容上存在的“碎片化”、简单拼加的现象,使培训工作在五年一个周期内,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有一个系统的提升。
三要优化培训课程设计,使培训内容具有实效性。目前教师培训没有明确、统一的课程大纲,培训单位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出发,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的实践性很强,从各地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成效上看,培训课程内容一般由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组成。理论研究以培训者讲授为主,传递新理念、新教法。应用研究以参与研讨、参与实践为主,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具体时间安排比例,应从实际出发科学设计,使培训内容更具实效性。
2.改革创新培训形式,努力实现培训最大效益
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进修学校的办学环境与办学条件也存在差异,应在坚持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最需求、最欢迎的方式开展培训。
(1)合作探究的方式。传统的培训多是说教式、程式化、满堂灌,培训吸引力、实效性受到一定影响。在培训中,要引入课改理念,实行合作探究的形式。合作的过程即交流学习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培训者学习,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学习,有助于将培训内容内化,提高培训实效性。
(2)面授网授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学习具有教学压力大工作繁忙、学习时间零碎而有限等特点。传统的培训更多的是采取集中指导的方式,灵活性不够。在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学习对教师培训是有力支持。应从实际出发,在必要的时间内进行集中培训指导,在必要的集中培训后,可将培训资源放在网站上,方便教师自主查阅、学习。通过运用面授与网授相结合,或远程学习培训的方式,以达到快捷、灵活、自主、高效的学习效果。
(3)现场培训方式。教师培训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既需要有学术性也需要有应用性。近几年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中采取的观摩课堂、听课评课、案例学习、同课异构、情景培训等现场学习培训方式,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很有帮助,可进行完善提高,使之发挥更好的效果。
(4)“工作室”团队学习培训方式。近几年一些地方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团队开展学术沙龙式的培训学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培训,立足于教育和教师的实际,开展基于经验与问题之上进行理论学习与探究,可以有效提升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受到很多地方重视和推行。
(5)论坛研讨方式。论坛研讨具有专题性、研训一体式的特点。教师进修学校在了解和掌握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设定论坛主题,通过主讲主问式、互动参与式的研讨,既可调动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又可使对某一专题研训得深一些,提高培训实效性。
(6)异地培训方式。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要致力于打开教师视野,让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先进学校管理经验。为此,可从培训经费等方面条件出发,适当组织开展本省县域之间、省外发达地区的异地培训,以学习吸收外地先进理念与先进经验,提升教师能力与水平。
3.创新培训组织机制
在教师继续教育从重公共理论向重教学实践转变、从补偿型教育向提高和参与型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进修学校必须改变独家搞培训的高度集中培训体制,以开放的视野改革创新培训组织机制,努力把培训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一要建立校本培训机制。进修学校组织培训,可以依托中小学以校本培训的形式进行。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组织的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活动。校本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美等国率先发起的,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广泛接受并实施校本培训计划。我国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此后,校本培训在我国广泛实施。进修学校在培训组织管理上,可以通过与中小学管理者合作,开展培训活动,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使培训工作更具长期连续性、实践性、灵活性。
二要建立中小学基地培训机制。要积极探索“以学校培训学校”的组织机制,以中小学为基地,让中小学基地校承担起教师教育的责任。进修学校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通过加强对基地校的指导与管理,组织县域内同一层次学校教师到基地校去接受情景培训。由于培训基地本身就是中小学,培训者是基地校的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是与受训者平时所教内容直接相关的,培训形式也不是单一的讲座形式,可以通过导师带教等方式,让培训对象“零距离”观察和体验,因此,这种培训体制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机制相比,也更有实效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同步性。
三要建立培训联盟机制。进修学校在开展培训中,可以放大视野,建立培训联盟,搭建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平台。一方面,可以牵头将本县域内高校、相关部门等组成教师培训联盟,建立高效的培训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与县域外的培训机构建立培训联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各培训机构优质培训资源,建立各学科培训资源库、培训课程资源库,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共用。
四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机制。进修学校在培训组织管理中,不仅要搞好直接组织的培训活动,还要善于通过组织县域内的“学习共同体”实施培训学习活动。比如可牵头组织县域内的城乡学校、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对口学习共同体,组织优质校的互学共研学习共同体,组织学科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等,构建新的、更具针对性的培训机制,建立相应的教师“学习场”,努力把培训工作做得生动活泼、更富有成效。
4.创新培训管理机制
培训管理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各种职能活动。在培训管理上,应着重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机制。要求教师在五年周期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时)培训课程。要积极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要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要改变教师培训不培训无所谓的现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充分保护和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以增强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与能力。
三要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机制。要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及时收集教师及有关部门对培训的要求和意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培训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要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县级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进修学校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培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充分发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整体功能作用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发挥好“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作用,必须实现本校内部力量集合、县域内相关资源整合、省域内进修院校三级功能整合。
1.要积极推进进修学校内部力量集合
福建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总数2835人、平均每所33.75人,专任教师2467人、平均每所29.36人。靠这支队伍要开展对全省7700多所中小学、3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管理、实施与指导工作,力量上是相当不足的。特别是进修学校内因工作需要分设若干机构,有的机构内只有2~3人,分至学科,有的学科只有1个教研员或培训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或培训老师单兵作战能力很不错,但更多的“单打独斗”使进修校的整体功能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学校内部力量的集合使用。比如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开展重要项目改革试验、开展培训等,都必须重视发挥团队的力量,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变单体力量为集体力量。只有把进修学校内部力量统筹集合使用,才能产生“集聚效应”“拳头效应”,使进修学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2.要积极推进县域内相关资源整合
新型教师进修学校应是县域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体。福建省84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中,目前有74所进行培训与教研机构的整合,有26所进行培训、教研、电教机构的整合,有10所进行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电大等相关资源的整合。要进一步从有利于集中精力研究和实施县域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出发,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做好县级相关资源整合工作,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力支持服务体系。县域内相关资源整合工作,不要满足于把人聚在一起,牌子挂在一起,而要真正促成角色意识、行为方式的根本变化。要真正形成县域内的一种合力,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使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真正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阵地。
3.要积极推进进修院校系统力量的整合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组成一个个系统。在一个系统中,要素功能优不等于整体功能优;要素组合有序,会产生“系统效应”,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以培训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省、市教师进修院校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组成了培训系统。发挥培训系统的整体功能作用,对培训工作影响很大。在培训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障碍不能突破的情况下,可考虑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机构联手,实施“三级联盟”计划,以发挥培训系统的整体优势。首先,实施“三级联盟”计划,是整体求优的需要。许多事实说明,系统内要素之间有序结构的形成,使要素的总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作用,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实施“三级联盟”计划,有助于在三级教师培训机构之间打通信息通道、资源通道、人才通道、科研通道,有利于实现教师培训系统在集聚中创新、在集聚中发展、在集聚中突破、在集聚中提升。其次,实施“三级联盟”计划,是承接大规模师训、干训任务的需要。开展校长、教师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三级联盟”计划,有利于发挥培训系统的整体功能,共同落实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训任务。再次,实施“三级联盟”计划,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需要。系统的领导方式,有利于形成“更强的生产力”“推广最优秀的教育”。最后实施“三级联盟”计划,有利于加强教师进修院校之间联系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整合优化教师进修院校的资源配置,加强培训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实施“三级联盟”计划,具体可以在教师培训系统开展八个方面合作。即合作制定培训方案、合作建设培训师资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合作建设教学资源、合作开展调研科研、合作培养名校名师、合作完成培训任务、合作培养培训师资。为了使八个方面的合作得以有效施行,可实行上下联动、任务驱动的办法,加强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努力产生最优功能和最高功能效率。
(六)落实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组织保障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重点应加强“五个保障”。
1.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基础教育适度优先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县级政府要切实负起建设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责任,要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列入县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并要制定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规划,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予以落实,促进进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进修学校建设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紧迫任务,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加大力度优先抓好,确保进修学校在当地学校建设中逐步达到领先水平。
2.政策保障
教师进修学校在一个县域内只有一所,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校发展的政策往往不会顾及进修学校,造成进修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难以解决。因此,很有必要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依据本省各类学校的发展情况,制定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具体标准。特别是要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待遇、职称职数、人员进出、装备标准等方面予以倾斜,可明确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享有当地一级达标中学待遇;在职称职数上予以倾斜高配,使进修学校的高级职称教师占40%以上;在人员进出上用好“县管校用”政策,统筹调配县域内优秀教师到进修学校担任培训教师、教研员;在装备标准上要在中小学校中达到领先水平等。要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条件保障
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条件,做好进修学校建设工作。要把进修学校校舍建设列入县级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统筹考虑。对现有校舍面积、建筑面积不达标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校园置换的方式、可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调剂使用闲置校舍的方式、可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实现办学资源共享共用的方式等,努力扩大进修学校的办学空间。在进修学校的设施设备上,要按照领先的要求予以装备,特别是要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先进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使教师进修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县域内培训、教研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在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起示范引领作用。
4.经费保障
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教师进修学校的经费来源。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县级财政要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津贴与普通中小学一样由财政核拨,确保进修学校经常性经费,确保进修学校培训专项经费(按教师工资1.5%安排培训专项经费,其中70%以上切块划拨到教师进修学校),确保进修学校基本建设经费。切实保证进修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经费来源,并积极探索经费来源的其他有效渠道。
5.干部保障
要加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注意选配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品德良好、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熟悉中小学管理、熟悉教师工作熟悉培训与教研、富有事业心、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团结协调精神、作风民主的同志担任进修学校主要负责人或进入领导班子。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班子正副职一般为3人左右,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领导班子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每个任期5年左右,制定工作目标要求。激励进修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履职,搞好进修学校建设,为县域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
课题组成员:赵素文 高培青 严必锋 徐毅明 范光基 张平忠 蔡丽红
执笔:赵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