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福建省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调查报告
2008年以来,根据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部署,福建省开展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为了解近几年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根据省教育厅基教处的要求,福建教育学院组织开展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题调查。专题调查组在开展面上问卷、点上抽查,并通过召开农村中小学培训学员座谈会等途径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本调查报告。
一 2008~2010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进入21世纪后,国家根据新形势下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求各地积极稳妥地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福建省于2001年开始,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通过调整,合理配置资源,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01年的15129所,到2007年调整为10756所,7年间减少了4373所。详见表1。
表1 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01~2007年布局调整情况
从表1看出,第一轮布局调整扩大了小学校均规模,小学每校平均在校生数2007年比2001年增加了15.6人;然而,由于生源减少等原因,初中学校并没有因为学校撤并而扩大规模,初中校每校平均在校生数2007年比2001年减少了185.44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加快,经调整后的中小学布局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为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2008年以来,福建省政府、省教育厅部署开展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2008年初,福建省教育厅在罗源县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编制会议,部署、推动全省各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年~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要求,“各市、县(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及学生变动趋势,坚持 ‘均衡发展、育人为本、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注重效益’原则,进一步完善2008~2012年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城区学校扩容建设、新区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010年,福建省政府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对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的基本原则、近期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2011年初公布的《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小学布局结构。根据城乡规划,结合常住人口密度、生源、交通等条件,合理布局中小学,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2011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优化完善中小学布局,各地要“抓紧完善修订县域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确定长期保留、过渡性保留和拟撤并的学校。在调整过程中,既要坚持适度集中,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要注重积极稳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下,2008年以来,福建省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工作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稳妥推进
自2008年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至2010年底,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为8302所,比2007年10756所减少2454所。其中2010年初中校1328所,比2007年的1368所减少40所;小学6974所,比2007年的9388所减少2414所。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详见表2。
表2 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07~2010年布局调整情况
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分析,2010年,农村小学校数4267所,比2007年减少3792所;农村初中校数617所,比2007年减少249所。详见表3。
表3 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注:农村指县镇以下地区(不含县镇)。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经过新一轮布局调整,虽然小学、初中校数均有减少,但由于生源减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小学、初中平均在校生数2010年与2007年比均在下降,其中小学平均在校生数减少12.49人,初中减少308.57人。
2.农村中小学布点总体合理。
近几年来,福建省政府、省教育厅在部署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根据福建省省情,一再强调既要坚持适度集中、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要注重稳妥推进、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还特别强调“边远地区办好必要的小学教学点”,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布点总体比较合理。目前全省小学三年级以下教学点有2561个。调查组抽样调查了72个县216所农村小学,步行走读的小学学生有52478名,单程步行上学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占84.89%, 20分钟至40分钟的占10.78%, 40分钟至60分钟的占1.65%, 60分钟至90分钟的占0.07%, 90分钟以上的占0.03%,走读时间不详的占2.58%。详见表4。
表4 福建省农村小学学生上学情况调查表
从汇总的调查表中看出,步行上学20分钟以下的占多数,步行上学1个小时以上的较少,但不排除个别偏远自然村学生或零星散居学生单程上学时间较长的问题。
调查组具体抽查了解宁德市省定47个扶贫挂钩村。这47个村历史上共有31所小学。其中2001~2007年整合小学9所,2008~2011年整合小学6所,现存16所小学。在这16所小学中,学生数10人以下教学点2所,10人至30人小学7所,31人至100人小学4所,101人至250人小学3所。具体情况详见表5。
表5 宁德市省定扶贫挂钩村办学情况调查
据闽侯县调查,2011年全县公办学校156所,其中小学126所、中学27所、职业中学2所、特教学校1所。目前学生数少于600人的初中校有6所(其中2所少于300人),学生数少于100人的小学有65所(其中50人以下学校有47所)。从闽侯县调查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布局整合中,对边远地区学校撤并的步子比较稳妥。县政府根据近年来生源变化状况,已计划近两年再逐步撤并8所完小、10所初小、15个教学点,同时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政府所在地,新建5所初中校。
3.寄宿制学校建设同步推进
近几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福建全省寄宿制学校有1953所,寄宿生人数达29万多人。详见表6。
表6 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情况
福建省政府、省教育厅十分重视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2008年,省政府提出了2008~2010年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2008~2010年,全省安排11.3亿元用于寄宿制学校改造,其中省级以上安排6.7亿元。从2011年起,省级寄宿制改造纳入“校安工程建设”统筹考虑。各设区市政府积极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截至2011年底,福建全省已完成寄宿制学校103.8万平方米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了寄宿生学习、生活条件。据72个县的问卷调查所示,在所属195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有1486所学校已达到寄宿生每人一张床的标准,占76.06%;有1694所学校已有完善的寄宿生食堂、餐厅,占86.74%。罗源县安排专项资金160多万元,为全县寄宿生每人配置床上用品七件套(棉被、被套、垫被、垫套、枕芯、枕套和蚊帐), 17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全部达到“八有”,即有锅炉、有盥洗室、有餐桌、有床架、有冰箱、有应急灯、有餐厅电视、有电风扇,寄宿生生活条件比较完善。
省政府十分关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2007年秋季,省政府决定每年拿出2亿元对全省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施生活补贴,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元,其中,低保家庭小学每生每年600元,初中每生每年900元。2009年秋季以来,省政府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各地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分别对寄宿生给予不同补助。如厦门市自2011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3元,其中农村低保家庭寄宿生小学每生每天补助6元,初中每生每天补助9元。南平市对寄宿生每人每月补贴30~38元,三明市补贴30~110元,龙岩市补贴30~60元,宁德市补贴30~60元,泉州补贴30~45元。
省政府还十分重视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2011年秋季开学前寄宿制学校足额配备生管人员,并指定专人负责学校食堂、宿舍卫生。据72个县问卷调查统计,195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已配备生管人员4224人,校医562人。详见表7。
表7 福建省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生管人员、校医情况
4.多渠道解决布局调整后产生的交通问题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村办学校,农村子弟上学基本上不出村,交通不成问题。撤点并校后,跨村上学现象比较普遍,客观上产生了学生“上学远”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布局调整后连带产生的交通问题逐步引起重视。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从2008年初开始,采取“三个一点”(即村里补一点、个人出一点、车队优惠一点)的办法,推广“学生周末班车”,惠及近700名寄宿生。三明市积极推广周末学生班车,共开通196条线路,投入客运车辆310辆,受益农村学生达1.5万名。2010年初,福建省教育厅、公安厅、建设厅、交通厅等单位联合做出决定,推广三明市周末学生班车的做法。全省以五种方式来推行周末学生班车,努力消除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隐患。(1)周末增加客运班次,解决学生回家返校乘车难题;(2)延长客运线路,保障偏僻乡村的学生可以乘坐安全车辆;(3)由学校调整放学时间,组织周末回家的学生分流乘车;(4)由学校向旅客营运企业租用客运车辆,专门用于接送周末学生;(5)鼓励旅客营运企业购买车辆,专门开辟周末学生班车线路,解决学生周末乘车难和乘车安全问题。为加强学校校车安全管理,福建省各级教育、公安等部门切实做好校车排查登记工作。据2011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学校校车3169辆(其中民办学校3055辆、公办学校114辆)。从2011年7月开始,福建省教育厅与公安厅、交通厅联合开展150天的校车和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行动,全省共排查各类中小学幼儿园13662所、校车2483辆(其中专用校车124辆,非专用校车2359辆),社会集中接送学生车辆1354辆,清理不合格校车686辆,完善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5770处。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布局调整后寄宿生的交通问题,近几年福建省农村寄宿生交通安全方面基本上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5.积极稳妥做好闲置校产处置工作
布局调整后,出现了一批闲置校产,各地采取务实措施,对闲置校产进行妥善处置,努力使闲置校产首先姓“教”,并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卫生网点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漳州市云霄县自2008年起对全县闲置农村学校进行分类评估、处理,在教育部门、学校、村级三方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偏远的赠予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交通便利且有商业利用价值的统一挂牌拍卖筹建新学校”的惠农原则进行闲置校产的处置。对确实需要调整的学校,将其调整后的教育资源主要用于举办农村学前教育或农村文化教育等机构,对于确实闲置下来的校舍,交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拍卖或合法转让等方式,统一处置,处置所得收益均就地全额用于相应乡镇的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在破解农村校产产权分割难题上创造了经验。据72个县问卷调查的情况看,这72个县共有闲置校产334.38万平方米,其中改办幼儿园的有26.13万平方米、占7.82%,改作教师周转房的有1.12万平方米、占0.34%,改作文化站的有14.76万平方米、占4.42%,改作村部有的146.12万平方米、占43.40%,改作医疗站的有0.84万平方米、占0.25%,公开拍卖的有4.29万平方米、占1.28%,未处置的有141.11万平方米、占42.20%。详见表8。
表8 福建省农村学校闲置校产处置情况分析
二 2008~2010年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总体上看,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有效进行。但在农村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1.在新一轮布局调整中,有的偏远地方因学校整合造成农民子女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但在农村一些地区,布局整合后确实造成地处偏远乡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例如调查组抽查宁德市47个省定扶贫挂钩村,这些村大多数地处偏远地区。2001年至2011年共整合小学15所,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7个村的小学被整合。布局调整后,距中心校11公里以上村庄有7个。详见表9。
表9 宁德市省定扶贫挂钩村办学情况调查
表9反映距中心校26公里的蕉城区洪口乡吉垅村,村小学于2005年被撤并,当时在校生有30人,教师4人。由于修建水库移民、人口外流等原因,洪口乡吉垅村小学被撤销,目前吉垅村学生都集中到霍童镇或蕉城区上学。由于距离远,孩子无法步行上学,家长在孩子就读乡镇或市区租房子照顾。村民反映,对学校撤并只能用“无奈”表示。学校撤并了孩子要出远门去上学,增加家庭负担;学校不撤并师资不够,一个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英语、计算机课没法开设,体、音、美等课更别提。老师在偏僻山村教书不安心。家长们感到孩子放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太差了,还是辛苦些送孩子到中心校上学心里踏实。
2.校车问题日益突出
因布局调整,客观上造成一些乡村学生上学远,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学生周末班车的问题,但交通上还存在两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周末班车覆盖面还不广。三明市是做得较好的地区,据调查,三明市农村寄宿生近5.5万人,通过周末班车解决交通问题的有1.5万人,仅占27.27%。也就是说,仍有大部分的寄宿生交通自行解决。其他市推行周末班车比例都不高。特别是被整合学校大多数是偏远村庄学校,这些村庄的村民散居在山村老屋里,学生周末班车很难通达。二是学生上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据72个县抽查,学生上学主要采取步行、家长接送、包车接送、骑车往返、自行搭车等渠道,分别占74.47%、17.15%、3.35%、3.37%、1.57%,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未配套到位
布局调整后,因上学远,产生了大量的寄宿生。根据72个县调查数据,2011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寄宿制学校1953所,寄宿生292434人。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求寄宿制学校要达到“四个有”。但仍有一部分寄宿制学校容量不足。据72个县的问卷调查情况看,共有农村寄宿制学校1953所,各县自报认为容量不足的学校有926所,需改扩建寄宿生宿舍面积87.37万平方米、寄宿生食堂41.35万平方米。详见表10。
表10 福建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容量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还了解到,目前仍有467所寄宿制学校未达到每个寄宿生一张床,259所寄宿制学校食堂餐厅还未配齐餐桌椅。详见表11。
表11 福建省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情况
4.生管人员、校医配备严重不足
福建省政府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2011年秋季前寄宿制学校足额配齐生管人员。问卷调查统计显示,195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共配备生管教师4224人,平均每百名寄宿生配生管老师1.44人,低于教育部要求每100名学生配生管老师2人的要求;配备校医的学校有562所,仅占寄宿制学校28.78%,共配备校医608人。详见表12。
表12 福建省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生管老师、校医情况
5.客观上增加了群众生活负担
在调查中了解到,布局整合后,寄宿生生活开支、交通费开支每月需200~300元。其中生活费开支在200元左右,交通费开支为30~50元。农村群众反映,孩子在家里,吃饭只要多放一把米,住在学校毕竟不一样,再省每月也要两三百元钱,还有来回车费。尽管近几年政府对寄宿生实施生活补助,但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仍然感到有经济负担。
6.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从72个县的调查情况看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留守儿童232261人,其中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留守儿童教育本来就有很多缺失,寄宿生中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全部由学校承担,而很多学校又未配齐生管老师和校医,他们的生活教育、亲情教育存在较大缺失,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一定影响,甚至造成辍学。据统计,农村学校辍学生达6652人。详见表13。
表13 福建省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情况
7.校产处置问题
据统计,布局调整后,福建省农村出现了3343821平方闲置校产,已做处置的有1932684平方米,尚有1411137平方未做处置,占42.2%。据了解,这些闲置校产,有的因产权不明晰难以处置,有的因地处偏远难以拍卖或利用。这些校产基本上无人看管。由于福建省地处沿海,自然灾害频发,长期无人看管养护的闲置校产很容易形成危房,如发生倒塌等事故。
三 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反思与建议
福建省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在布局调整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优化资源的工作不能因此停步。在城镇化继续加快、农村地区学龄人口继续减少的特殊背景下,一方面福建省仍要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另一方面,要正视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与时俱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1.在布局调整中,要进一步注意把握好“七个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就近入学。一所学校的辐射半径以3公里内为宜。福建省山区、平原情况差别很大。平原地区交通便利,适度整合集中办学,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要坚持因地制宜,成熟一所调整一所。在山区和边远海岛,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等多种因素,该保留的教学点要予以保留,不能以生源多少而简单化决定学校是否要撤并。
二是以人为本、守住底线的原则。在布局调整中,既要考虑生源因素,也要充分考虑服务半径,要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安全健康成长为底线。教育部2010年11月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守住底线,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三是尊重民意、民本取向的原则。布局调整要重视征求学生家长、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的意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要采取听证、协商、座谈等形式,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听取意见,避免工作简单化。群众超过三分之一以上持反对意见的应暂缓撤并,尽量把好事办好。
四是先建后撤、先办后撤的原则。在撤并学校之前,应对保留的学校先做好改扩建工作,确保整合后学校容量足够。并要对保留的学校先办好寄宿生宿舍、食堂,以及教学设施等后续事宜,不具备条件及未解决好后续问题的不予撤并,避免产生新的撤并校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
五是保护边远、备案审批的原则。边远乡村学校、教学点的学生,是新形势下的弱势群体,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特殊政策予以保护和扶持。为了防止过度整合,建议建立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省教育厅备案和撤并审批制度,未经批准的不得随意撤并,以保护边远地区学生公平受教育权利。
六是稳步推进、留有余地的原则。据专家分析,未来30年,我国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及各阶段学龄人口规模都会下降,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将会呈现波浪式的起伏。从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受教育阶段人口变动情况来看也是这样。详见表14。
表14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各受教育阶段人口变动情况
因此,福建省在规划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布局时,既要根据义务教育不同阶段学龄人口变化的特点、城镇化的进程来调整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龄人口的波动,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注意稳步推进、留有余地。
七是沟通合作、统筹兼顾原则。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同步进行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部门要村村建设文化站、农家书屋,农业、科技部门要把科普工作延伸到各个村落,学校是乡村文化的根基,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统筹兼顾,做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2.要把战略重心转到后续建设上
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下一阶段应把战略重心转到合并校的后续建设上。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加快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要根据寄宿生数量,做好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改扩建工作。据72个县调查汇总,近几年仍需改扩建配套设施有87.37万平方米,建议各级政府结合实施“校安工程”,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解决,努力解决好寄宿生每人有一张床,并有完善的食堂、餐厅。要努力消除因寄宿生宿舍容量不足、学生在校外租房增加经济负担的现象。在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的同时,要重视解决远途学生寄午膳问题。有的远途学生不寄宿但需要寄午膳,学校不能满足需求,只好到学校周边小吃店吃饭,既不卫生又加重负担。建议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帮助有需求的学校解决学生寄午膳的有关配套设施,解决远途学生寄午膳的问题。
二要抓紧配齐生管老师和校医。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福建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生管老师和校医缺口很大。必须在2012年底前,按照福建省政府文件要求配齐生管老师和校医,以加强寄宿生学习生活管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配备校医有困难的寄宿制学校,建议与学校最近的乡村卫生站(所)建立联动关系,确保学生有病或有突发卫生事件时,乡村医生能像校医一样马上到位迅速处理。
三要对寄宿制学校安排专项补助经费。福建省从2009年起,免除农村寄宿生寄宿费。许多寄宿制学校反映,寄宿生宿舍管理费、修缮费、水电费,以及老师夜间辅导晚自习的加班费等无着落,实际上增加了学校的负担。长泰县对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每年生均150元拨付专项补助经费,建议各地推广长泰县的做法,根据财力状况对寄宿制学校实施生均专项补助。
四要统筹解决好教师宿舍问题。据永定县调查,全县有中小学教师5109人,在校住宿的教师1048人,教师宿舍面积仅有3058平方米。建议福建省出台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办法,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在资金上给予专项补助,以尽快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
3.重视解决布局整合后衍生的民生问题
布局调整后,衍生的民生问题主要有学生上学交通问题、营养问题、家庭经济负担增加等问题。
一是交通问题。要多渠道解决布局调整后客观上造成的农民子女上学远的问题。可通过推广校车、周末学生班车等解决学生上学交通问题。2012年1月12日,苏树林省长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校车安全”,建议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寄宿制学校实施校车安全,并对寄宿生乘坐校车或周末班车给予交通补助,乘车费给予全免,或最多按城市公交全程一次一元收费。
二是寄宿生营养改善问题。福建省级财政从2008年开始,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施生活补助,对改善寄宿生营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了很好的作用。考虑到集中办学后,确实增加了百姓经济负担,且目前农村学生总体上营养状况不佳,建议省财政根据财力增长状况,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改善农村寄宿生的生活,减轻农民家庭经济负担。
4.要采取积极措施扶持农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不可能都搬到城镇来办,必须有相当数量学校扎根农村。对不宜撤并的农村学校,应继续作为关注和建设的重点予以扶持。
一是实施小学乡(镇)域一体化办学。可由乡镇中心小学负责协调其区域内小学教育设施设备、师资调配、教学管理等,统筹乡(镇)域小学教育资源。对规模小的初小校和教学点,可通过老师走教、短期支教、校际交流等形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共用,以有效解决学科专业教师紧缺不能开齐开足课程的问题。
二是对边远乡村学校、教学点采取特殊政策予以扶持。对边远乡村小学、教学点和初中,不能按照一般的教育成本和教师编制对待。要落实省政府2008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意见》的要求,对“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并要增列专门的经费,派遣较强的师资予以扶持。
三是积极探索和推进小班化教学。对于不能撤并的小校和教学点,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小班化甚至是微班化的教育教学实验,办好更加适合农村孩子需要的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5.积极做好闲置校产的处置工作
从72个县区调查摸底中了解到,全省农村有334万平方米闲置校产,已处置193万平方米,还有141万平方米未做处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校产归属有争议。因此在处置校产中,要尽量考虑各方都能接受的处置办法,比如可将闲置校产用于举办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乡村教育事业,以减少产权纠纷,实现教育资产保值增值。此外,还可将闲置校产用于办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或卫生所、村部、老人活动中心等公益事业,尽量让闲置校产不闲置。但用于非教育的校产,应做好手续移交,避免教育部门未使用又担责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赵素文 君雪梅 张承生 刘培钦
执笔:赵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