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结语

总的来说,在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群体的社会福利态度状况欠佳。研究表明,个人特征和社会支持网络对老年群体的社会福利态度状况影响最大,并且个人特征和社会支持网络得分越小,社会福利态度状况越好。具体来说,婚姻状况中已婚得分越高,社会支持网络得分越高,社会福利态度状况就越好。最高受教育程度、受教育年限和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态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年限越少,婚姻状况中已婚得分越高,社会福利态度状况就越好。此外本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态度也存在显著性影响:非农工作得分越高,社会福利态度状况越好。同时研究发现,去年全年家庭总收入和去年平均每月生活支出对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态度影响均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

研究认为个人特征导致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态度状况欠佳,其中老年人的受教育年限和婚姻状况对于社会福利态度影响较大。从生理方面看,老年人处于人生晚期,各种生理代谢功能退化,所以对于教育和婚姻的需求减少,而会更注重态度等方面的需求;从心理方面看,处于生活晚期的老年人更注重心理满足和精神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对自身以外的需求产生更强烈的渴望,所以会出现受教育年限越少,婚姻状况中已婚越多,社会福利态度就越好的现象。因此,个人特征使得老年人社会福利态度状况较差。

参考文献

毕天云,2003,《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两个少数民族的福利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陈华,2013,《我国传统福利文化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工作》第5期。

陈树强、李翊骏,1998,《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基本概念的转变》,《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成海军,2012,《当前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困境与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戴建兵、曹燕春,2012,《社会福利研究述评》,《浙江社会科学》第2期。

贺静媛,2013,《西方社会福利研究的启示》,《中国外资》第4期。

李晗琦,2011,《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祖云、田北海,2008,《老年社会福利的香港模式解析》,《社会》第1期。

马克思,20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彭华民,2010,《论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转型的目标定位》,《南开学报》第4期。

彭华民,2011,《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学术月刊》第10期。

沈浩,1996,《社会福利问题与中国社会福利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万国威,2012,《我国三类人群社会福利现状的定量研究》,《人口学刊》第3期。

万国威,2014,《我国儿童群体社会福利态度的定量研究》,《南开学报》第4期。

王思斌,2009,《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王思斌,2011,《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伍晓奕、汪纯孝,2005,《西方企业员工福利满意度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第5期。

闫慧娜,2013,《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的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杨梨,2012,《分析中国养老困境的重要视角》,《社会福利》第4期。

杨蓉蓉,2007,《福利文化与中国养老保障对策选择》,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保障学院。

张军、陈亚东,2014,《中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民意基础——基于重庆市城乡居民福利态度的实证调查》,《西北人口》第6期。

张秀兰、徐月宾,2005,《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张秀兰、徐月宾,2006,《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目标及途径探讨》,《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

郑功成,2011,《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中国人民大学报》第2期。

郑功成,2013,《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邹家祥,1994,《西方社会福利的再认识》,《现代财经》第6期。

(责任编辑: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