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老年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44岁以下的人群被称为青年人,45~59岁的人群被称为中年人,60~74岁的人群被称为年轻老年人,75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把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本文中的老年人,是特指生理年龄在60岁或者60岁以上的,并在CGSS2008数据中包含的老年群体。
2.社会福利态度
社会福利态度,主要指对社会福利的态度。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而社会福利态度即是对这些社会福利的评价。
在相关研究中,学者对社会福利态度做了相关的界定:10项社会福利项目在定量的分析中可以被包含在三项主要福利指标中:第一类是保障取向社会福利,包括医疗照顾、老人保障、教育资助和住房保障,这种社会福利制度旨在通过直接发放津贴和提供服务来提高民众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二类是生产取向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工业增长、稳定物价、缩小贫富差距和环境保护,该指标旨在通过生产的发展为民众的社会福祉提供资源支持;第三类是就业取向社会福利,包括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障,这类社会福利制度的主旨是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来健全民众的福利制度(万国威,2014)。
综合以上论述,本文中的社会福利态度被界定为: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政策以及社会服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对我国收入的看法,如对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的看法;对政府在社会福利中责任的看法,如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收入差距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为失业者制定一个像样的生活标准、政府应该减少穷人福利开销;以及对纳税者征税的看法,如在纳税方面,高收入者应该比低收入者支出更高比例的收入去纳税还是相同比例或更低比例、我国对高收入者征税的情况。
(二)研究数据和指标体系
1.数据基本情况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CGSS2008数据——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从2003年开始每年一次,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共同主持,对全国125个县(区)、500个街道(乡、镇)、1000个居(村)委会、10000户家庭中的个人进行调查。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数据,总结社会变迁的长期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社会议题,推动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为国际比较研究提供数据资料。该调查对全国28个省市的人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本文研究对象为CGSS2008数据中被调查的6000人中89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本次调查的样本状况来看,基于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基本符合调查抽样框。调查中各省市老年样本中男女比例为53%和47%,两者比例基本平衡;在年龄分布方面,按照生理年龄,将60~74岁、75~90岁、9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为三组,第一组818人,第二组72人,第三组1人,由于1人在数据处理上不存在分析的意义,因此在具体分析时主要观察60~74岁、75~90岁两组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态度。
2.概念操作
在社会福利态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中将因变量确定为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态度,并把老年人社会福利态度分为对收入的态度、对政府责任的态度、对纳税者征税的态度,所以将社会福利态度分为三个变量,其中最重要的分类因变量是收入、政府责任、纳税者征税。
本文的自变量分为三个方面,包括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这三个方面构成测量老年群体社会福利态度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若干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在问卷中都对应相关的测量题目。有关变量的详细说明参见表1。
表1 社会福利态度分析中的指标体系
注:1.因工作状况有C2~C14等多道题目,但考虑到老年人的年龄,其工作状况大部分是退休状态,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C2题。2.本表中①②③为自变量,④为因变量。
(1)因变量
本文中因变量为老年群体的社会福利态度,问卷中采用F3、F6、F7问题来测量社会福利态度的状况。F3回答选项有“比我应得的少多了”“比我应得的少”“刚好是我应得的”“比我应得的多”“比我应得的多多了”“从来没工作过”“无法选择”。为方便后文分析,现将“比我应得的少多了”和“比我应得的少”两个选项处理为“比应得的少”,“比我应得的多”和“比我应得的多多了”处理为“比应得的多”,“从来没工作过”和“无法选择”记为“缺失”。F6回答选项有“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无法选择”。类似地,将“非常同意”“同意”处理为“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处理为“不同意”,“无法选择”记为“缺失”。F7a回答选项有“大得多的比例”“大一些的比例”“相同的比例”“小一些的比例”“小得多的比例”“无法选择”。将“大得多的比例”“大一些的比例”处理为“大的比例”,“小一些的比例”“小得多的比例”处理为“小的比例”,“无法选择”记为“缺失”。F7b回答选项有“实在太高了”“太高了”“合适”“太低了”“实在太低了”“无法选择”。将“实在太高了”“太高了”处理为“太高”,“实在太低了”“太低了”处理为“太低”,“无法选择”记为“缺失”。
为方便变量计算,本研究分析数据时将因变量的各个选项分别赋值3分到0分。7个问题中没有反向说法,在计算总分时对问题进行正向赋值,然后进行加分得到总社会福利态度得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福利态度状况越好。采用因子分析中的限定抽取共同因素法对各问题进行分析,抽取三个二级变量,即对收入的态度、对政府责任的态度和对纳税者征税的态度。对收入的态度包括是否同意我国收入差距太大了、您对您的工作收入是否满意;对政府责任的态度包括,是否同意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收入差距是政府的责任,是否同意政府应该为失业者制定一个像样的生活标准、是否同意政府应该减少穷人福利的开销;对纳税者征税的态度包括在纳税方面,高收入者应该比低收入者支出更高比例的收入去纳税还是相同比例或更低比例,如今我国对高收入者征税的情况。社会福利态度总得分是三个二级变量的加总得分。
(2)自变量
本研究主要从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网络三个方面来考察老年群体的社会福利态度状况。个人特征是指个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异于其他人的特质,本文操作为性别、年龄、婚姻和受教育程度。为方便数据处理,在分析数据时将性别变量中的“男”“女”选项分别处理成“1”“0”变量;对于婚姻变量中的“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分居未离婚”“离婚”“丧偶”等选项,为方便数据分析,将“未婚”和“同居”合并为“未婚”,将“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分居未离婚”合并为“已婚”,将“离婚”和“丧偶”合并为“离异或丧偶”,将选择其中一个分别处理成“1”“0”变量;受教育程度有3个问题,主要为目前的受教育程度、最高受教育程度是否在读、共受过几年学校教育。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某个人工作经历,个体或家庭基于收入、教育和职业等因素相对于其他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本文则操作为工作状况和家庭收入两个二级变量,其中工作状况有4个问题,主要为目前工作状况、目前的状况、目前平均每周工作几小时和目前工作的类型,考虑到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退休状态,在数据分析时只选用目前工作状况一题。而目前工作状况包括“目前从事非农工作”“目前务农,曾经有过非农工作”“目前务农,没有过非农工作”“目前没有工作,而且只务过农”“目前没有工作,曾经有过非农工作”“从未工作过”,为方便数据处理,将“目前从事非农工作”处理为“非农工作”,将“目前务农,曾经有过非农工作”和“目前务农,没有过非农工作”处理为“务农”,将“目前没有工作,而且只务过农”“目前没有工作,曾经有过非农工作”和“从未工作过”处理为“无工作”,将选择其中任何一项处理为“1”“0”变量。
社会支持网络指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本文操作定义为与几位亲戚接触和与几位非亲戚接触两个二级变量。与几位亲戚接触共有7个选项,分别赋值1~7分,分数越高,其社会支持程度越好。与几位非亲戚接触也共有7个选项,分别赋值1~7分,分数越高,其社会支持程度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