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亚当·斯密认为,由于生产分工,每个人可以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在众多的劳动者中,总会有人发现一种容易且便利的方法去完成工作,这种便利的方法就是“创新”。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对亚当·斯密关于创新的定义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对创新的具体模式进行了分析。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从而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并指出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5种情况,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
此外,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也指出,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市场化的产品、服务和工艺,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与之相适应的技术革新。
最早把创新驱动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的是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他以钻石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把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驱动,第三个阶段是创新驱动,第四个阶段是财富驱动。这四个阶段既前后相继、依次推进,又彼此相容、互动影响。
要素驱动主要依靠诸如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获得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由于过分依赖资源要素,这种方式比较原始和粗放,对资源的索取和破坏也很严重,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和社会责任等约束的强化,依靠高强度资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发展路径越来越难以为继。
投资驱动主要依靠以资本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较为强烈的投资意愿和扩张冲动,使经济得以进入快速增长期。但是,在这个阶段会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紧张等问题,最终出现投资效益递减的趋势。
创新驱动是指以创新作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方式,这种创新既包括了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人力资源和分配机制创新等。马歇尔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土地等自然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呈现出收益递减的现象,但是分工等人类作用则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趋势,说明生产效率的提高不能单纯依赖土地、资源等物质资料,而应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提高生产效率。舒尔茨(Schultz, 1962)将资本的形态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他认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经济发展后期,简单的物质资本增长已经不具备完全解释经济增长现象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尤为重要。科技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创新,另一类是商业创新。科学创新即所谓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例如,中国发明火药就是属于科学创新。商业创新是指应用科学创新来创造价值的创新活动,例如,将火药应用在鞭炮、烟花及军火,以及开山建铁路等就属于商业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依靠低成本的优势相比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另外,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实施创新驱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又可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科技服务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科技服务是现代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因为一个产业的强弱取决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科技创新。随着科技分工不断深入,以高技术性、高知识性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不断为科技创新强化产业竞争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此外,科技服务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的积极性,而要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无缝对接,科技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发展科技服务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