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2015~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次产业篇

第二章 第一产业外资控制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一产业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这种划分根据的是2003年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国家产业划分规定》,与1985年制定的三次产业的划分相比,2003年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农、林、牧、渔服务业从原第三产业划归到了第一产业。另《中国统计年鉴(2015)》对第一产业的解释未及时调整,“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1)农业:指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活动。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园艺作物、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中草药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2)林业: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园、桑园和果园的栽培、管理和收获等活动),木材和竹材的采运,林产品的采集。

(3)畜牧业:包括牲畜饲养和放牧,家禽饲养以及野生动物的捕猎和饲养。

(4)渔业:包括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养殖和捕捞。

(5)农、林、牧、渔服务业: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但不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和专业性技术服务活动。

农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尽管此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2000年至今其比例仍维持在50%左右,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53.09%和53.5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统计项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可见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为此,许多文献(李建平、刘冬梅,2006;秦路、李嘉莉,2008;何玉成、张倩、杨光,2011;裴长洪、于燕,2014;等等)就把农业代替第一产业进行研究。农业具有刚性需求,属于不可复制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最后,2014年中国乡村约有6.1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5.2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统计项目“人口数及构成”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上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问题;农业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

《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相关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4771.5亿元,增长率为6.36%。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在2014年仅为9.17%,但是农业经济基础性的地位仍不可忽视。图2-1中显示了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第三产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使得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整个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但是从社会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依旧是很多的,2014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高达2.28亿人,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29.50%,解决了多数人的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产业。此外,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快,2011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成为三次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约为3.14亿人,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0.6%。

图2-1 1996~2014年三次产业就业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其中,统计项目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对第一产业的许多项目都鼓励外商投资,但是外资的产业分配不合理,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罗智波,2009)。从表2-1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第一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为6687个,占比仅为1.45%;第一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22亿美元,占比仅为1.38%,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农业具有较高自然风险,生产周期长,缺乏比较优势,属于弱质或劣质产业,农业的特殊性解释了农业利用外资偏少的现状(张兴、张炜,2012)。表2-2列出了2014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对外资的利用非常少。从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来看,2014年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个数为719个,其比重仅为3.02%,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个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77%和73.21%。从合同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来看,第一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只有15.22亿美元,所占的比重仅为1.2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6.75%和61.98%。如上述统计资料所示,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均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11年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3%、48.05%和50.21%,可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比例较少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5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其中统计项目为“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入失衡会对产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第一产业投入过低导致农业等行业的科技投入降低,进而难以改变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也将延缓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威胁中国的整体产业安全(王勇、卢柯羽,2014)。

表2-1 截至2014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产业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15)》。

表2-2 2014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①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15)》。

① 商务部:《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http://data.mofcom.gov.cn/channel/wzsj/wzsj.shtml, 2016年7月10日。

中国的农业利用外资一直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规模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整个10年FDI项目不足2000个,协议金额也仅有10亿元;之后外资在农业资金筹措中的比重缓慢上升(蔡世强,2012)。表2-3给出了1999~2014年农、林、牧、渔业外商直接投资状况,从表2-3中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来,第一产业外资的合同项目和金额都有较大的增长,呈现在曲折中上升的趋势,利用外资金额增长较快,但是其对外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在全国实际使用金额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在2%以下。

表2-3 1999~2014年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状况

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5年)无2007~2014年的合同金额统计数据,故无法进行2007~2014年合同金额的更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5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其中,“合同项目”、“合同金额”、“实际使用金额”和“全国实际使用金额”的统计项目均为“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

虽然第一产业实际使用的外资额在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外资对第一产业的投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表2-3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和2009年农、林、牧、渔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分别减少12.50%和2.29%;随着经济复苏脚步的加快,2010年利用外资项目个数为929个,相比于2009年增长了3.68%;2011年利用外资项目降至865个,相比2010年降低了6.89%;2014年利用外资项目为719个。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方面,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呈平稳上升趋势,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3.82%、5.07%和2.65%,远远高于利用外资项目的增长率,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单个项目的资金规模在不断增大,且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在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较前几年有所上升。2013年,第一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12.71%,2014年第一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15.43%,并且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在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2010年,按投资方式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项目和实际使用金额较2009年都有所增长(孟刘伟,2012)。可见,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前景,第一产业在利用外资方面还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图2-2可以看出,从1997年开始,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徘徊上升,2006年开始处于迅速上升状态,直接由2006年的5.9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9.12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负增长态势,比2004年下降了35.55%。王晓然:《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5年来首次下降》,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301/0212573213.shtml, 2012年5月5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在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了新的安排,人民币汇率由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对于美元、日元等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值。东道国货币的升值一方面会导致资源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孙庆刚,2008)。但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短期内不会造成中国的资源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产生的市场效应会使进入中国的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增加(孙庆刚,2008)。正是在这种影响下,200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630.21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4.47%,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616.74亿美元。在资源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低于劳动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孙庆刚,2008),第一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弹性较大,这也是2005年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额下降了35.55%,而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金额仅下降了0.50%的原因。

图2-2 1997~2014年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5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其中,“实际使用金额”的统计项目为“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

2005年是中国主要产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到的过渡期的终点,这之后政府的一些管理手段逐步放开或取消,例如,2006年取消了植物油的关税配额。随着这些管理约束条件的放开,外资企业开始增加对中国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的投入。

第一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2006~2012年呈平稳上升状态,但2013年下降了12.71%,2014年下降了15.44%。

尽管第一产业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说,在发展的速度、规模以及产值等方面都比较缓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产业规模、产出效益和技术水平都处于落后地位,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极大促进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但同时要增强农业产业安全意识,避免由于盲目地引进外资而削弱中国产业的控制力,进而对产业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农业利用FDI的行业分布不全面,这主要表现在:①20世纪80年代初,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农业的生产和加工环节,而对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农产品批发或零售等流动环节的投入却很少;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商投资的领域在不断拓宽,除了少数中国政府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外,几乎涵盖了农、林、牧、渔业所有领域及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农业机械等农业投入的研发和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等领域(孟刘伟,2012)。

本章主要从外资对股权、技术、固定资产净值等方面来分析外资对中国第一产业的控制情况,并列举了相应案例,最后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