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旅游组织市场探究:以广州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商务会奖市场繁荣,提供了研究的产业支撑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GDP的持续增长,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商务会奖旅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发展空间,这背后预示着旺盛的需求潜力,同时也给经营者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品牌优质的外资旅行社如美国运通、德国途易(TUI)、美国罗森柏斯集团等先后与中国国旅、中旅、康辉成立了合资旅行社,定位全部在中国的高端商务会奖市场。2011年5月,作为旅行社最后一块保护领域的“中国公民出境游”市场也呈现了开放的趋势,国家旅游局在提出申请的14家中外合资旅行社中确定了第一批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的3家(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国旅运通旅行社有限公司、交通公社新纪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5/23/c_121449063.htm.2011-5-23。

国内旅行社近年来传统旅游市场经营利润的持续不景气,连续数年行业利润率维持在2%左右的事实加剧了其向商务旅游市场转型的期望。国、中、青和广之旅等旅行社先后涉足商务会奖业务,可以肯定的是商务会奖市场将成为中国旅游企业未来几年竞相角逐的“热点”,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发展支撑。

二 旅游福利化倾向,催生企业奖励旅游需求

200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资料来源:http://www.cnta.com/html/2009-12/2009-12-28-13-25-16155.html。; 2008年广东省《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正式出台,《决定》首次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并且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可列入企业成本核算并免税。资料来源:http://www.gov.cn/gzdt/2008-12/15/content_1178202.htm。

尽管这些政策的出台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旅游的社会功能与产业地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旅游在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中的作用引起关注。

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曾明确指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杨军,2007)旅游发展的福利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福利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将催生企业对旅游价值的重新认识,如何发挥旅游在人力资源管理与福利创新中的作用,如何体现企业更多的人文关怀,科学理性的旅游消费对企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华英才网2007年对数百名在职人员进行的一项有关“非经济性福利”政策中企业奖励的调研结果显示:在众多福利机制中,大多数员工都希望企业推行奖励旅游机制。其中意愿最为强烈的前几类为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私企,分别占到相应受访人群的91.67%、82.50%和76.47%。企业非经济性福利调查:员工最爱旅游奖励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14-43-12-14949.html。

在CIBTM2010中国及亚洲会奖行业调查报告中显示:60 %的受调查企业买家组织了奖励旅游活动,40 %的买家组织了员工培训与激励活动,活动的持续时间也由2009年的4.4天增长到5.5天。在对活动数量是否会增加的地区进行预测时则得到如下结果:会增加的比例在国内外占绝大比例。(励展旅游展览集团,2010)

图1-1 中国及亚洲企业组织活动情况(2010)

三 中西方奖励旅游发展差异性,需要本土化研究

1.发展理念差异

古罗马时期军队胜利后的游行可看作是最早意义上的带有奖励意味的旅行活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大量管理者因业绩好而享受公司提供的假期,将其使用到普通员工则起源于美国。1916年,美国国家现金出纳公司组织了100多名达到销售额度的员工赴公司总部的旅游,这在当时“一战”后商务旅游还不普遍的情况下是一种不平常的举动,开创了奖励旅游商业化的先河。(罗伯·戴维森,比优拉·库配,2006)

中国奖励旅游的发端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政府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兴办的疗养院中所进行的休假疗养活动。参加人员绝大多数来自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费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作为单位的一种福利形式而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亚洲经济迅速发展,周边城市曼谷、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地区陆续成为欧美新兴的奖励旅游目的地,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及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欧美盛行的奖励旅游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使用范围才逐步由政府机关向企业扩展。1993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国际会议司成立后,奖励旅游的概念便开始出现于媒体报道中并受到部分企业的重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奖励旅游发展还不足20年。(高静,2004)

2.认知程度差异

西方社会认知度高,美国旅行社协会(US Travel Association)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80%的公司行政人员认为奖励旅游对员工士气与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70%的人认为奖励旅游对员工绩效有实质性的影响;同时指出奖励旅游的投资收益率(ROI)为4∶1,即投入1美元,会产生4美元的回报(USA, O E, 2005);奖励旅游国际经理人协会(SITE)2010年度的经营报告中进一步证实了旅游类的奖励与现金、商品相比在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分别有35%、44%的受调查人员认为旅游较现金、商品具有极强的优势;而只有4%、1%的受调查人员认为相反。(Foundation, S I, 2010)

在美国,目前已有50%的企业采用奖励旅游的方式;同样在英国商业组织的资金中,有2/5是以奖励旅游的方式支付给员工的;在法国和德国,一半以上资金也是通过奖励旅游支付给员工的。(王缇萦,2007)

西方奖励旅游自产生起就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发挥其激励功能与社会功能,一方面,奖励旅游作用于获奖者,因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而使其先进的思想得到强化激励;另一方面,奖励旅游作用于周围的人,因其所宣扬的价值观可演化成企业或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了对社会的示范功能;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是永不停止的,那么社会竞赛现象,也就不会消失;而基于竞赛的奖励也就万世永存。

中国的奖励旅游因其脱胎于政府机关部门的疗养活动,在“公费旅游”“官方旅游”等负面影响下,变得十分敏感,使用并不广泛,在整个市场中,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使用较多,大约占65%,民企及国企则占到35%、5%。(陶健,2003)

在中国,奖励旅游作为一种组织购买行为,其性质已超越了西方奖励旅游作为管理工具的范畴,更多是与企业激励机制、国家政策相关的一种企业行为,甚至是一种调整企业社会关系的手段,认知差异使奖励旅游的本土化研究显得必要。(张广瑞,2007)

3.发展阶段差异

在欧美等国家,奖励旅游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如表1-1。从全方位的奖励营销公司到提供单项服务的旅游零售代理商,职能分工明确;而发达的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专业的会议策划组织(PCO)及会议旅游局(CVB)在目的地营销、信息咨询、行业规范制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我国奖励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导入期”,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一方面进行着丰富的商务交往活动;另一方面又处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发展区域不平衡、行业规范不完善等宏观背景下,无论在产业政策、运作模式、思维观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更加丰富了实践的本土化特色。

表1-1 国外奖励旅游供给体系分工一览

资料来源:Petter R. Ricci&Holland, S. M. Incentive Travel Recreation as a Motivational Medium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2, September: 288-296。

4.专业化运作水平差异

欧美国家奖励旅游的使用目的很丰富、明确,从顾客推动、经销商激励、销售业绩促进到员工认知提升等都有详细的分类并辅以个性化的方案策划;在效果评估上更审慎,从销售额的增加、销售成本的控制、投资收益率(ROI)的多少到市场份额的增加等都有不同的衡量体系;电子商务技术的使用则极大地丰富了奖励旅游的产品创新、管理效率与吸引力。我国奖励旅游的运作绝大部分仍属于传统观光旅游的层面,专业化程度低。

中西方奖励旅游发展的上述差异,表明若只聚集于西方流行的研究主题,而忽略在中国特定的政治、法律、文化与经济环境下的特殊性,势必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情境化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研究的关键要素。(Ofori-Dankwa, J and Ricks, D A,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