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希腊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而古希腊的教育则是西方教育的源头。古希腊的教育发展以及古希腊先贤们伟大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审视当代的教育仍富有启发性。本节基于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回应的视角来解读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及其伟大的教育思想。
希腊的农业地理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多山的地形导致可耕地面积狭小,多变的气候使得气温变化无常。但是漫山遍野的葡萄和橄榄长势旺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古希腊人另辟蹊径,转向手工业和园艺。古希腊拥有众多岛屿和优良的港湾,古希腊人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用手工业品交换粮食,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古希腊的经济制度为奴隶制度,使得公民从直接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更多地从事精神层面的活动。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为城邦民主制度,公民广泛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古希腊,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超出一己的感官欲望和利害关系,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维的问题,如世界的来源、事物的本质、思维的形式、存在的意义,以及绝对、无限的永恒。民众普遍推崇知识,崇尚真理,关注科学、政治、艺术等。但古希腊时代并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战争不断,就雅典来说,经历了数次战争,最终因战败而亡。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希腊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德在吸取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德,是任何文明社会所共同追求的。公民普遍具有良好的品德,社会才能得以稳定,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但在古希腊,德还有其更特别的价值。古希腊的官员经民主选举产生。从个人参与选举来说,只有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能获得选举成功的机会。古希腊人担任公职不领薪酬,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德行,愿意成为民众的公仆,才能尽忠职守。
智,即知识。对知识的追求本身就是古希腊人基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理想国家的形态就是集政权与智慧于一体。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提倡教育活动的侧重点在于教授人们各类知识,增加智慧,进而培养受教育者的治国理政才能,以适应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体,即强健的体魄。古希腊为了维护城邦的稳定和发展,与其他城邦间存在冲突,所以古希腊城邦面临着频繁的战争。战争最直接地关系到城邦的兴亡。这就要求古希腊拥有优秀的士兵,这些士兵必须体格健壮,这就要求加强对公民的体育训练。
美,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古希腊,美融合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希腊人善用美的视角审视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古希腊具有发达的人体美学,追求人体的自然完美,这些从古希腊大量的雕塑中可以发现。而要获得人体的完美,也需通过严格的体育训练。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古希腊十分重视教育,主张国家控制教育,培养当权执政的人才。此外,古希腊先贤们大多也是教育家,开山立派,培养门生,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都重视教育对于维护与巩固奴隶主统治的作用。
柏拉图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要求把幼儿活动与道德结合起来,养成理性、勇敢、公正等美好的品德。对知识的传授是古希腊时代广泛开展的活动,诸多先贤参与到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中。古希腊教育重视人的体育锻炼,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体魄,强调为国家培养优秀士兵。古希腊教育并没有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会聆听音乐、欣赏画作,进行一系列发现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古希腊教育很大程度上回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古希腊教育也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即对生产商业活动缺少关注,在整个古希腊先贤的论著中也少有讨论。虽然色诺芬完成了世界第一部经济学专著《经济论》,但地位和其他先贤的哲学著作相比,相对较低。这也可用当时社会需求不足做部分解释。在古希腊,直接的生产活动主要由奴隶来承担,色诺芬的《经济论》也主要讨论在一个公民家庭如何来管理奴隶,一般公民并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此外,相对来说古希腊人重视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相对看淡,这也可以帮助理解在古希腊的学术和教育中对生产和商业活动重视不够。
古希腊的教育实践所提供的重要经验就是,教育的发展在回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古希腊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它较好地回应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古希腊的教育之后成为现代教育的先导,原因就在于古希腊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大多在很久以后才成为后世社会所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