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角下的中德关系(1990~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小结

统一后的德国是欧洲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同时又是对欧盟影响最大的国家和欧盟发展的“火车头”,德国为欧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交往中,与前联邦德国的关系构成中国外交链条中的重要一环。1972年10月11日中国和前联邦德国(西德)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中德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在许多领域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德国又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加强中德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当然,两国关系中也存在某些问题,但这不影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虽然经历过1989年和1996年那样的低谷,但两国关系仍在不断向前迈进。1993年11月,科尔总理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参观访问了我国西藏自治区,实现了两国关系的完全正常化,此后中德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时代,中德两国在各自地区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也就必然在世界舞台上发生交会,甚至碰撞。这种交会有时表现为在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驱动下的友好合作,有时也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和不同利益的相互冲撞。

60多年来德国从一片废墟发展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德国自统一以来作为全球第4经济大国、欧洲一体化的“领头羊”以及联合国第3大会费缴纳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中国作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事务中的重要一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在逐步上升,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年来,中德双方颇有成效的合作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为其克服欧债危机并从中快速复苏提供了大力支援。

中德都是处于上升进程的国家,中德两国均视对方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都很看重对方在世界上的作用,双方都意识到对方的举措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德国的身份定位发生变化,产生某种失落感,对对方和自己的认识都会相应改变,德国外交中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之间产生了更多的矛盾,因而也影响到两国关系。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及中欧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德关系更应成为中德两国外交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身份认同的研究有助于观察德国国家身份和身份定位的变化,德国人的身份认同影响着他们对自身、对中国的定位,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中德关系的定位。德国的外交政策在身份认同的影响下确立了对华的认知与基本政策。采取身份认同的视角从研究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德国对华政策,从而为中国更好地制定对德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探寻中德关系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益的思考。

随着德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德两国在互视对方时必然会产生新的认知,以反对武力、追求世界和平作为政治合作的目标,以经贸互补作为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公共外交的需求日益增大,只有加深了解,才能避免误解,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危机,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