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村的典型特点
科学的知识来自实际的观察和系统的分析,实地调查具体社区里的人们生活是认识社会的入门之道。基于同样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以果洛新村、玛查理村、和日村作为三个具体的标本或者说景观,对这三个村藏族生态移民的田野报告分别进行独立的事实呈现,以此作为认识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起点,可为进一步观察与之相似或不同的三江源其他藏族生态移民社区奠定基础,适当扩大研究对象,逐步增加对三江源不同类型藏族生态移民社区的了解和认识,以便由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地全面了解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的整体状况,进而期望观察和认识国内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现象的意义、规律及面临的问题和趋向。
如若把三个村糅合在一起描述,可能会出现重复、细碎和边界模糊的情况。因此,为了叙事的连贯、清晰和完整,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这三个藏族生态移民新村分别进行描述的结构安排,可以更好地观察它们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此外,以“整体论”的视角,不仅可以展现每个藏族生态移民社区的整体,也可以发现不同的藏族生态移民社区所构成的文化整体,从表象发现三个村纵横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纵深影响。
具体选择和确定三个藏族生态移民新村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搬迁的地域范围、迁入地的海拔、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情况等。现就三个村的主要特点简要介绍如下。
1.玛查理村
玛查理村是一个本县安置的生态移民新村,当地也叫“三岔路口生态移民点”,其居民主要是2007年从平均海拔4300米的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黑河乡、扎陵湖乡迁出的牧民,迁出地均为纯牧业区,迁入地平均海拔4270米。玛多县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是万里黄河的发源地,享有“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美称,也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玛查理村位于县城以南3公里处,距迁出地30公里左右,距省会西宁494公里。玛查理镇距果洛州政府驻地大武镇284公里,距西宁497公里。目前,玛查理村尚无后续产业。
2.果洛新村
果洛新村是一个跨州安置的生态移民新村,是三江源工程中典型的异地移民村,其居民是2006年从平均海拔4300米的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黑河乡迁出的牧民,搬迁后地处海拔3200米的海南州同德县北巴滩,这使放牧失去了“用武之地”。实际上,果洛新村地处同德县境内,同时也处于同德县境内的县级单位——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当地人称“同德军马场”,是青海省畜牧厅所属的一个国有农场。因此,有学者提出,果洛新村是三江源生态移民的飞地,而且是“飞地中的飞地”。该村距同德县城22公里,距玛多县城400公里,距果洛州政府驻地大武镇180公里。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玛多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示范的原则,在总结近几年培育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依托果洛新村在地理、交通、区位上的资源优势,以高原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大胆开创移民转产新渠道,探索开展果洛新村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入515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新建15栋日光温室暖棚,整合果洛新村225亩闲置庭院,养殖奶牛10头,公牦牛100头,藏羊3000只,藏鸡5000只,并培训移民200人次。目前,在果洛新村培育和发展的后续产业主要有:金银绵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民族服装加工厂、果洛新村生态园、炒面加工厂。这四个后续产业初具规模,尚在实践和摸索中。
3.和日村
和日村是一个本乡安置的生态移民新村,属于整村搬迁。其居民是2005年从青海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的山沟里迁出的牧民,村中享受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的有100户,享受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有144户。搬迁后,和日村名称未变,只是在进村的入口大门牌楼上方写着两行字,上面写着“和日村”,下面写着“高原石刻第一村”。和日村距迁出地10多公里,距泽库县城泽曲镇约68公里,距和日镇政府驻地500米。搬迁前海拔3700~3800米,搬迁后海拔3300米左右。和日村生态移民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有先天的优势,早在搬迁之前,和日村的大部分村民就有藏族传统的石刻手艺;搬迁之后,石刻已成为和日村生态移民维持生计的方式和后续产业的支柱,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着全村经济的发展。从规模、管理、生产、加工和销售来看,和日村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已比较成熟。
从对三个村的实地调查来看,如果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实际目标进行评估,可以说,和日村的生态移民基本上达到了牧区藏族生态移民搬迁的目标;玛查理村生态移民的实际情况姑且算是“搬得出、稳得住”,但还没到“能致富”的程度;而果洛新村的生态移民,虽然完成了“搬得出”的目标,但他们的返迁意愿最为强烈,正处于游移不定的观望状态,期望着还能搬回原地,至于是不是“能致富”,全村还处于艰难探索中,也有个别已致富的人,不过一二,的确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