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我国农业科技培训的现状

农业科技培训作为农民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广大农民群众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近10年来,我国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提高农户的农业科技意识和水平;促进增产增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相继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并将这一系列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书屋建设、农业大学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各级地方政府也按照农业部的指导及要求,紧紧围绕“三农”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培训工作。在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下,几大工程和项目得以迅速发展,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

(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2005年,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共青团中央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的实际,突出培训重点,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养新型农民,受到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欢迎。至2006年,为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一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精神,我国开始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6)。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主要是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内容是农业科学知识和务农技能培训。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围绕主导农业产业培训新型农民,按照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以进村办班指导的思路发展“一村一品”。在示范村推行整村推进,每村确定40名种植能手作为学员开展培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天,进村田间指导的场次不得少于15次。培训目的是给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促进主导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的增产增收;培训对象是务农的农户;培训内容是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主导农业产业需要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形式主要有讲授、田间示范、入户指导和网络媒体等,面授是由村集体组织农户、提供场地,田间示范是由培训师在田间对农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湖南省蓝山县政府十分重视培训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择优选定培训机构,开辟了专门的学习场地,并从当地实际出发,围绕主导产业,以农民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邓东京、饶异伦,2009)。2005年,我国一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9个县(市、区、旗、团场)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训新型农民50万人。到2008年,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带动全国扩大项目实施县325个,带动投入各类农民培训项目资金仅省级就达2.4亿元,辐射培训600万人以上(《中国农业年鉴》,2009)。

(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入户率和覆盖率,建立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户增收的有效机制,提升长期稳定的农业产业综合能力,农业部于2005年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该项目依据自愿、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选取具备相当条件与基础的农民,采用地方政府推动、市场经济引导、培训项目带动的方法,持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主导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要求农业科技人员直接服务到户、农业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间、农业技术要领直接到农户的一种科学系统、具有良好示范效果的农业科技转化培训模式和机制。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以科技示范户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关键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农业技术入村到户,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科技入户工程培训了91871个科技示范户,并辐射带动了附近20余万农户。例如,辽宁省盘山县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的试点县区,以科技示范户的种植和养殖综合能力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实现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的有机统一,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以河蟹养殖增效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治理支撑和科技人才。但同时,也存在基层科技人员对该工程的认同度不高、农民接受程度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陈卫新,2009)。农业部为了提升农民科技培训能力、推进农村科技入户、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在2005年又启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并继续建设农民科技书屋。

(三)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

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最早于1999年在山东省兖州市正式启动,以农村16~35岁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青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为依托、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宗旨,旨在培养一批科技兴农青年、星火带头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其主要培训内容有国家有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大田生产技术、园艺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海淡水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及现代科技知识等。黄玉翠(2003)研究发现,南平市在实行培训工程中可谓硕果累累,不但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地域之间的发展程度、乡镇之间的重视程度都不平衡,且师资力量也不能满足培训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科技特派员项目

科技特派员项目自1999年诞生至今,随着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已基本形成“科技特派员+农民+示范园/协会/公司(龙头企业)”多种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促进中国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科技部也对这一制度给予了肯定,至今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了此项培训工作,一般有省、市(地区)、县三种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户的实际要求,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以及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要求这些特派员是拥有一定科技专业理论、技术、工作经验、指导方法、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博士等中青年知识分子,可以深入农村第一线,工作在农村、服务农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三农”。这一项目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以广东省为例,自2010年科技特派员认定工作开始,在岗科技特派员及服务农户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了大量农民增加了收益,为完善广东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队伍结构、科创能力、人员交流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周宇英、林振亮,2013)。

(五)绿色证书培训工程

绿色证书是指农民具备从事具体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其他资质条件的证明。绿色证书的主要特征如下:培训对象是农户,有岗位规范的要求或技术资格标准。该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资格要求及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颁布配套的政策。绿色证书培训项目按照“工程”的形式,对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力求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科技示范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辐射到农村的千家万户。此外,将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与农业示范村建设相结合,以绿色证书培训引导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吸引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进入农产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以培训做引导、由企业来运作、请农户来参与”的创新方式值得借鉴(何学书等,2011)。

在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同时,政府也注重对农村农业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工作。针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划分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培养及高技能人才培养。2005年,农业部按照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从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工作入手,全面推进农业人才管理与培养工作。在实用人才培养方面,农业部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预计在10年内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实用型人才。在高技能人才管理方面主要是通过编写起草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教材等推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发展。2008年,我国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在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得到完善,博士服务团成员选派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也进一步开展,农业部还举办了2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实施1000多个继续教育项目,参训人次7万多;组织138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赴国外培训,派遣27名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赴美国、日本研修。农业部在建立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示范性培训班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完成10万人的招生任务;在3.3万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专业农民150万人;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26万户科技示范户;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培训350万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全年培训1万人(《中国农业年鉴》,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