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多品种开发为重点加快食品加工制造业发展
食品加工制造业是消费品工业,内部产业众多,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制糖、酿酒、制茶等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业是典型的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强。食品加工制造业在云南省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但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产业带动性强,对种植业、肥料制造业、批发业、道路运输业、电力工业等的生产波及效应强,受最终需求中的存货投资、居民消费需求、外部需求的影响程度大,对其依赖度高。食品加工制造业是云南省重要的净调出部门,制糖业、精制茶加工业的众多产品大量销往国内省外,是云南省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调出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高;调入较大的部门是谷物磨制业和饲料加工业。因此,充分发挥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和农产品种类多的优势,加快发展食品加工制造业,是云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扩大云南产品竞争力的重点举措之一。
一 食品加工制造业的产业地位不高
云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增加值从2000年的15.71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46.5亿元,提高了近9倍。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从14.6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12.44亿元,食品制造业从1.07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34.06亿元。全部门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5.17万人扩大到2012年的8.28万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云南省的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农副食品加工业从2000年的12.46万元/人提高到2011年59.55万元/人,食品制造业从2000年的10.51万元/人提高到2011年的49.70万元/人,但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见图3-6)。
图3-6 云南省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对比
云南是生物资源大省,农产品种类多,为食品加工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但发展很不充分,食品加工制造业增加值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2000年为0.8%, 2012年为1.42%。内部细分行业中,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相对较高的是制糖业,占食品加工制造业的26.66%,其次是软饮料及精制茶加工业,占食品加工制造业的19.51%,饲料加工业占13.86%,其他产业规模都很小,需要加快发展。
二 食品加工制造业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强
食品加工制造业是典型的消费品工业,对相关产业的生产波及程度高,对相关产业的需求感应程度低,根据2007年144部门投入产出表,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超过1(见表3-13),为1.061,但感应度系数只有0.535。食品加工制造业内部细分行业众多,也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过程中内部行业不断增多的产业门类。
表3-13 云南2007年食品加工制造业内部行业的产业关联性及产业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省投入产出表》计算。
制糖业的影响力系数是1.016,大于1。制糖业的生产对种植业的需求最大,生产波及程度最高,影响程度为0.227,其次是对肥料制造业、批发业、道路运输业、电力工业、石油加工业有较强的生产波及效应。由于制糖业的感应度系数低,只有0.448,对其他产业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不高,对制糖业需求较大的是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其他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其感应程度也很低,如制糖业对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的感应程度只有0.007。
云南省的软饮料及精制茶加工业以精制茶加工为主,影响力系数大于1,对相关产业的需求较强,首先是对种植业,影响程度为0.190,其次是批发业,影响程度为0.031,第三是肥料制造业,影响程度为0.031,另外,对道路运输、塑料制造、电力等也有较强的生产影响力。软饮料及精制茶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不高,只有0.625,其中,对娱乐业的感应程度相对较高,为0.013,对住宿业的感应程度为0.011,对其他的商务服务、旅游业、餐饮等产业的感应程度都不高。
饲料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80,对种植业的生产波及效应最高,影响程度为0.213,其次是植物油加工业,影响程度为0.065,对肥料制造业、批发业、电力工业等其他产业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
从影响力系数看,食品加工制造业对种植业的影响力大,生产波及效应强,对旅游、住宿、餐饮等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是云南省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门类。
三 食品加工制造业是净调出部门,但调出规模有待提高
云南省食品加工制造业是云南省净调出的产业门类,2007年调出118.34亿元,调入117.70亿元,净调出0.64亿元。食品加工制造业调出占全省调出的比重为3.89%,其中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46%,销往国内省外占全省销往国内省外的3.91%。食品加工制造业调入占全省调入的比重为3.05%,其中,进口占全部进口的0.16%,从国内省外购进占全省购进的3.63%。细分行业中,调出规模最大的是制糖业,调出59.98亿元,全部销往国内省外,其次是软饮料及精制茶加工业,调出规模为27.61亿元,主要销往国内省外。调入最大的是谷物磨制业,调入3.51亿元,其次是饲料加工业,调入规模为2.33亿元。
云南省的食品加工制造业中,调出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最高的是制糖业,贡献率为85.6%,其次是其他食品加工业,贡献率为76.1%,方便食品制造业调出的贡献率也达到70.2%,软饮料及精制茶加工业调出的贡献率为58.56%;调入对产业增加值的间接贡献率最高的行业是方便食品制造业,贡献率为46.9%,其次是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调入贡献率为38.0%。
从调出和调入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看,云南省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也是未来需求旺盛的产业,是云南省产业调整升级的重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快发展。
四 食品加工制造业受消费需求和外部需求影响大
食品加工制造业作为消费品工业,受最终需求的影响大,依赖程度也较高。在各项最终需求对云南省144个细分行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中,存货增加对食品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最高,为0.115,其次是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食品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038,销往国内省外对食品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032。
从依赖度系数看,食品加工制造业主要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高,平均依赖程度为0.629,其中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高,为0.617,而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只有0.012。其中:制糖业对销往国内省外的依赖程度最高,为0.860,软饮料及精制茶加工业也是对销往国内省外的依赖程度最高,为0.633,饲料加工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最高,为0.378,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依赖程度也较高,为0.209,酒精及酒的制造业对居民消费的依赖程度最高,为0.557,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最高,达到1.348,其中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为1.019;植物油加工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最高,为1.249;方便食品制造业对销往国内省外的依赖程度最高,为0.792;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最高,为0.465,对出口需求的依赖程度也较高,为0.328;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较高,为0.817;其他食品加工业对销往国内省外的依赖程度较高,为0.716;其他食品制造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较高,为0.704,其中主要是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依赖,为0.626。
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和省外需求对食品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大,扩大投资对食品加工与制造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很小。
五 对策建议
食品加工制造业是消费品工业,是重要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内部产业众多,市场类型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应通过发挥云南的优势,避开发展劣势,创造性地推进云南省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
1.推进产品差异化战略
品种多样性优势和单一品种的非规模优势并存是云南生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也是云南农产品的重要特征。因此,建立在生物资源和农产品为原料基础上的食品加工制造业也必须充分发挥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品质优势、良好的生态种植环境优势,推进产品差异化基础上的规模报酬递增。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面对完全竞争的食品加工制造业产品市场,不能简单模仿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技术,也不能简单地承接东部地区的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必须针对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变化开发新产品。要建立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开发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才能获得先发市场优势与技术创新壁垒。首先,要创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主要由赢利模式、产品模式、业务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构成,本质是围绕产品模式创新,打造全新运营模式,为企业打造更具差异化与竞争力的赢利模式。在商业模式中,产品环节的创新关键在于产品技术创新,通过产品技术创新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其次,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产品差异化的竞争,需要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持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要能够支持全产业链布局,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均要有突出的能力。以高新技术创新为主导的产品差异化,更需要整条产业链运营的各个环节来保障其有效性。最后,要突破核心技术。虽然很多企业已明确知道实施何种产品差异化有利于本企业的发展,但是又受制于某些关键技术未获得突破,这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普遍困境。只有直接掌控核心技术并拥有成本优势,才能够研发出各类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
2.加大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小、散、弱”是云南农产品的基本特征,各地最有特色、品质最优的农产品往往不具有规模优势,对这些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往往都是小微企业。从事食品加工制造的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困难、人才短缺、企业家才能不足等诸多困难,但也具有“专、精、快、灵”的特点。可参照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通过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给予食品加工制造业中的小微企业切实有效的扶持。
3.通过顾客细分的产品创新推进产品差异化
进行消费者细分的维度有地理和人口统计特征、消费需求和行为特点、心理和价值取向等,可归结为三类基准。
第一是以地理和人口特征为基准。我国地广人多,横贯多个气候带和地理特征区,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性文化、生活习俗和消费特点,为企业进行产品差异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这样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风险小、收益大,并能迅速形成区隔优势。另外,基于区域独特的气候条件、土特产和文化特色,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产品差异化。按照人口统计特征来细分顾客也是成功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位的重要手段。
第二,以需求特点为基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者的分化更加明显,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并且消费越来越理性,这是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根本基准。
第三,以生活方式为基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细分指标越来越趋向于精神类指标。面对个性化、多元化和品味化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产品差异化要能让顾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风格与艺术品位,再加上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和全程无忧的各种增值服务,才能在保持较高价格的同时,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体验。
基于消费者细分的产品创新,本质上要求从竞争导向转向顾客导向,从价格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投机导向转向能力导向,更多地去研究和发现消费者的不满意和新需求,才能找准产品差异化的基准,并培育相应的持续创新和卓越运营的能力,才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