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云南产业距离现代产业体系的缺口

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最早于中共十七大上提出,2007年新华社发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现代产业体系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到十二五规划制定后,现代产业体系有了明确的概念与内涵。但由于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现代产业体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在发展中国家,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发达国家其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方面。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现代产业体系做出了更明确的定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即“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健康、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必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和主要任务。云南省委省政府(2010)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却是一个全新目标,是云南‘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云南就是要把中央的最新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使其在云南“具体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云南现代产业体系,是破解长期制约云南省经济发展结构性难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性举措;是推动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增强云南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举措;是提升云南省资源开发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根本性举措;是提升云南省外向型经济水平、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坚实产业支撑的根本性举措。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产业发展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使云南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必须在做强做大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云南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以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现代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因此,本报告用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即十七届五中全会描述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五个方面来评价云南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情况。

一 结构优化缺口: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各种结构性矛盾不断积累

云南的产业结构缺口重点在于工业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收入分配结构扭曲、消费市场与需求结构分化等矛盾不断积累。

云南省第一产业比重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最大差距为1978年云南省高出全国水平14.48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1996年云南省高于全国水平4.06个百分点。云南省平均高于全国水平7.71个百分点(见图2-15)。

图2-15 云南与全国历年第一产业比重

云南省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为1981年8.08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1998年1.53个百分点,平均差距为5.02个百分点(见图2-16)。

图2-16 云南与全国历年第二产业比重

云南省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上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第三产业比重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为1985年8.38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1993年云南高于全国0.27个百分点,只有这一年云南省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云南省第三产业比重与全国水平平均差距为2.68个百分点(见图2-17)。

图2-17 云南与全国历年第三产业比重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收入分配结构扭曲、消费市场与需求结构分化等矛盾不断积累,以及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的宏观调控,阻止了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调和扭曲,但这些累积在下一个阶段被释放和放大,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当前的经济主题。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需要加强协调。

二 技术先进缺口:处于技术链低端

云南的技术缺口主要是缺乏创新,多数产业的技术处于技术链的低端。可用以下4个指标来评价云南省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

一是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反映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也是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R&D经费支出/生产总值)× 100%。2000~2011年云南的R&D经费支出与云南生产总值之比和全国的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平均差距为0.84个百分点,最大差距达到2011年的1.21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也有2000年的0.55个百分点。从图2-18中可以看到,这种差距在2000~2011年逐年增加。

图2-18 云南省与全国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

二是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件):反映科技产出水平,表明一个区域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的相对地位,特别是将这种地位与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相对地位进行对比,可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是否与经济发展同步。云南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与全国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的平均差距为19.28件,最大差距为2011年的56.53件,最小差距为2001年的4.64件。从图2-19中可以看出,云南省的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增长缓慢,而全国水平正迅速增加,差距正在逐年拉大。

图2-19 云南省与全国历年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

三是技术市场成交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国或地区技术市场的活跃水平。计算公式为:技术市场成交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额/生产总值)× 100%。云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全国水平平均差距为0.36个百分点。云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水平最高高出值为2001年的0.48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2年比全国水平高出0.04个百分点。从2003年开始云南低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为2011年的0.88个百分点。从图2-20可以看出,全国水平正逐年上升,而云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正逐年下降,云南省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正逐年增加。

图2-20 云南省与全国历年技术市场成交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反映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以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对工业经济的推进作用,同时反映了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发展中科学技术含量提高的显著标志,代表工业发展的未来方向,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高低反映了工业化的活力与潜力。计算公式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 100%。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与同是西部地区的陕西平均差距为12.29个百分点,最大差距为2001年的17.94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7年的5.8个百分点。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与中部地区的江西平均差距为7.52个百分点,最大差距为2000年的11.42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7年的5.15个百分点。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的份额与东部地区的北京平均差距为25.44个百分点,最大差距为2000年的31.64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5年的21.64个百分点。从图2-21中可以看出,云南省历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几乎不变,与东西部地区差距很大。

图2-21 云南省及三个对照省市历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

从上述4个指标可以看出,云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说明云南省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含量低。云南作为欠发达省份,要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最关键的就是提升科技含量。科技含量低是制约云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也是云南工业竞争力弱的关键因素,提升科技含量是建设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

三 清洁安全缺口: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高的生产方式

从清洁安全看,云南资源型重工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高耗能的生产方式。用以下3个指标来评价云南省产业的清洁安全。

1.“三废”排放量

主要是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污染治理情况,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总量存在差异,工业“三废”排放及污染治理的绝对量不具有可比性,所以选取相对量进行衡量。单位增加值工业“三废”排放量反映每单位增加值的创造排放多少数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该类指标的指标值越高,说明单位增加值工业“三废”排放越多,对环境污染越重。要实现清洁环境,就必须尽量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减小这类指标的指标值。

一是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万吨/万元):反映每单位增加值的创造排放多少数量的工业废水。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工业化过程中,废水排放越多,对环境污染越严重。计算公式为:单位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增加值。2000~2007年,云南省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最大为2001年,云南省低于全国0.0015万吨/万元。最小差距为2005年和2006年,全国水平高于云南0.0001万吨/万元,平均差距为云南省低于全国0.0004万吨/万元。说明云南省与全国比较,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相对较低(见图2-22)。

图2-22 云南和全国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

二是单位增加值废气排放量(万吨/万元)。反映每单位增加值的创造排放多少数量的工业废气。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大。计算公式为:单位增加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增加值。云南省单位增加值废气排放量比全国水平平均高出0.001万吨/万元,最高为2007年高出0.002万吨/万元,最低为2001年两者相同。只有2000年,全国水平高出云南省0.0003万吨/万元。可见,云南省单位增加值废气排放量是很高的(见图2-23)。

图2-23 云南和全国单位增加值废气排放量

三是单位增加值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万元)。是指每单位增加值的创造排放多少数量的工业固体废物。该指标值越大,排放于环境中的固体废物越多,对环境污染越严重。计算公式为:单位增加值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增加值。2000~2007年,云南和全国相比最大差距为2000年云南高于全国水平0.87万吨/万元,最小差距为2004年云南高于全国水平0.03万吨/万元,平均差距为云南高于全国0.23万吨/万元。说明近年来云南省单位增加值固定废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与全国水平的差距越来越不明显(见图2-24)。

图2-24 云南和全国单位增加值固体废物排放量

2.“三废”处理水平

选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去除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来反映工业“三废”排放达标情况。该类指标值越高,说明对工业“三废”排放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安全性就越高。

一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该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越小,安全性越高。计算公式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统计期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统计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 100%。云南与全国相比,最大差距为2000年全国水平高于云南30.64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8年云南高于全国水平0.21个百分点,云南省平均低于全国水平11.49个百分点。从图2-25中可以看出,近年云南省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与全国水平相当。

图2-25 云南和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二是工业废气去除率(%)。该指标主要反映对工业废气的去除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对工业废气控制得越好,有害气体排放越少。计算公式为:工业废气去除率=(报告期内工业废气去除量/报告期内工业废气产生量)× 100%(工业废气去除总量包括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工业废气产生总量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气去除总量之和)。

云南省工业废气去除率比全国水平平均高出0.45个百分点,二者最大差距为2003年云南省高出全国水平0.85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5年云南高于全国水平0.09个百分点,只有2006年云南低于全国水平0.12个百分点。

图2-26 云南和全国工业废气去除率

三是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得越好,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小。计算公式为: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统计期内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统计期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00%。云南与全国相比,最大差距为2005年云南高于全国11.89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4年云南高于全国水平0.09个百分点,平均差距为云南高于全国水平3.3%。2000~2002年,云南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低于全国。2002年,云南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低于全国水平7.1%。从图2-27可看出,云南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27 云南和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

3.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指报告期内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实际投资规模,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工业发展进程中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越多,相对而言,清洁性、安全性就越高。计算公式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报告期内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 100%。云南与全国相比,最大差距为2000年云南高出全国水平0.35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1年全国高于云南0.02个百分点,云南平均高于全国0.09个百分点(见图2-28)。

图2-28 云南和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综上所述,2000~2007年,云南省“三废”排放量较高,但“三废”处理水平也较高。说明云南省工业污染相对较小,“三废”处理水平总体上一直在好转,尤其是工业废水达标率变化显著,从2000年的46.3%上升到2007年的90.5%。云南省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近年虽有下降的趋势,但与全国比较,还是稍高,保证了云南省的工业环境清洁安全。以上说明云南省工业环境清洁,安全性高。

四 附加值缺口:处于价值链低端

从附加值看,云南的产品多数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的低端。可从以下4个指标来评价云南省的产业附加值高低程度。

1.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投入能够获得产出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我们借鉴关兵(2009)的研究关兵:《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差距为0.0938个百分点,最大差距为2005年0.439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2002年0.015个百分点。从图2-29中可以看出,云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始终低于全国水平,从这一角度看云南省的产业附加值较低。

图2-29 云南与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2.工业增加值率

工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附加值越高、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率(%)= {工业增加值(现价)/ [工业总产出(现价)+应交销项税额]} × 100%。

由图2-30可看出,云南省工业增加值率平均高出全国水平14.49个百分点。2001年云南省工业增加值率高出全国水平20.62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云南省工业增加值率一直下降,但仍高于全国水平,2007年高出全国水平7.55个百分点。

图2-30 云南和全国的工业增加值率

3.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全员劳动生产率越大,附加值越高。计算公式: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由图2-31中可以看出,云南省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国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云南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国水平的平均差距为4084.91元/人,2007年差距最大,为9455.17元/人,2000年差距最小,为1207.53元/人。说明云南省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

图2-31 云南与全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4.产值利润率

产值利润率,即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它表明单位产值获得的利润,反映产值与利润的关系。计算公式: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总产值)× 100%。

从图2-32中可以看出,云南省的产值利润率一直高于全国水平,平均高出全国水平1.64个百分点,2004年两者差距最大,云南省高于全国水平3.28个百分点,2008年云南省产值利润率与全国水平相差最小,高于全国水平0.004个百分点。这些比较说明云南省的产值利润率还是较高的。

图2-32 云南和全国的产值利润率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云南省的工业增加值率、产值利润率历年均高于全国水平。1998~2005年,云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接近于全国水平。2006年,云南省与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下降,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与全国水平差距最大,达到了0.439。2007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尽管与全国水平还有差距,但恢复了增长。云南省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直在增长,但全国水平增长速度更快,所以,两者差距一直在增加。从整体上看,云南省产业的附加值虽低于全国水平,但一直在增加。

五 吸纳就业能力缺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

从吸纳就业能力看,云南的就业缺口表现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匹配,表明能够吸纳就业的工业在云南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暴露了经济连年高增长的背后,云南经济结构的整体性扭曲。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显然,克拉克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但云南的状况不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事实是随着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是第三产业而非第二产业。

1980~2011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虽下降了25.6个百分点,但仍占绝对比重,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20.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仅增加5个百分点。2011年云南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59.4∶13.1∶27.5,全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34.8∶29.5∶35.7。可以看出,云南省就业结构与全国相比,还需要更大程度的完善(见图2-33、图2-34、图2-35)。

图2-33 云南省与全国历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图2-34 云南省与全国历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图2-35 云南省与全国历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在农业就业人口占绝对比重的情形下,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应主要是第二产业,而云南却是第三产业;按钱纳里的研究判断,2005年后云南省应是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就业应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但云南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也仅有13.1%。由此,可以判断存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调的隐患,云南工业产值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发展滞后的矛盾,暴露了经济连年高增长的背后,云南省经济结构整体性扭曲、经济增长方式急待转变的现状。

云南省198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85%, 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59.4%,下降了25.6个百分点。而全国198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68.7%, 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4.85%,下降了33.85个百分点。可见,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幅度很小。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为1999年云南省高出26.6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1982年云南省高于全国水平15.8个百分点。云南省平均高于全国水平21.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仍是云南省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产业。

1980年云南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8.1%, 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13.1%,增加了5%。1980年全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18.2%, 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9.5%,增加了11.3%。可见,云南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的幅度很小。云南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为1999年的14.9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1985年的8.4个百分点,平均差距为12.1个百分点,云南始终低于全国水平。可见云南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很弱。

1980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6.9%, 2011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7.5%,增加了20.6%。1980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13.1%, 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5.7%,增加了22.6%。可见,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是很快的。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为1999年的11.9个百分点,最小差距为1984年和1985年的4个百分点。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全国水平平均差距为7.5个百分点,云南始终低于全国水平。相比较于第二产业,云南省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为了将五个方面做一个总体的评价,我们对上述19个指标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总指标。由于上述指标有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现代产业体系越完善),有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现代产业体系越不完善)。所以分为两类计算总指标。负向指标有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万吨/万元)、单位增加值废气排放量(万吨/万元)、单位增加值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万元),其余为正向指标。计算结果如图2-36所示。

图2-36 云南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云南省的产业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200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说明云南省的“产业兴省”战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整体上还是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云南省产业实力不强、层次不高、竞争力较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